塔身主弦轴瓦连接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32794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30 1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塔身主弦轴瓦连接接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塔式起重机塔身标准节主弦连接的轴瓦连接接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易于安装拆卸且各零部件受力更加合理的塔身主弦轴瓦连接接头,包括可拆卸配合连接的上接头、下接头和轴瓦,轴瓦包括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配合形成筒体,上接头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和下接头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相接触配合并共同卡合于轴瓦内壁的凹部,轴瓦两端分别与上接头中部圆周方向的凹部和下接头中部圆周方向的凹部相卡合,上接头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上表面、下接头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下表面均为斜坡状,轴瓦内壁凹部与上凸块上表面的接触面、轴瓦内壁凹部与下凸块下表面的接触面均为斜坡状。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连接塔身标准节主弦时,将一主弦钢管套接在上接头上部,将一主弦钢管套接在下接头下部,两处连接部位并进行焊接,安装拆卸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塔身主弦轴瓦连接接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塔式起重机塔身标准节主弦连接的轴瓦连接接头。本技术提供一种易于安装拆卸且各零部件受力更加合理的塔身主弦轴瓦连接接头,包括可拆卸配合连接的上接头、下接头和轴瓦,轴瓦包括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配合形成筒体,上接头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和下接头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相接触配合并共同卡合于轴瓦内壁的凹部,轴瓦两端分别与上接头中部圆周方向的凹部和下接头中部圆周方向的凹部相卡合,上接头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上表面、下接头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下表面均为斜坡状,轴瓦内壁凹部与上凸块上表面的接触面、轴瓦内壁凹部与下凸块下表面的接触面均为斜坡状。在使用本技术连接塔身标准节主弦时,将一主弦钢管套接在上接头上部,将一主弦钢管套接在下接头下部,两处连接部位并进行焊接,安装拆卸方便。【专利说明】塔身主弦轴瓦连接接头
本技术涉及一种塔身主弦轴瓦连接接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塔式起重机塔身标准节主弦连接的轴瓦连接接头。
技术介绍
目前,塔式起重机正向大型化、轻量化方向发展,其中以钢管代替实心圆钢作为塔身标准节主弦的产品由于其结构稳定、质量分布合理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被各厂商所采用,塔身标准节主弦之间的连接方式普遍采用轴瓦连接接头。在现有技术中,轴瓦连接接头包括可拆卸配合连接的上接头、下接头和轴瓦,轴瓦包括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配合形成筒体,上接头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和下接头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相接触配合并共同卡合于轴瓦内壁的凹部,轴瓦两端分别与上接头中部圆周方向的凹部和下接头中部圆周方向的凹部相卡合,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之间采用螺钉相连接,连接螺钉只需受较小的作用力便可保证接头的紧密连接,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易安装和拆卸的缺点,且在塔式起重机的工作过程中,上接头、下接头与轴瓦配合部直角过渡部分的应力集中现象较明显,易因疲劳而产生裂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易于安装拆卸且各零部件受力更加合理的塔身主弦轴瓦连接接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塔身主弦轴瓦连接接头,包括可拆卸配合连接的上接头、下接头和轴瓦,轴瓦包括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配合形成筒体,上接头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和下接头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相接触配合并共同卡合于轴瓦内壁的凹部,轴瓦两端分别与上接头中部圆周方向的凹部和下接头中部圆周方向的凹部相卡合,上接头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上表面、下接头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下表面均为斜坡状,轴瓦内壁凹部与上凸块上表面的接触面、轴瓦内壁凹部与下凸块下表面的接触面均为斜坡状。 进一步的是:上接头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上表面、下接头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下表面、轴瓦内壁凹部与上凸块上表面的接触面、轴瓦内壁凹部与下凸块下表面的接触面斜度相同,均为1/8?1/20。 