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31261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30 0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动机,在托架部(20)的比收容轴承(8)的轴孔(21)靠外周侧的位置,形成穿过线圈贯通孔(22)的环状的槽(23、24)来进行热切断,从而抑制向轴承(8)的传热,其中,所述线圈贯通孔(22)供定子部(3)的线圈(12)向配电板(14)侧贯通。另外,使托架部(20)的线圈(12)周边成为薄壁部(25),从而降低因线圈(12)的感应加热引起的发热。(*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技术的电动机,在托架部(20)的比收容轴承(8)的轴孔(21)靠外周侧的位置,形成穿过线圈贯通孔(22)的环状的槽(23、24)来进行热切断,从而抑制向轴承(8)的传热,其中,所述线圈贯通孔(22)供定子部(3)的线圈(12)向配电板(14)侧贯通。另外,使托架部(20)的线圈(12)周边成为薄壁部(25),从而降低因线圈(12)的感应加热引起的发热。【专利说明】电动机
本技术涉及具备对定子线圈以及配电板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的构造的电动机。
技术介绍
一般的三相同步交流马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利用定子的永久磁铁而使转子产生磁极,并利用配置于定子的定子齿之间的线圈而使定子齿产生磁极。配置于定子齿之间的三相的线圈由配电板(汇流条)切换通电方向,而在S极与N极之间进行切换。通过依次切换三相的线圈的通电方向,使各定子齿的磁性旋转移动,并通过磁作用使转子旋转。 为了驱动本马达而使电流在线圈以及配电板中流动,因其发热而导致马达各部分的温度上升,因此在超过允许温度的状况下,必须停止通电而停止马达的驱动,从而存在无法得到需要的性能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地冷却线圈以及配电板,提出了如下方法:使线圈以及配电板经由绝缘部件而与因外部冷却从而温度比较低的壳体接触,由此进行散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145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04212号公报 然而,对于在线圈以及配电板流动的电流而言,由于如上所述地切换通电方向,所以若使壳体过于接近线圈以及配电板,则会因感应加热而使金属制的壳体的温度上升。 另外,由于将转子保持为自由旋转的轴承也因传热以及摩擦所引起的自身发热而在旋转中温度上升,所以轴承也向壳体散热来使温度下降这一过程在确保马达的寿命方面是重要的。 因此,存在如下课题:为了对线圈以及配电板发出的热进行散热,提出了使线圈以及配电板距壳体的距离变小的手段,但是由于感应加热所引起的壳体的温度上升,不仅不能充分得到线圈以及配电板的散热效果,而且也会导致轴承的散热效果降低。 另一方面,存在如下课题:若为了抑制因感应加热引起的壳体的温度上升,使其与线圈以及配电板的距离分离,则不仅线圈以及配电板的温度不会降低,而且为了使线圈贯通壳体,也会导致壳体的线圈贯通部变大,从而即使设置于中心侧的轴承发出的热向壳体传递,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壳体的温度上升,并能够抑制因热损伤引起的轴承等构成部件的劣化的电动机。 本技术的电动机具备:定子部,其对因通电而产生磁场的线圈进行保持,并构成所述线圈所产生的磁场的磁路;转子部,其借助所述定子部的磁吸引力和排斥力而旋转;轴承,其在所述定子部的中心侧将所述转子部保持为自由旋转;配电板,其与所述转子部的旋转位置对应地向所述定子部的所述线圈配电;以及壳体,其以使所述定子部以及所述配电板沿轴向排列的方式对它们进行保持,所述壳体具有:托架部,在其一方的面保持所述定子部,并在相反侧的面保持所述配电板;轴孔,其形成于所述托架部的中心并收容所述轴承;线圈贯通孔,其形成于所述托架部的比所述轴孔靠外周侧的位置,供所述定子部的所述线圈沿所述轴向朝向所述配电板侧贯通;以及环状的槽,其在所述托架部的比所述轴孔靠外周侧的位置遍布整周而形成,并穿过所述线圈贯通孔。 根据本技术,通过在托架部的比轴孔靠外周侧的位置形成环状的槽,由此能够利用该槽阻挡热,从而抑制向轴承的传热。另外,通过形成槽而使托架部的厚度局部变薄,由此能够降低因线圈的感应加热引起的发热,从而抑制壳体的不必要的温度上升。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热损伤引起的轴承等构成部件的劣化的电动机。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电动机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 (a)、图2 (b)、图2 (C)是说明实施方式I的电动机的旋转动作的图。 