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泽元专利>正文

利用发动机尾气作热源的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19743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07 0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发动机尾气作热源的热交换装置,它包括尾气热交换室,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一号环形封头,二号环形封头,三号环形封头,四号环形封头,集传热介质腔室,介传热质出口接头,尾气进口接头,尾气出口接头,传热介质分配腔室,传热介质进口接头;所述的传热介质进口接头,其中一端头与传热介质分配腔室连通,另一端头与暖风系统连通;所述的介传热质出口接头,其中一端头与集传热介质腔室连通,另一端头与暖风系统连通;所述的尾气进、出口接头,分别与排气管和消音器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结构上由于大大的延长了高温尾气与传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时间和增大了热交换面积,从而解决了寒冷地区、寒冷季节公交车内采暖不达标的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发动机尾气作热源的热交换装置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发动机尾气作热源的热交换装置,它包括尾气热交换室 [1],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2),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3),—号环形封头(A), 二号环形封头(B),三号环形封头(C),四号环形封头(D),集传热介质腔室(4),传热介质出口接头(F),尾气进口接头(E),尾气出口接头(E ^ ),传热介质分配腔室(5),传热介质进口接头(F 丨)。
技术介绍
2012年4月18日公告Z L 200120191130.X的中国技术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利用发动机尾气作热源及自动温控的暖风系统”,它包括尾气与空气热交换装置(I ),一号风管(2),风机(3),自动温控装置(4),二号风管(5);气阀(6),散流器(7);所述的发动机尾气与空气热交换装置(I)的进风口(A),通过一号风管(2)与风机(3)连通,风机(3)的电控线与自动温控装置(4)连接,出风口 (k')由二号风管(5)和气阀(6)与留器(7)连通,尾气进口(B)与发动机排气管连通,尾气出口(B ')与消音器连通。当发动机启动后,其排出的尾气经尾气进口(B)进入尾气热交换通道(120、122)内,然后从尾气出口(B丨)经消音器排出;空气由风机(3)经一号风管(2)和进风口(A)吹入空气热交换通道(121、123)内,与进入尾气热交换通道(120、122)内的高温尾气进行热交换,所产生的热风经由出风口(A' )、二号封管(5)、气阀(6)、和散流器(7)吹入车内。其存在的不足是,1、结构较复杂,2、热交换路程短和热交换面积小,导至所产生的风温低,因此在高寒地区,寒冷季节使公交车内难以达到采暖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发动机尾气作热源的热交换装置,该装置由于设置了若干个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并在热交换装置内设置了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使传热介质与高温尾气进行多次热交换,该种结构大大的延长了传热介质和高温尾气之间热交换路程,同时又大大的增大了热交换面积,因而可使暖风系统产生较高温度的热风。可满足高寒地区,寒冷季节公交车内采暖的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利用发动机尾气作热源的热交换装置,它包括尾气热交换室,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一号环形封头,二号环形封头,三号环形封头,四号环形封头,集传热介质腔室,传热介质出口接头,尾气进口接头,尾气出口接头,传热介质分配腔室,传热介质进口接头;所述的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其置于所述的尾气热交换室内,其中每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的两端头分别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连接固定;所述的一号环形封头,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一端头连接固定,所述的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它包括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若干个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其中的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分别扣在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的外壁上,其中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设置于两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之间,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其中的一个侧壁的一端侧设置一个传热介质通,其中没设置传热介质通口的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一端的端头与一号环形封头连接固定,两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侧壁分别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连接固定;所述的二号环形封头,其套置在与一号环形封头同侧的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上,与一号环形封头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的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筒壁的长度相等,并与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连接固定;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筒壁,置于一、二号环形封头之间,其两端头分别与一、二号环形封头连接固定;所述的传热介质进口接头,其置于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壁上,其一端头与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壁连接固定;每个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其中两条长边分别与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连接固定,其中和二号环形封头同端的短边与二号环形封头连接固定,相邻的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和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通过传热介质通口连通;所述的三号环形封头套置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上,并分别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和同端的一、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的端头连接固定;且传热介质进口接头、传热介质分配腔室、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体它们之间相互连通,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体与同侧的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的端头连通;所述的四号环形封头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的另一端头连接固定;所述的集传热介质腔室,其的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筒壁,置于三、四号环形封头之间,并与二者连接固定;所述的传热介质出口接头,其置于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侧壁之上,其一端头与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侧壁连接固定,另一端头与暖风系统连通;且集传热介质腔室与同侧的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的端头和传热介质出口接头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的尾气进、出口接头,其中一端头分别与一、四号环形封头内孔连接固定,二者的另一端头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和消音器连通,二者与尾气热交换室I之间相互连通。 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1,该装置由于在尾气热交换室外壁上设置了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2,在其内部设置了若干个传热介质热交换管,该种结构大大的增大了传热介质与高温尾气的热交换路程和热交换面积,可使暖风系统获得较高温度的热风;因而解决了高寒地区,寒冷季节公交车内采暖难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近一步祥细说明。 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利用发动机尾气作热源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图。 图2所示为一环形封头图。 图3所示为二环形封头图。 图4所不为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的主视图。 图5所不为图4的A ' — k '首I]视图。 图6所不为图4的B ' — B ;首I]视图。 图7所不为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的俯视图。 图8所不为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的右视图。 图9所示为三环形封头图。 图10所示为四环形封头图。 图11所示为图1的A — A剖面图。 图12所示为图1的B— B剖面图。 