进一步的是:上接头底部具有定位孔,下接头顶部具有定位凸块,定位凸块外周侧面和定位孔接触配合,定位凸块顶面和定位孔底面具有间隙,定位凸块顶部和定位孔底部具有倒角。 进一步的是:定位凸块顶部具有孔。 进一步的是:轴瓦内壁两端的凸起具有倒圆角。 进一步的是:上接头具有上焊接坡口,下接头具有下焊接坡口,两个焊接坡口内侧分别具有台阶状环形凸肋。 进一步的是:第一轴瓦和第二轴瓦之间的连接为螺钉和/或销钉连接。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上接头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上表面和下接头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下表面由平面改为斜坡状后,易于装配和拆卸,且使得上接头底部上凸块、下接头顶部下凸块与轴瓦内壁凹部配合得更紧密,更利于保证上接头和下接头的同心度,另外,可以缓解上接头、下接头与轴瓦配合部直角过渡部分的应力集中现象。 本技术经进一步改进后,更易于装配和拆卸,各零部件受力更加合理。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1_上接头、2_下接头、3-轴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位于可拆卸配合连接的上接头1、下接头2和轴瓦3,轴瓦3包括第一轴瓦31和第二轴瓦32,第一轴瓦31和第二轴瓦32配合形成筒体,上接头I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11和下接头2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21相接触配合并共同卡合于轴瓦3内壁的凹部,轴瓦3两端分别与上接头I中部圆周方向的凹部和下接头2中部圆周方向的凹部相卡合,上接头I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11上表面、下接头2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21下表面均为斜坡状,轴瓦3内壁凹部与上凸块11上表面的接触面、轴瓦3内壁凹部与下凸块21下表面的接触面均为斜坡状。在使用本技术连接塔身标准节主弦时,将一主弦钢管套接在上接头I上部,将一主弦钢管套接在下接头2下部,两处连接部位并进行焊接,为使本技术受力合理,上接头I外径、下接头2外径、轴瓦3外径和塔身标准节主弦钢管外径相同。 本技术将上接头I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11上表面和下接头2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21下表面由平面改为斜坡状后,易于装配和拆卸,且使得上接头I底部上凸块 11、下接头2顶部下凸块21与轴瓦3内壁凹部配合得更紧密,更利于保证上接头I和下接头2的同心度,另外,可以缓解上接头1、下接头2与轴瓦3配合部直角过渡部分的应力集中现象。当上接头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上表面、下接头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下表面、轴瓦3内壁凹部与上凸块11上表面的接触面、轴瓦3内壁凹部与下凸块21下表面的接触面斜度相同,均为1/8?1/20时,具有最佳的技术效果。 作为本技术的一项改进,上接头I底部具有定位孔12,下接头2顶部具有定位凸块22,定位凸块22外周侧面和定位孔12接触配合,定位凸块22顶面和定位孔12底面具有间隙,定位凸块22顶部和定位孔12底部具有倒角,在使用过程中上接头I和下接头2可以更容易的装配和拆卸。另外,可以进一步的在定位凸块22顶部开孔,以改善轴瓦连接接头在使用过程中的应力集中现象。 作为本技术的又一项改进,轴瓦3内壁两端的凸起具有倒圆角,上接头1、下接头2与此相啮合的部分相应的具有倒圆角,可以缓解上接头1、下接头2与轴瓦3啮合部直角过渡部分的应力集中现象。 如图2、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又一项改进,上接头I具有上焊接坡口 13,下接头2具有下焊接坡口 23,两个焊接坡口内侧分别具有台阶状环形凸肋,在使用本技术连接塔身标准节主弦时,在两个焊接坡口处形成焊缝,设置环形凸肋后可以更好的保证装配精度和施焊,从而保证焊接质量。另外,为了减轻轴瓦连接接头重量,可在上接头I顶部和下接头2底部开孔。为了装配方便,可在轴瓦3上打配对标记,在上接头I顶部和下接头2底部设置导向用的倒角。 实施本技术时,第一轴瓦31和第二轴瓦32采用螺钉和/或销钉相连接,优选为采用4件螺钉相连接。 实施例: 上接头1、下接头2分别选用圆钢下料后采用车削加工和钻孔加工成型,上接头I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11上表面和下接头2顶部圆周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塔身主弦轴瓦连接接头,包括可拆卸配合连接的上接头(1)、下接头(2)和轴瓦(3),所述轴瓦(3)包括第一轴瓦(31)和第二轴瓦(32),所述第一轴瓦(31)和所述第二轴瓦(32)配合形成筒体,所述上接头(1)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11)和所述下接头(2)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21)相接触配合并共同卡合于所述轴瓦(3)内壁的凹部,所述轴瓦(3)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接头(1)中部圆周方向的凹部和所述下接头(2)中部圆周方向的凹部相卡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头(1)底部圆周方向的上凸块(11)上表面、所述下接头(2)顶部圆周方向的下凸块(21)下表面均为斜坡状,所述轴瓦(3)内壁凹部与所述上凸块(11)上表面的接触面、所述轴瓦(3)内壁凹部与所述下凸块(21)下表面的接触面均为斜坡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小平侯晓芝丁建新刘国荣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建设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