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转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20763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7 1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活塞的往复运动将流体转移的装置。所述流体转移装置包括主体、切换单元、触发单元、活塞单元、传动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的末端和第二通道的末端被设置成与汇流腔连通,第一通道与收纳腔始终连通,第二通道借助触发端与所述触发单元的配合以及复位构件实现以择一的方式与输入通道或者输出通道连通;活塞在收纳腔内作往复运动,曲轴通过带轮与触发单元的第四带轮联动;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通过皮带联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实现联动,第一带轮通过皮带与外界的动力源联接;第三带轮通过键联接与曲轴实现同步转动。本装置可根据联接的介质类型实现抽水、扬水、压缩气体、抽取气体的功能。(*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流体转移装置,尤其但不排它地涉及一种利用活塞的往复运动将流体转移的装置。
技术介绍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大致是:活塞向下运动,混合可燃气体进入汽缸;活塞向上运动压缩可燃气体;火花塞点燃可燃气体使其爆炸,爆炸后的高温高压气体对活塞作功,使活塞往下运动,活塞通过连杆,将活塞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曲轴的旋转运动;由于惯性的作用,曲轴继续转动,曲轴通过连杆将曲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活塞的直线运动,活塞向上推送废气,使其排出汽缸。简而言之,吸气→压缩→作功→排气。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能否在现有内燃机的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去除“压缩→作功”过程,保留“吸气→排气”过程,进而将改造后的装置用在抽气或者压缩空气或者抽水或者扬水的场合。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利用活塞的往复运动将流体转移的装置。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流体转移装置,其包括主体、切换单元、触发单元、活塞单元、传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设置有收纳腔、输入通道、输出通道、阀腔,收纳腔的末端、输入通道的末端及输出通道的末端被设置成与阀腔连通;所述切换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转移装置,其包括主体(1)、切换单元(2)、触发单元(3)、活塞单元(4)、传动单元(5),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收纳腔(101)的末端、输入通道(103)的末端及输出通道(104)的末端被设置成与阀腔(102)连通;所述切换单元(2)的摆臂(201)的固定端(201b)与阀芯(202)可拆卸联接,摆臂(201)的触发端(201a)与触发单元(3)的触发轮(305)配合,所述切换单元(2)的阀芯(202)被设置成可在阀腔(102)内自由且密闭式转动,阀芯(202)的第一通道(202a)的末端和第二通道(202b)的末端被设置成与汇流腔(202c)连通,第一通道(202a)与所述主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体转移装置,其包括主体(1)、切换单元(2)、触发单元(3)、活塞单元(4)、传动单元(5),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收纳腔(101)的末端、输入通道(103)的末端及输出通道(104)的末端被设置成与阀腔(102)连通;
所述切换单元(2)的摆臂(201)的固定端(201b)与阀芯(202)可拆卸联接,摆臂(201)的触发端(201a)与触发单元(3)的触发轮(305)配合,所述切换单元(2)的阀芯(202)被设置成可在阀腔(102)内自由且密闭式转动,阀芯(202)的第一通道(202a)的末端和第二通道(202b)的末端被设置成与汇流腔(202c)连通,第一通道(202a)与所述主体(1)的收纳腔(101)始终连通,阀芯(202)的第二通道(202b)借助触发端(201a)与所述触发单元(3)的配合以及复位构件(203)实现以择一的方式与主体(1)的输入通道(103)或者输出通道(104)连通;
所述活塞单元(4)的缸套(404)包裹所述主体(1)的收纳腔(101),曲轴(403)的转动带动活塞(401)在收纳腔(101)内作往复运动,曲轴(403)通过带轮与所述触发单元(3)的第四带轮(302)联动;
所述传动单元(5)的第一支撑板(501)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带轮(506),第二支撑板(502)的末端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带轮(507),第二支撑板(502)的首端的中部设置有第三带轮(508),第二带轮(507)和第三带轮(508)通过皮带联动,第一带轮(506)和第二带轮(507)通过第一齿轮(504)与第二齿轮(505)啮合实现联动,第一带轮(506)通过皮带与外界的动力源联接;第三带轮(508)通过键联接与曲轴(403)实现同步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单元(2)的摆臂(201)的触发端(201a)与触发单元(3)的触发块(301)配合,触发块(301)被设置成绕第四带轮(302)的轴线转动,触发块(301)设置有与切换单元(2)的触发端(201a)配合的圆弧面,第四带轮(302)转动使触发块(301)与切换单元(2)的触发端(201a)配合,触发块(301)带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柱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艾卓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