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动接触片以及具备该可动接触片的电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6880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9 0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动接触片以及具备该可动接触片的电磁继电器,其消耗电力少且部件数量、组装工时少、且生产性高。因此,可动接触片(60)层叠三张导电性薄板弹簧(61、65、67),将一端部固定于可动触点端子(54)而一体化,另一方面,将可动触点(56、57)固定在自由端侧而一体化,并且利用卡合于所述自由端的卡片(40)使可动接触片(60)沿板厚方向转动而进行驱动,从而使所述可动触点(56、57)与固定触点(52、53)接触、分离。特别是,在位于内向面侧的导电性薄板弹簧(61)的自由端设置卡合于所述卡片(40)的驱动用弹性舌片(64a),并且在位于外向面侧的导电性薄弹簧(67)的自由端切起一对复位用弹性舌片(67b、67c),在从所述可动触点(56、57)分别与所述固定触点(52、53)抵接的状态移至所述可动触点(56、57)与所述固定触点(52、53)分离的状态的过程中,该一对复位用弹性舌片(67b、67c)与所述卡片(40)的一端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可动接触片以及具备该可动接触片的电磁继电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动接触片,特别是涉及一种层叠至少两张导电性板簧的可动接触片。
技术介绍
以往,存在如下可动接触片:该可动接触片例如形成层叠三张导电性板簧的弹性接触片4,将其一端铆接固定于第一继电器端子2,另一方面,在作为自由端5的另一端铆接固定触点按钮6(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661,319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上述可动接触中,促动器13只是单纯地上提弹性接触片4而以,因此若在可动触点6抵接于固定触点3的动作时产生触点熔敷,则需要大的分离力,并需要大的消耗电力。另外,如图3、4、5所图示,需要在长方形的弹性接触片4的自由端5固定追加弹性片16,存在部件数量、组装工时多、生产性低这一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可动接触片鉴于所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耗电力少并且部件数量、组装工时少、生产性高的可动接触片以及具备该可动接触片的电磁继电器。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结构:一种可动接触片,其特征在于,层叠至少两张导电性薄板弹簧,将其一端部固定于可动触点端子而一体化,另一方面,将可动触点固定在自由端侧而一体化,并且利用卡合于所述自由端的卡片使可动接触片沿板厚方向转动而进行驱动,从而使所述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在一张导电性薄板弹簧的自由端设置卡合于所述卡片的驱动用弹性舌片,并且在其他导电性薄板弹簧的自由端设有一对复位用弹性舌片,该复位用弹性舌片在从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抵接的状态移至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状态的过程中,与所述卡片一端接触。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位于外向面侧的导电性薄板弹簧的自由端切起有在复位时与所述卡片的一端接触的一对复位用弹性舌片,因此可动接触片不仅被作用拉伸力还被作用扭矩,因此获得即使产生触点熔敷也易于使可动触点分离、且消耗电力少的可动接触片。另外,由于自不同的导电性薄板弹簧的自由端分别切出驱动用弹性舌片以及复位用弹性舌片,因此获得部件数量、组装工时少且生产性高的可动接触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在由三张导电性薄板弹簧构成的可动接触片中的、位于中间的所述导电性薄板弹簧的自由端设有与所述卡片的两侧卡合而进行位置限制的位置限制用弹性舌片。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所述位置限制用弹性舌片限制可动接触片的宽度方向的晃动,获得动作特性无偏差的可动接触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在所述导电性薄板弹簧中的至少任一张导电性薄板弹簧设有弹簧常数调整用狭缝。根据本实施方式,易于对应顾客的期望,获得设计容易且自由度大的可动接触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在所述导电性薄板弹簧的中间部分别设有大小依次不同、并且呈重合的形状的弯曲部。根据本实施方式,获得如下可动接触片,即使可动接触片的两端被固定而一体化,也会通过吸收、缓和伴随着所述弯曲部弹性变形的应变而具有顺畅的动作特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在层叠的导电性薄板弹簧的自由端侧,沿宽度方向并列设有一对可动触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成为双触点结构,所以获得接触可靠性高的可动接触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电磁继电器,为了实现所述课题,采用了具备上述可动接触片中的任一者的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在位于外向面侧的导电性薄板弹簧的自由端切起有在复位时与所述卡片的一端接触的一对复位用弹性舌片,因为在可动接触片不仅作用有拉伸力,还作用有扭矩,所以获得即使产生触点熔敷也易于使可动触点分离、且消耗电力少的可动接触片。