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锁式光激发栅极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03775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1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锁式光激发栅极驱动电路,主要由驱动芯片M,以及与该驱动芯片M相连接的驱动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与该驱动芯片M相连接的自锁光激发电路;所述的自锁光激发电路由或非门IC1,或非门IC2,或非门IC3,一端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位器R2后接地的光电池CDS,一端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或非门IC2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以及串接在或非门IC3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容C1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根据外部光照条件来自动激发驱动芯片M的相关功能,无需增加额外的启动装置,因此其功耗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LED驱动电路,具体是指一种自锁式光激发栅极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由于LED灯具有能耗低、使用寿命长以及安全环保等特点,其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照明的主流产品之一。由于LED灯不同于传统的白炽灯,因此其需要由专用的驱动电路来进行驱动。然而,当前人们广泛使用的栅极驱动电路由于其设计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了目前栅极驱动电路存在能耗较高、电流噪音较大以及启动时间较长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栅极驱动电路存在的能耗较高、电流噪音较大以及启动时间较长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有效降低能耗和电流噪音,明显缩短启动时间的一种自锁式光激发栅极驱动电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自锁式光激发栅极驱动电路,主要由驱动芯片M,以及与该驱动芯片M相连接的驱动电路组成,同时,还设有与该驱动芯片M相连接的自锁光激发电路。所述的自锁光激发电路由或非门IC1,或非门IC2,或非门IC3,一端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位器R2后接地的光电池CDS,一端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或非门IC2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以及串接在或非门IC3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容C1组成;所述或非门IC1的第一输入端与光电池CDS与电位器R2的连接点相连接,其第二输入端与或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而其输出端则与或非门IC2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或非门IC2的输出端还与或非门IC3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而或非门IC3的输出端则与驱动芯片M的INP管脚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路由变压器T,串接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与BOOST管脚之间的二极管D1,串接于驱动芯片M的BOOST管脚与TG管脚之间的电容C2,串接于驱动芯片M的TG管脚与TS管脚之间的电阻R3,以及基极与驱动芯片M的TG管脚相连接、集电极顺次经电容C3和电容C4后接地、而发射极接地的晶体管Q1组成;所述变压器T的原边线圈的同名端与电容C3和电容C4的连接点相连接,其非同名端则与晶体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后接地;同时,晶体管Q1的发射极还与驱动芯片M的TS管脚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副边线圈上设有抽头Y1和抽头Y2。为确保使用效果,所述驱动芯片M优先采用LTC4440A集成芯片来实现。本专利技术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能根据外部光照条件来自动激发驱动芯片M的相关功能,无需增加额外的启动装置,因此其功耗较低。(2)本专利技术的启动时间仅为传统栅极驱动电路启动时间的1/4,因此其启动时间极短。(3)本专利技术能有效的避免外部电磁干扰,能显著的降低电流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自锁式光激发栅极驱动电路主要由驱动芯片M,与该驱动芯片M相连接的驱动电路,以及与驱动芯片M相连接的自锁光激发电路组成。如图1所述,该自锁光激发电路由光电池CDS、或非门IC1、或非门IC2、或非门IC3、电阻R1、电位器R2及电容C1组成。其中,光电池CDS用于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电能,其一端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其另一端则经电位器R2后接地。同时,电阻R1的一端也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而其另一端则与或非门IC2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电容C1串接在或非门IC3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为确保或非门IC3能正常运行,该电容C1的正极需要与或非门IC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其负极则与或非门IC3的输出端连接即可。所述或非门IC1的第一输入端与光电池CDS与电位器R2的连接点相连接,其第二输入端与或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而其输出端则与或非门IC2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即该或非门IC1和或非门IC2之间形成一个交叉门电路。所述的或非门IC2的输出端与或非门IC3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而或非门IC3的输出端则与驱动芯片M的INP管脚相连接。所述的驱动电路则由变压器T、二极管D1、电容C2、电阻R3、电容C3、电容C4及晶体管Q1组成。连接时,二极管D1的P极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其N极则与驱动芯片M的BOOST管脚相连接。电容C2的正极与驱动芯片M的BOOST管脚相连接,其负极则与驱动芯片M的TG管脚相连接。电阻R3为分压电阻,其串接于驱动芯片M的TG管脚与TS管脚之间。而晶体管Q1的基极则与驱动芯片M的TG管脚相连接,其集电极顺次经电容C3和电容C4后接地,其发射极接地。同时,该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还需要外接+6V的直流电压,以确保晶体管Q1拥有足够的偏置电压来驱动其自身导通。所述变压器T用于将外部的+6V直流电压进行变压处理后输出给外部的场效应管。该变压器T的原边线圈的同名端与电容C3和电容C4的连接点相连接,其非同名端则与晶体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后接地。同时,晶体管Q1的发射极还与驱动芯片M的TS管脚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副边线圈上设有抽头Y1和抽头Y2。变压器T的副边线圈的同名端、抽头Y1、抽头Y2和副边线圈的非同名端一起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输出端。根据实际的情况,用户可以只选用这四个输出端的任意一个或几个端口使用即可。为确保使用效果,该驱动芯片M优先采用凌力尔特公司生产的高频率N沟道MOSFET栅极驱动芯片,即LTC4440A集成芯片来实现。该驱动芯片M的特点是能以高达80V的输入电压工作,且能在高达100V瞬态时可连续工作。如上所述,便可以很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锁式光激发栅极驱动电路,主要由驱动芯片M,以及与该驱动芯片M相连接的驱动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与该驱动芯片M相连接的自锁光激发电路;所述的自锁光激发电路由或非门IC1,或非门IC2,或非门IC3,一端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位器R2后接地的光电池CDS,一端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或非门IC2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以及串接在或非门IC3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容C1组成;所述或非门IC1的第一输入端与光电池CDS与电位器R2的连接点相连接,其第二输入端与或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而其输出端则与或非门IC2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或非门IC2的输出端还与或非门IC3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而或非门IC3的输出端则与驱动芯片M的INP管脚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锁式光激发栅极驱动电路,主要由驱动芯片M,以及与该驱动芯
片M相连接的驱动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与该驱动芯片M相连接的自
锁光激发电路;所述的自锁光激发电路由或非门IC1,或非门IC2,或非门IC3,
一端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位器R2后接地的光电池
CDS,一端与驱动芯片M的VC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或非门IC2的第二输入
端相连接的电阻R1,以及串接在或非门IC3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容
C1组成;所述或非门IC1的第一输入端与光电池CDS与电位器R2的连接点相
连接,其第二输入端与或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而其输出端则与或非门IC2
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或非门IC2的输出端还与或非门IC3的第二输入端
相连接,而或非门IC3的输出端则与驱动芯片M的INP管脚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家英杜琴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智利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