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驱动电路及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63848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8 2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及继电器,该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子开关,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与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与负电压相连接,其中,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与电源相连接;第二电子开关,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与负电压相连接,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三端与驱动信号端相连接;第一电阻,串联在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之间;电容,电容的一端通过第二电阻与驱动信号端相连接,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从而降低了相关技术中继电器线圈的电路的复杂度,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继电器驱动电路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及继电器
技术介绍
继电器被广泛使用在电子控制中。继电器是在自动控制电路中其控制和隔离作用的执行部件,继电器包括继电器线圈,当继电器线圈吸合,当继电器停止工作时,继电器线圈断开。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包括继电器K1,晶体管Q1,二极管D1。该晶体管Q1与该继电器K1是串联的,该D1与该继电器线圈K1是并列连接的,其中D1的阴极与电源相连接,晶体管Q1与电源的另一端相连接,该晶体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1与驱动信号相连接。当驱动信号为高时,Q1打开,电源对继电器进行供电,该继电器将执行吸合操作。但是,这种类型的继电器驱动电路存在一个问题,当该电源电压工作在一个比较宽的范围时,加载在该继电器线圈上的该电源的电压也将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这样,该继电器线圈在会变得过热且可能会超过继电器线圈说明书中所规定的额定功率。相关技术中,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a)使用常规的电路来控制电源电压在窄的范围。该方案需要增加额外的控制电路。b)使用脉宽调变(Pluse-Width Modulation,简称为PWM)信号来驱动继电器,当继电器开始导通时,使用较大占空比的PWM信号来驱动,在通电之后,使用较小占空比的PWM信号来驱动来保持继电器的吸合状态,这样,在继电器线圈上的电源功耗就会降低。该方案需要增加额外的驱动信号。c)给继电器线圈增加一个电阻-电容网络串(参见图2),在继电器通电的的起始时间,加载在继电器线圈上的电压接近供电电压,然后在一段时间之后,该继电器线圈上的电压将会减小,从而继电器线圈上的电源功耗就会降低。该方案需要增加新的控制电路。d)使用两路驱动信号(参见图3,例如Drive1和Drive2),其中一路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使得第一晶体管为继电器线圈加载全部电源,另一路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使得第二晶体管为继电器线圈加载减小后的电源。在继电器导通的瞬间,该全部电源电压加载在继电器线圈上,在导通的一段时间之后,减小的电源电压将会加载在继电器线圈上。虽然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继电器线圈由于功率过大导致发热的问题,但是这些解决方案均需要额外增加驱动信号或者增加控制电路,实现起来比较复杂。针对相关技术中继电器驱动电路存在的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及继电器,以至少解决上述继电器驱动电路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子开关,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与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与负电压相连接,其中,所述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与电源相连接;第二电子开关,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与负电压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三端与驱动信号端相连接;第一电阻,串联在所述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之间;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通过第二电阻与所述驱动信号端相连接,所述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优选地,上述继电器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相连接,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相连接。优选地,上述继电器驱动电路中,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负电压相连接,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优选地,上述继电器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串联在所述驱动信号端和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三端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电子开关为三极管或场效应晶体管;所述第二电子开关为所述三极管或所述场效应晶体管;所述第一电子开关为集成电路构成的开关电路;所述第二电子开关为所述集成电路构成的开关电路。优选地,所述第一电子开关为所述三极管,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为集电极,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为发射极,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三端为基极;或者所述第一电子开关为场效应晶体管,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为漏极,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为源极,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三端为栅极。优选地,所述第二电子开关为所述三极管,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为集电极,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为发射极,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三端为基极;或者所述第二电子开关为场效应晶体管,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为漏极,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为源极,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三端为栅极。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上述继电器驱动电路。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包括第一电子开关、第二电子开关、第一电阻、电容的继电器驱动电路,其中,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与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端与负电压相连接,该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与电源相连接;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与负电压相连接,第三端与驱动信号端相连接;第一电阻串联在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之间;电容一端通过第二电阻与驱动信号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通过该技术方案,在驱动信号端未加载驱动信号前,第一电子开关和第二电子开关均为截止状态,所以继电器线圈上没有电流通过,继电器处于关闭状态;当驱动信号端开始加载驱动信号,第一电子开关和第二电子开关从截止状态转变为打开状态。这样,电源输出的电流经由继电器线圈、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一端、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二端、接地,这样,加载在继电器线圈上的电压为该电源电压,同时,电容C1被充电,当C1完成充电,第一电子开关处于截止状态,电源输出的电流经由继电器线圈、第一电阻、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一端、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二端,接地,这样,加载在继电器线圈上的电压为该电源电压加载在该继电器线圈上的分压。这样,通过串联在继电器线圈和该第二电子开关第一端的第一电阻,可以达到对继电器线圈进行分压,从而降低了继电器线圈上的电压,并降低了继电器线圈的功耗,该技术方案仅采用了一种控制信号,在没有额外控制电路的情况下,实现了对继电器线圈上功耗的控制,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继电器驱动电路需要额外增加驱动信号或者增加控制电路,实现起来比较复杂问题,进而达到了减小继电器驱动电路复杂度的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子开关,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与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与负电压相连接,其中,所述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与电源相连接;第二电子开关,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与负电压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三端与驱动信号端相连接;第一电阻,串联在所述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之间;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通过第二电阻与所述驱动信号端相连接,所述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子开关,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与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相
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与负电压相连接,其中,所述继电器线
圈的第二端与电源相连接;
第二电子开关,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与负电压相连接,所述第
二电子开关的第三端与驱动信号端相连接;
第一电阻,串联在所述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
一端之间;
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通过第二电阻与所述驱动信号端相连接,所述
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二极管,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相连
接,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二极管,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负电压相连接,该第二二极
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电阻,串联在所述驱动信号端和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三端之
间。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欣耕
申请(专利权)人:艾默生电气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