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53288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8 09:46
一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利用互相并行且弯曲成多个蛇状回路的多管体当中,藉由接上截面大于该多管体的总截面的至少一腔室,或在多管当中,设置面对面相邻管壁上的两相连通的至少一对穿孔,使得流动于多管体当中的工作流体,因经由该些腔室或该些相连通的穿孔,而相互交叉流动以增大多管体当中的压力差,因而增进散热效果并成功地克服传统单管式热管的水平启动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脉冲型多管式热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做散热用的热管,尤其涉及一种配置有截面大于该多管的总截面的至少一腔室,或设置有至少一对穿孔的一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
技术介绍
热管具有良好的热传性能,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子元件的散热,特别是在个人计算机以及笔记型计算机的中几乎都可以看见热管的运用。通常,面临平面发热形式的散热需求时,设计上必须同时采用多支热管,方能满足散热的需求。可是,多支热管的使用会造成散热设计、散热模组组装与制作上的困难。因此,面对平面放置发热形式的散热要求时,平板型热管(Vapor Chamber)会是较传统热管为合适的传热元件。 运用具有毛细作用的平板型热管,其困难在于毛细作用的结构烧结制作,其主要原因如下:1、平板型热管越大型,毛细作用结构的均匀度越难以控制,因而容易导致性能不稳定;2、平板型热管越大型,用于烧结毛细作用结构的烧结炉也必须加大,从而导致成本增力口,量产速度降低;3、退火后的平板型热管,其管壁强度大幅降低,因而可能导致其管壁不具可因应内外部压力变化所需的强度。既然因为毛细作用结构的烧结,会衍生出许多制作上的问题,因此具有震荡式或脉冲型(pulsating heat pipe or oscillating heat pipe)作用的热管便成为平面传热的另一种选择。 现有的脉冲型热管的整体结构相当简单,其是由单管的细管连接而成。脉冲型热管的驱动力是藉由较小的管径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工作液体所受的重力以及受热产生的汽泡压力来使热管产生动作。然而传统单管脉冲型热管,其毛细作用力是相当有限的,因此传统脉冲型热管的运作主要还是利用重力。由于传统脉冲型热管的运作主要靠的是重力,因此当热管处于水平或是受热端高于散热端的状况时,热管将无法运作。虽然Shafii等人发表的论文,使用磁性流体并辅以外部磁场控制、中国台湾1387718号专利,及其他文献记载使用止回阀的装置,可改善水平启动,却无法解决负角度启动的问题,但因受到重力影响时,工作流体不易流回蒸发段,而使脉冲型热管失效,故无法解决负角度启动的问题,且热阻无法获得改善。此一使用上的限制构成脉冲型热管运用在平面传热要求的一主要的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单管脉冲型热管处于水平或是受热端高于散热端的状况时(负角度),该热管将无法运作的问题,提供一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为具有脉冲型作用的热管。 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包括: 至少二个金属管,分别具有多个蛇形回路,且互相并行;以及 至少一个腔室,与至少二个金属管的两端连通形成一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 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包括: 至少二个金属管,分别具有多个蛇形回路; 至少一个腔室,与至少二个金属管的两端连通形成一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中该些金属管分别位在腔室的两端,且不互相并行。 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包括至少二个金属管,其一端分别具有多个蛇形回路,且互相并行,在该至少二个金属管另一端平行相叠同一位置的管壁,分别形成一穿孔,然后再将该金属管于穿孔两端相叠管壁处,将该至少二个金属管焊接,且该穿孔与该至少二个金属管连通,形成一脉冲型多管式热管。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包含:多根金属管所形成,每根金属管包含多个蛇形回路,并各自围绕成一封闭系统;并使用一个或多个腔室将该多个脉冲型热管连通,或在多管式热管在面对面相邻位置,分别形成多个穿孔,再将多管式热管于多个穿孔两端位置焊接,通过多根金属管连通的方式,产生不平衡的体积充填量,并且在作动时,该充填量会产生交叉流动作动态的变化、交替,在负90度操作下,亦即蒸发端在上,冷凝端在下的操作状态亦可作动,完成传热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多个相同管径的蛇形回路,并分别有一个或多个腔室将该多个脉冲型热管连通,亦可使用多个不相同管径的蛇形回路,并分别有一个或多个腔室将该多个脉冲型热管连通。 通过多根金属管连通的方式,产生不平衡的体积充填量,并且在作动时,该充填量会产生交叉流动作动态的变化、交替,在负90度操作下,亦即蒸发端在上,冷凝端在下的操作状态亦可作动,完成传热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多个相同管径的蛇形回路,并分别有一个或多个腔室将该多个脉冲型热管连通,亦可使用多个不相同管径的蛇形回路,并分别有一个或多个腔室将该多个脉冲型热管连通。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I实施例的脉冲型热管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的脉冲型热管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例的脉冲型热管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4实施例的脉冲型热管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5实施例的脉冲型热管的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I实施例腔室与金属管连通方式; 图6A?