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汇流箱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73521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0 0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汇流箱保护电路,包括设置在供电回流上的第一电阻,第一电阻上的电压降通过设置在第一电阻两端的第一运放进行采集,第一运放的输出端并联有独立进行信号处理的第二运放和第三运放,第二运放和第三运放又分别连接至两个MOS管的栅极,对MOS管的通断进行控制MOS管作为开关元件,将供电回路与蓄电池之间进行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对发电电流的调控能力,减小了电流波动对电网的冲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汇流箱保护电路
本技术一种光伏发电配套电路结构,尤其是一种光伏汇流箱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已经出现危机、采用太阳能的光伏发电技术收到普遍的重视,太阳能已经被人们作为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是今后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光伏汇流箱是用于对光伏电站的发电电量进行检测和控制,并输送至逆变装置中进行并网发电的关键部件。现有光伏汇流箱对光伏电站的发电电流调整能力有限,导致在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时,由于太阳光的变化而带来的发电电流的变化会对电网造成波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伏汇流箱保护电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对发电电流的调控能力,减小了电流波动对电网的冲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伏汇流箱保护电路,包括设置在供电回流上的第一电阻,第一电阻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和反向输入端,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接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五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容连接至第二运放的反向输入端,第二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接地,第二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连接至第二运放的输出端,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连接至第三运放的正向输入端,第三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接地,第三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连接至第三运放的输出端,第三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三电容接地,第二运放和第三运放的输出端分别串联连接有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以及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以及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的末端分别连接至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的栅极,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的漏极分别通过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和第十七电阻与供电回流的输入端相连,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至蓄电池的输入端,蓄电池的输出端与供电回路的输出端并联形成总输出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中的第一电阻作为采样电阻,第一运放对采样电阻的电压降进行测量,并将电压降反馈至第二运放和第三运放,第二运放和第三运放分别通过独立的微分功能和积分功能对输入的电压降进行处理,处理结果作为控制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的控制信号。通过第二运放和第三运放对供电回路的独立检测,可以对供电回路上电流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控制四个MOS管的通断,实现对供电回流电流的分流,从而减小供电回路电流的波动。分流的电流向蓄电池充电,用于在供电回路电流过小时对供电回路进行补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图。 图中:A1、第一运放;A1、二运放;A3、第三运放;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R11、第^^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电阻;R14、第十四电阻;R15、第十五电阻;R16、第十六电阻;R17、第十七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Q1、第一 MOS管;Q2、第二 MOS管管;Q3、第三MOS管;Q4、第四MOS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设置在供电回流上的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l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正向输入端和反向输入端,第一运放Al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第一运放Al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容Cl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R8连接至第三运放A3的正向输入端,第三运放A3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第三运放A3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至第三运放A3的输出端,第三运放A3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三电容C3接地,第二运放A2和第三运放A3的输出端分别串联连接有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ll以及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电阻R10、第^^一电阻Rll以及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的末端分别连接至第一 MOS管Q1、第二 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的栅极,第一 MOS管Q1、第二 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的漏极分别通过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和第十七电阻R17与供电回流的输入端相连,第一 MOS管Q1、第二 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至蓄电池B的输入端,蓄电池B的输出端与供电回路的输出端并联形成总输出端。 [0011 ] 其中,第一电阻Rl为150k Ω,第二电阻R2为20k Ω,第三电阻R3为20k Ω,第四电阻R4为1k Ω,第五电阻R5为8k Ω,第六电阻R6为1kD,第七电阻R7为15k Ω,第八电阻R8为50kQ,第九电阻R9为ΙΟΙ?Ω,第十电阻R10、第^^一电阻Rll、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均为35k Ω,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和第十七电阻R17均为10kD。第一电容Cl为150 yF,第二电容C2为300 yF,第三电容为70 yF。蓄电池B采用铅酸蓄电池,关于铅酸蓄电池的具体结构和连接方法,属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对此没有任何改动,在此不再详述。 本技术中的第一电阻Rl作为采样电阻,第一运放Al对采样电阻的电压降进行测量,并将电压降反馈至第二运放A2和第三运放A3,第二运放A2和第三运放A3分别通过独立的微分功能和积分功能对输入的电压降进行处理,处理结果作为控制第一 MOS管Q1、第二 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的控制信号。通过第二运放A2和第三运放A3对供电回路的独立检测,可以对供电回路上电流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控制四个MOS管的通断,实现对供电回流电流的分流,从而减小供电回路电流的波动。分流的电流向蓄电池B充电,用于在供电回路电流过小时对供电回路进行补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伏汇流箱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供电回流上的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正向输入端和反向输入端,第一运放(A1)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R8)连接至第三运放(A3)的正向输入端,第三运放(A3)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第三运放(A3)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至第三运放(A3)的输出端,第三运放(A3)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三电容(C3)接地,第二运放(A2)和第三运放(A3)的输出端分别串联连接有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以及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以及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的末端分别连接至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的栅极,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的漏极分别通过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和第十七电阻(R17)与供电回流的输入端相连,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至蓄电池(B)的输入端,蓄电池(B)的输出端与供电回路的输出端并联形成总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汇流箱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供电回流上的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l)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正向输入端和反向输入端,第一运放(Al)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第一运放(Al)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容(Cl)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R8)连接至第三运放(A3)的正向输入端,第三运放(A3)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第三运放(A3)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至第三运放(A3)的输出端,第三运放(A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盛利都书言
申请(专利权)人:莱德赛思北京自动化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