图3表示实施方式I的电动机的壳体的构造,图3(a)是从配电板侧观察的俯视图,图3(b)是沿着AA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4表示现有构造的壳体,图4 (a)是从配电板侧观察的俯视图,图4 (b)是沿着BB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5是说明实施方式I的电动机中的薄壁部与配电板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I的电动机的壳体变形例,是说明薄壁部与配电板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7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中的壳体的构造,图7(a)是从配电板侧观察的俯视图,图7(b)是沿着CC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的壳体变形例,图8(a)是从配电板侧观察的俯视图,图8(b)是沿着EE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的壳体变形例的从配电板侧观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更详细地对本技术进行说明,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I 图1表示的电动机1,构成三相交流同步马达,主要具备:圆筒状的壳体2、固定于壳体2的内部的定子部3、使轴4旋转的转子部5、以及配置于定子部3的一方端面侧的配电板(汇流条)14。在图2 (a)、图2 (b)、图2 (c)中示出从配电板14侧观察的定子部3与转子部5的俯视图。但是,壳体2以及线圈12等省略图示。 转子部5通过层叠电磁钢板而构成,并在两处位置以180度间隔形成有向周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并且在轴4的轴向的中途成为使突起部错开90度的状态(突起部5a、5b) ο轴4被固定于壳体2的轴承7、8支承为自由旋转。通过在该轴4固定转子部5,并使轴4与转子部5 —体地旋转,从而将转子部5所产生的旋转力向外部输出。 定子部3由两个定子铁芯9、10、以及配置在该定子铁芯9、10之间的磁铁11构成。定子铁芯9、10分别将电磁钢板沿轴4的轴向层叠而构成。在上述定子铁芯9、10分别形成有从外侧向中央的轴4侧突出的多个齿9a、10a,在轴4的轴向上重叠的一组齿9a、1a安装有一个U字状的线圈12。该定子部3在如下的状态下固定,即:在从壳体2的开口端部被压入,并被塞住该开口端部的盖体19、与突出地设置于壳体2的内周面的托架部20(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夹持的状态下固定。 安装于各齿9a、1a的各线圈12的前端部,贯通在壳体2的托架部20形成的线圈贯通孔22、以及形成于绝缘部件6的贯通孔(未图示),并向变换器基板13侧突出,并且该突出部分通过焊接等与配电板14 (U相、V相、W相)连接。配电板14是与绝缘性树脂等绝缘部件6 —体成型、并与铝等金属制壳体2绝缘的导电部件,该配电板14沿着轴4的周向配置为环状,并且一端部与变换器基板13连接,另一端部与线圈12连接。内包配电板14的绝缘部件6在如下的状态下固定,即:在从壳体2的开口端部(与定子部3的压入侧相反的一侧)压入、并被安装于该开口端部的盖体壳体17与托架部20夹持的状态下固定。 变换器基板13将外部电源(未图示)转换为交流电流,并根据从传感器15输入的位置信号而依次切换配电板14的U相、V相、W相这三相,从而使电流在配电板14流动。该变换器基板13安装于盖体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定子部,其对因通电而产生磁场的线圈进行保持,并构成所述线圈所产生的磁场的磁路;转子部,其借助所述定子部的磁吸引力和排斥力而旋转;轴承,其在所述定子部的中心侧将所述转子部保持为自由旋转;配电板,其与所述转子部的旋转位置对应地向所述定子部的所述线圈配电;以及壳体,其以使所述定子部以及所述配电板沿轴向排列的方式对它们进行保持,所述壳体具有:托架部,在其一方的面保持所述定子部,并在相反侧的面保持所述配电板;轴孔,其形成于所述托架部的中心并收容所述轴承;线圈贯通孔,其形成于所述托架部的比所述轴孔靠外周侧的位置,供所述定子部的所述线圈沿所述轴向朝向所述配电板侧贯通;以及环状的槽,其在所述托架部的比所述轴孔靠外周侧的位置遍布整周而形成,并穿过所述线圈贯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土井弘文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