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泵
,特别是涉及一种循环泵及其护线套。
技术介绍
循环泵常用于热水循环系统中。循环泵的定子组件与引线组件注塑为一体。其中,为了保护引线组件,通常设置有护线套,引线组件的引线挤压入护线套的引线孔内,再将护线套与定子组件注塑成一体。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常见一种护线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护线套1′为分体式结构,包括两个护线套体1′1,分别开设有多个过线槽1′1a;两个护线套体1′1上的各过线槽1′1a位置彼此对应,当两者扣合装配后,同一位置的两个过线槽1′1a配合形成引线孔。装配时,引线组件的多根引线依次放入一护线套体1′1的过线槽1′1a内,再将另一护线套体1′1扣合于前一护线套体1′1压紧,在此过程中,引线与护线套1′配合的部分均被挤压变形,从而贴合固定于引线孔内。然而,实际设置时,一方面,两个护线套体1′1相互配合的平面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平面度,装配时无法完全扣合压紧,使得引线无法贴合固定于引线孔内;另一方面,为避免挤压过度,使得引线与护线套1′配合的部分因压缩量过大而损坏,引线也无法贴合固定于引线孔内;由于引线无法贴合固定于引线孔内,注塑护线套1′和定子组件时,注塑料会从引线孔中泄漏,影响注塑质量,进而影响循环泵的产品质量。有鉴于此,如何避免注塑时注塑料泄漏,提高循环泵的产品质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循环泵及其护线套,该护线套的结构能够避免注塑时注塑料泄漏,提高产品质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护线套,包括扣合装配的第一套体和第二套体,所述第一套体和所述第二套体中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过线槽和多个与所述第一过线槽配合形成引线孔的第二过线槽;所述第一过线槽和所述第二过线槽中,至少一者设置有沿径向伸出的凸部。如上,在形成引线孔的过线槽内设置沿径向伸出的凸部,引线组件的各引线放置于第一套体的各第一过线槽后,扣合压紧第二套体时,凸部的设置使得引线对应部位的压缩量增加,一方面能够抵消因两个套体相互配合的平面无法贴合造成的引线与引线孔之间存在间隙,另一方面能够避免为了使引线贴合固定于引线孔内,而过度挤压两套体造成引线整体损坏,从而,在设置凸部的位置,引线能够贴合固定于第一过线槽和第二过线槽形成的引线孔中,避免注塑时注塑料从引线孔中泄漏,进而提高注塑质量和产品质量。所述第一过线槽和所述第二过线槽均设置有所述凸部。所述第一过线槽和所述第二过线槽的对应位置设置所述凸部,并构成相互配合的凸部组。所述第一过线槽与所述第二过线槽的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构成所述凸部组;所述第一套体和所述第二套体装配后,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过线槽与所述第二过线槽的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凸部和间隔设置的第三凸部、第四凸部,所述第一凸部、所述第三凸部及所述第四凸部构成所述凸部组;所述第一套体和所述第二套体装配后,所述第一凸部位于所述第三凸部和所述第四凸部的中间。所述护线套的所述引线孔中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凸部组。所述第一套体和所述第二套体一体注塑成形。所述凸部为半圆环结构。所述凸部为三角形,或梯形,或长方形等半环形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循环泵,包括注塑为一体的定子组件和护线套,所述护线套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由于上述护线套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括该护线套的循环泵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常见一种护线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护线套第一实施例的轴测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护线套的正视图;图4为图3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所提供护线套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6中D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循环泵的引线组件与护线套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护线套1′,护线套体1′1,过线槽1′1a;图2-9中:护线套10,第一套体11,第一过线槽11a,第一配合面11b,第二套体12,第二过线槽12a,第二配合面12b,凸部101;引线组件20,引线21。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循环泵及其护线套,该护线套的结构能够避免注塑时注塑料泄漏,提高产品质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2-5;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护线套第一实施例的轴测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护线套的正视图;图4为图3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该实施例所提供的护线套10由第一套体11和第二套体12构成,两者扣合装配。具体的方案中,第一套体11和第二套体12可以一体注塑成形,两者一边连接,装配时,将其中一者弯折扣合于另一者。当然,实际设置时,第一套体11和第二套体12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两者分别注塑成形,再装配。其中,第一套体1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过线槽11a,第二套体12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一过线槽11a配合的第二过线槽12a。第一套体11和第二套体12扣合装配时,对应位置的第一配合面11b和第二配合面12b贴合,相应地,对应位置的第一过线槽11a和第二过线槽12a配合形成引线孔,用于容置引线组件20的引线21。引线组件20与护线套10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可参考图9理解。需要指出的是,为清楚体现护线套10的结构,图3中将第一配合面11b和第二配合面12b用剖面线表示。其中,第一过线槽11a和第二过线槽12a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凸部101,并构成相互配合的凸部组。该方案中,第一过线槽11a与第二过线槽12a的对应位置各设置有一个沿径向伸出的凸部101,当两个套体扣合装配时,第一过线槽11a的凸部101(第一凸部)和第二过线槽12a的凸部101(第二凸部)形成凸出的环形结构。配合形成环形结构的两个所述凸部101即为前述凸部组。如此,引线组件20的各引线21放置于第一套体11的各第一过线槽11a后,扣合压紧第二套体12时,第一过线槽11a的凸部101与第二过线槽12a的凸部101相互配合形成凸出的环形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护线套,包括扣合装配的第一套体(11)和第二套体(12),所述第一套体(11)和所述第二套体(12)中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过线槽(11a)和多个与所述第一过线槽(11a)配合形成引线孔的第二过线槽(12a);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线槽(11a)和所述第二过线槽(12a)中,至少一者设置有沿径向伸出的凸部(101)。
【技术特征摘要】
1.护线套,包括扣合装配的第一套体(11)和第二套体(12),
所述第一套体(11)和所述第二套体(12)中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过
线槽(11a)和多个与所述第一过线槽(11a)配合形成引线孔的第二
过线槽(12a);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线槽(11a)和所述第二过线
槽(12a)中,至少一者设置有沿径向伸出的凸部(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线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线
槽(11a)和所述第二过线槽(12a)均设置有所述凸部(1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线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线
槽(11a)和所述第二过线槽(12a)的对应位置设置所述凸部(101),
并构成相互配合的凸部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线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线
槽(11a)与所述第二过线槽(12a)的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凸部
和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构成所述凸部组;
所述第一套体(11)和所述第二套体(12)装配后,所述第一凸
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形成环形结构。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