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1640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7 0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和显示屏,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显示屏的容纳槽,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壳体的边框环绕所述显示屏,所述壳体的边框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依次相连呈阶梯状并形成所述容纳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壳体边框的第二端面上设置至少一个溢流凹槽,使得触摸屏在装配的时候,由于按压触摸屏产生的溢出胶水流入到溢流凹槽,而不会流入第一组装缝或第二组装缝中,从而该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外观良好、测试和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破碎,而且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移动终端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图1为现有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触摸屏11通过胶水12贴合到壳体13的第二端面132上,触摸屏11压合治具压合触摸屏11,将胶水12压合平整,胶水12固化后,触摸屏11与壳体13固定在一起,组装完成。在装配过程中,触摸屏11与第一端面之131间会形成第一组装缝15,显示组件14与第三端面133之间会形成第二组装缝16。因此,在压合过程中,由于受到触摸屏11的压力,靠近第一端面131的胶水12流到第一组装缝15内,同时,胶水12还会流到第二组装缝16内,会造成外观不良以及测试中或使用中触摸屏11和显示组件14存在破碎的潜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防止触摸屏在装配过程中发生溢胶的便携式移动终端,该便携式移动终端具有外观良好、测试和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破碎、而且装配简单等优点。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包括壳体和显示屏,所述壳体的边框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依次相连呈阶梯状并形成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溢流凹槽;所述显示屏包括触摸屏和显示组件,所述触摸屏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端面相邻,所述触摸屏通过胶水与所述第二端面固定,所述触摸屏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具有第一组装缝,所述显示组件紧贴在所述触摸屏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三端面相邻,所述显示组件与所述第三端面之间具有第二组装缝。 优选地,所述溢流凹槽为多个,均匀的分布在所述第二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边框为矩形。 优选地,所述矩形的每条边上均分布有所述溢流凹槽,所述溢流凹槽为矩形或椭圆形。 优选地,所述溢流凹槽沿所述矩形的四条边首尾依次连接成矩形。 优选地,所述第二端面上沿所述矩形的四条边设置有封闭的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所述溢流凹槽位于所述封闭的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墙紧邻所述第二组装缝。 优选地,所述第二挡墙紧贴所述第一端面,且所述第二挡墙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组装缝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挡墙的横截面为矩形或椭圆形。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便携式移动终端,通过在壳体边框的第二端面上设置至少一个溢流凹槽,使得触摸屏在装配的时候,由于按压触摸屏产生的溢出胶水流入到溢流凹槽,而不会流入第一组装缝或第二组装缝中,从而该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外观良好、测试和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破碎,而且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包括壳体和显示屏,所述壳体的边框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依次相连呈阶梯状并形成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二端面上沿所述壳体的边框设置有两道封闭的挡墙,所述挡墙高出所述第二端面;所述显示屏包括触摸屏和显示组件,所述触摸屏位于所述两道封闭的挡墙的上方,所述触摸屏通过胶水与所述第二端面固定,所述触摸屏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具有第一组装缝,所述显示组件紧贴在所述触摸屏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三端面相邻,所述显示组件与所述第三端面之间具有第二组装缝。 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移动终端,通过在壳体边框的第二端面上沿所述壳体的边框设置两道封闭的挡墙,使得触摸屏在装配的时候,由于两道封闭的挡墙的作用,使得按压触摸屏时产生的溢出胶水不会流入第一组装缝或第二组装缝中,该便携式移动终端具有外观良好、测试和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破碎,而且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局部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3中X-X方向的剖视图; 图5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局部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局部剖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2- 5描述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移动终端,图中箭头I所指方向为厚度和宽度方向,箭头11所指方向为高度方向,沿Y-Y方向的剖面为横截面。 如图2- 5所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壳体23和显示屏,显示屏包括触摸屏21和显示组件24。 壳体23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显示屏的容纳槽(图中没有示出),显示屏位于容纳槽内,壳体23的边框环绕显示屏。壳体23的边框具有第一端面231、第二端面232和第三端面233,其中第一端面231、第二端面232和第三端面233沿壳体23的边框设置,第一端面231、第二端面232和第三端面233依次相连呈阶梯状并形成上述容纳槽。第二端面23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溢流凹槽32 ;显示屏包括触摸屏21和显示组件24,触摸屏21位于第二端面232的上方且与第一端面231相邻,触摸屏21通过胶水22与第二端面232固定,触摸屏21与第一端面231之间因为装配的原因形成有第一组装缝25 ;显示组件24紧贴在触摸屏21的下方且与第三端面233相邻,显示组件24与触摸屏21可以通过任意方式贴合在一起,优选地采用粘胶;显示组件24与第三端面233之间因为装配的原因形成有第二组装缝26,也即第一端面231、第二端面232和第三端面233形成了容纳槽,触摸屏21和显示组件24位于容置槽内。 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移动终端,通过在壳体23的边框的第二端面232上设置至少一个溢流凹槽32,使得触摸屏21在装配的时候,由于按压触摸屏21产生的溢出胶水流入到溢流凹槽32,而不会流入第一组装缝25或第二组装缝中26,从而使得该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外观良好、测试和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破碎,而且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具体而言,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有利地,溢流凹槽32可以为多个,均匀的分布在第二端面232上。也就是说,溢流凹槽32可以有多个,且位于壳体23的第二端面232上的任意位置上,溢流凹槽32的作用就是使胶水流入到溢流凹槽32内,触摸屏21与壳体23进行组装的时候,将胶水22涂抹在第二端面232上,这样,能防止触摸屏21在进行装配的时候,由于按压触摸屏21而使胶水22发生溢出的可能,从而使得该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外观良好、测试和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破碎。溢流凹槽32的深度可以根据胶水的量的多少来确定,胶水的量越大则溢流凹槽32的深度越深。 更进一步地,壳体23的边框为矩形,矩形的每条边上均分布有溢流凹槽32,溢流凹槽32为矩形或椭圆形。溢流凹槽32还可以沿矩形的四条边首尾依次连接成矩形。换言之,溢流凹槽32的沿Y-Y方向的截面为矩形,溢流凹槽32沿着边框一圈设置。当然,溢流凹槽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和显示屏,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显示屏的容纳槽,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壳体的边框环绕所述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边框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依次相连呈阶梯状并形成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溢流凹槽;所述显示屏包括触摸屏和显示组件,所述触摸屏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端面相邻,所述触摸屏通过胶水与所述第二端面固定,所述触摸屏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具有第一组装缝,所述显示组件紧贴在所述触摸屏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三端面相邻,所述显示组件与所述第三端面之间具有第二组装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和显示屏,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显示屏的容纳槽,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壳体的边框环绕所述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边框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依次相连呈阶梯状并形成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溢流凹槽;所述显示屏包括触摸屏和显示组件,所述触摸屏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端面相邻,所述触摸屏通过胶水与所述第二端面固定,所述触摸屏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具有第一组装缝,所述显示组件紧贴在所述触摸屏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三端面相邻,所述显示组件与所述第三端面之间具有第二组装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凹槽为多个,均匀的分布在所述第二端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边框为矩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的每条边上均分布有所述溢流凹槽,所述溢流凹槽为矩形或椭圆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凹槽沿所述矩形的四条边首尾依次连接成矩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治国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