图13所示为图1的C — 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案 图1至图13所示的利用发动机尾气作热源的热交换装置,它包括尾气热交换室1,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2,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3, —号环形封头A, 二号环形封头B,三号环形封头C,四号环形封头D,集传热介质腔室4,传热介质出口接头F,尾气进口接头E,尾气出口接头E ^,传热介质分配腔室5,传热介质进口接头;所述的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2,其置于所述的尾气热交换室I内,其中每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2的两端头分别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连接固定;所述的一号环形封头A,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 一端头连接固定,所述的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3,它包括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若干个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 ',其中的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分别扣在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的外壁上,其中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 ',设置于两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31之间,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31其中的一个侧壁311或312的一端侧设置一个传热介质通口 314,其中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发动机尾气作热源的热交换装置,它包括尾气热交换室(1),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2),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3),一号环形封头(A),二号环形封头(B),三号环形封头(C), 四号环形封头(D),集传热介质腔室(4),传热介质出口接头(F), 尾气进口接头(E),尾气出口接头(E'),传热介质分配腔室(5), 传热介质进口接头(F');所述的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2),其置于所述的尾气热交换室(1)内,其中每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2)的两端头分别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连接固定;所述的一号环形封头(A),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一端头连接固定,所述的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3),它包括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若干个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其中的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分别扣在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的外壁上,其中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设置于两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31) 之间,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31)其中的一个侧壁(311或312)的一端侧设置一个传热介质通口(314),其中没设置传热介质通口(314)的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31)一端的端头与一号环形封头(A)连接固定,两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侧壁(311、312)分别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连接固定;所述的二号环形封头(B),其套置在与一号环形封头(A)同侧的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31)上,与一号环形封头(A)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的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筒壁(51)的长度相等,并与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31)连接固定;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筒壁(51),置于一、二号环形封头(A、B)之间,其两端头分别与一、二号环形封头(A、B)连接固定;所述的传热介质进口接头(F'),其置于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壁(51)上,其一端头与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壁(51)连接固定;每个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31'),其中两条长边(311'、311')分别与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31)连接固定,其中和二号环形封头(B)同端的短边(312')与二号环形封头(B)连接固定,相邻的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31)和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31')通过传热介质通口(314)连通;所述的三号环形封头(C)套置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上,并分别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和同端的一、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31、31')的端头连接固定;且传热介质进口接头(F')、传热介质分配腔室(5)、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体(3)它们之间相互连通,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体(3)与同侧的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2)的端头连通;所述的四号环形封头(D)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的另一端头连接固定;所述的集传热介质腔室(4),其的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筒壁(41),置于三、四号环形封头(C、D)之间,并与二者连接固定;所述的传热介质出口接头(F),其 置于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侧壁(41)之上,其一端头与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侧壁(41)连接固定;且集传热介质腔室(4)与同侧的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2)的端头和传热介质出口接头(F)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的尾气进、出口接头(F、F'),其中一端头分别与一、四号环形封头内孔(A'、D')连接固定,二者与尾气热交换室(1)之间相互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发动机尾气作热源的热交换装置,它包括尾气热交换室(1),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2),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3), —号环形封头(A), 二号环形封头(B),三号环形封头(C),四号环形封头(D),集传热介质腔室(4),传热介质出口接头(F),尾气进口接头(E),尾气出口接头(E ^ ),传热介质分配腔室(5),传热介质进口接头(F ^ );所述的若干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2),其置于所述的尾气热交换室(I)内,其中每根传热介质热交换管(2)的两端头分别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连接固定;所述的一号环形封头(A),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 一端头连接固定,所述的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3),它包括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若干个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 '),其中的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分别扣在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的外壁上,其中二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丨),设置于两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壳壁(31、31)之间,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31)其中的一个侧壁(311或312)的一端侧设置一个传热介质通口(314),其中没设置传热介质通口(314)的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31) —端的端头与一号环形封头(A)连接固定,两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侧壁(311、312)分别与尾气热交换室壳体筒壁(11)连接固定;所述的二号环形封头(B),其套置在与一号环形封头(A)同侧的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31)上,与一号环形封头(A)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的集传热介质腔室壳体筒壁(51)的长度相等,并与若干个一号传热介质热交换腔室外壳壁(31)连接固定;集传热介质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元许建平赵蕊李炜孙健郑博
申请(专利权)人:王泽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