另外,由于自不同的导电性薄板弹簧的自由端分别切出驱动用弹性舌片以及复位用弹性舌片,所以具有获得部件数量、组装工时少且生产性高的电磁继电器这一效果。附图说明图1的图1A是使用了本申请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整体立体图,图1B是表示自图A的第一实施方式拆卸了盖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的图2A、图2B是表示动作前后的俯视图。图3是图1A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自不同于图3的角度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1B所示的箱形基座的立体图。图6是图1B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7的图7A、7B、7C是图3所示的触点机构部的主视图、仰视图、后视图。图8的图8A、8B是图3所示的卡片的俯视图、剖视图。图9的图9A、9B是自图1B所示的驱动机构部去除可动触点端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仰视图。图10的图10A、10B是表示本申请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部的主视图、后视图。图11的图11A、11B是图10所示的触点机构部的仰视图以及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图1至图10的附图,说明作为使用了本申请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由箱形基座10、电磁铁块20、转动块30、卡片40、触点机构部50、支承板70、以及盖80构成。如图5所示,所述箱形基座10是俯视时呈方形的浅底的箱形形状,其内部被具有操作用切口部11a的绝缘壁11分隔,形成第一凹部12以及第二凹部13。另外,所述箱形基座10沿其外侧面在上下方向延伸有浅槽14,并且在所述浅槽14a的底面突出设置卡止承受部14b。所述第一凹部12在其底面设有用于支承后述的转动块30的转动轴部34a的轴承部16,并且在隔着所述轴承部16而相对的位置设有用于对后述的电磁铁块20进行定位的定位凹部17a、17b。另外,在所述第一凹部12的开口缘部设有用于对后述的电磁铁块20的卷线筒21进行定位的切口台阶部18。而且,在所述第二凹部13的开口缘部形成有用于组装后述的触点机构部50的固定触点端子51以及可动触点端子54的端子槽15a、15b。如图6所示,所述电磁铁块20在两端具有凸缘部22a、22b的卷线筒21卷绕线圈23,并且在设于所述卷线筒21的通孔22c中插入铁芯24,在突出的两端部分别铆接固定有轭25、27。所述轭25、27是将分别具有冲切成大致T形的增宽部26、28的板状磁性材料分别弯曲成截面L形而成。在设于所述卷线筒21的凸缘部22a的多个端子孔适当地压入一对线圈端子29、29,并且将所述线圈23的引出线分别捆扎、焊接于线圈端子29、29。此外,所述凸缘部22a并列设有共计五个端子孔,从而能够符合顾客的需求、规格地适当地选择线圈端子29的根数以及压入位置。另外,所述线圈端子29不必须是单纯的棒状,也可以根据需要例如形成大致T形状。所述转动块30通过被一对板状可动铁片31、32夹持永磁体(未图示)并且进行嵌入成形而形成转动块主体33而成。在所述转动块主体33的相对的上下面,在同一轴心上突出设置有转动轴部34a、34b,并且在所述转动块主体33的侧面一体成形有驱动用臂部35。所述驱动用臂部35在其前端形成有卡合用爪部36。如图8所示,卡片40在一端侧设有驱动孔41,并且在另一端侧设有卡合孔42。另外,自所述一端侧的相邻的角部向相反方向分别突出设置有驱动用突部43、44,形成俯视下的T形状,并且在所述驱动孔41的缘部突出设置有失效保护用突部45。所述驱动用突部43、44中的一个驱动用突部43的厚度尺寸比另一个驱动用突部44的厚度尺寸大,并形成为不能同时抵接于后述的可动接触片60的形状。如图6以及图7所示,触点机构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可动接触片以及具备该可动接触片的电磁继电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动接触片,其特征在于,层叠至少两张导电性薄板弹簧,将其一端部固定于可动触点端子而一体化,另一方面,将可动触点固定在自由端侧而一体化,并且利用卡合于所述自由端的卡片使可动接触片沿板厚方向转动而进行驱动,从而使所述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在一张导电性薄板弹簧的自由端设置卡合于所述卡片的驱动用弹性舌片,并且在其他导电性薄板弹簧的自由端设有一对复位用弹性舌片,该复位用弹性舌片在从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抵接的状态移至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状态的过程中,与所述卡片一端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7.12 JP 2013-1467131.一种可动接触片,其特征在于,层叠至少两张导电性薄板弹簧,将其一端部固定于可动触点端子而一体化,另一方面,将可动触点固定在自由端侧而一体化,并且利用卡合于所述自由端的卡片使可动接触片沿板厚方向转动而进行驱动,从而使所述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在一张导电性薄板弹簧的自由端设置卡合于所述卡片的驱动用弹性舌片,并且在其他导电性薄板弹簧的自由端设有一对复位用弹性舌片,该复位用弹性舌片在从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抵接的状态移至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状态的过程中,与所述卡片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材裕二田中弘泰古庄伸一
申请(专利权)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