图6C为图6实施例的工作流体的流动状态; 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6实施例无腔室连通管方式; 图7A为本专利技术无腔室连通管方式另一实施例; 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脉冲型热管水平放置的热阻曲线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脉冲型热管负90度放置的热阻曲线图; 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脉冲型热管正90度,负90度及负45度放置的热阻曲线图。 其中,附图标记 脉冲型多管式热管:1、2、3、4、5 金属管:11、12、21、22、31、32、41、42、43、51、52、61、62 蛇形回路:13、53、54 腔室:14、33、34、55 受热区:15、56 冷凝区:16、57、58 穿孔:63、64、65 管径:D 高度:H 腔室的长度:L1 穿孔的长度:L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图1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揭示一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1,为具有脉冲型作用的热管,包含:两个相同管径的金属管11、12所形成,每个金属管11、12的一端包含多个蛇形回路13,并各自围绕成一封闭系统,且两个相同管径的金属管11、12互相并行,并使用一个腔室14将该两个金属管11、12连通形成一种脉冲型热管I。该脉冲型热管I的一端15为受热区(亦可为冷凝区),另一端16为冷凝区(亦可为受热区),且腔室14的位置不限定在冷凝区,在脉冲型热管I的其他位置,亦在本专利范围内。 图2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揭示第二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2,请参照图1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仅两个金属管21、22的管径不相同而已,其余均相同,故不再说明。 图3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揭示第三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3,请参照图1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仅两个相同管径的根金属管31、32使用两个腔室33、34,将该两个金属管31、32脉冲型热管连通不相同而已,其余均相同,故不再说明,惟本实施例使用管径不相同,或使用三个以上腔室将该两个金属管31、32脉冲型热管连通,或两个腔室33、34在脉冲型热管I的其他位置,亦在本专利范围内。 图4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揭示第四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4,请参照图1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仅三个相同管径的金属管41、42、43所形成脉冲型热管4不相同而已,其余均相同,故不再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二个金属管,分别具有多个蛇形回路,且互相并行;以及至少一个腔室,与至少二个金属管的两端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9.02 TW 1021315681.一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二个金属管,分别具有多个蛇形回路,且互相并行;以及 至少一个腔室,与至少二个金属管的两端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个金属管的管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个金属管的管径不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个金属管的管径为 0.1 到 8.0_。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腔室的宽度与高度为2D到10D,长度为2D到20D,其中,D为该金属管的管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内填充工作流体,该工作流体受热时,能够在水平或负90度状态下操作。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内的工作流体填充率,其体积比为30?8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特征在于,该多个蛇形回路的一端为受热区,另一端为冷凝区。9.一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二个金属管,分别具有多个蛇形回路; 至少一个腔室,与至少二个金属管的两端连通形成一种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中该些金属管分别位在腔室的两端,且不互相并行。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个金属管的管径相同。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个金属管的管径不相同。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脉冲型多管式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个金属管的管径为 0.1 到 8.0_。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脉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智勇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