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料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04737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04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进料斗结构,其能有效避免堵料,并能确保原料均匀铺设在输送带上,提高原料的传输质量。其包括壳体,壳体为中空结构,其两端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其特征在于:壳体由进料口向出料口渐阔,壳体的底面均匀分布有分流板,分流板对称地分布于底面的对称中心线两侧,位于底面的对称中心线同侧的相邻两个分流板平行设置并构成分流通道,各分流通道的进料端沿底面的对称中心线依次分布、出料端沿底面与出料口交汇的边界依次分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进料斗结构
本技术涉及粉体物料换热输送装置的进料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进料斗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进料斗为进料端向出料端渐缩的锥形结构,虽然便于投料,但在粉体原料的换热输送过程中,由于粉状原料中还有水分,原料易在截面面积较小的出料端结块、堆积,同时,原料难以均匀的铺设在传送带上,影响物料的传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进料斗结构,其能有效避免堵料,并能确保原料均匀铺设在输送带上,提高原料的传输质量。 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结构,其两端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进料口向出料口渐阔,所述壳体的底面均匀分布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对称地分布于所述底面的对称中心线两侧,位于所述底面的对称中心线同侧的相邻两个分流板平行设置并构成分流通道,各分流通道的进料端沿所述底面的对称中心线依次分布、出料端沿所述底面与所述出料口交汇的边界依次分布。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底面沿其对称中心线的方向下凹形成导流槽,各分流通道的进料端联通所述导流槽; 所述导流槽由所述进料口一侧向所述出料口一侧渐缩; 所述分流板上设有开口。 采用本技术的结构后,其有益效果在于:进料斗的壳体由进料口向出料口渐阔,能够有效防止堵料,壳体的底面均匀分布有分流板,分流板对称地分布于底面的对称中心线两侧,位于底面的对称中心线同侧的相邻两个分流板平行设置并构成分流通道,分流通道的进料端沿底面的对称中心线依次分布,分流通道的出料端沿底面与出料口交汇的边界依次分布,粉状原料从进料口进入壳体底面的导流槽内,再依次流入各分流通道,使得粉状原料在流向输送带的过程中呈扇面分布,最终全面均匀的分布在输送带上,提高原料的传输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分流板的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进料斗结构,包括壳体1,壳体I为中空结构,其两端分别设有进料口 2和出料口 3,壳体I由进料口 2向出料口 3渐阔,壳体I的底面4均匀分布有分流板6,分流板6对称地分布于底面的对称中心线两侧,位于底面4的对称中心线同侧的相邻两个分流板6平行设置并构成分流通道,各分流通道的进料端沿底面的对称中心线依次分布,如图2中9、10、11、12、13、14所示,出料端沿底面与出料口交汇的边界5依次分布,如图2中15、16、17、18、19、20所示,壳体I的底面沿其对称中心线的方向下凹形成导流槽8,分流通道的进料端联通导流槽8 ;导流槽8由进料口 2—侧向出料口 3 —侧渐缩;分流板上设有开口 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料斗的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结构,其两端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进料口向出料口渐阔,所述壳体的底面均匀分布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对称地分布于所述底面的对称中心线两侧,位于所述底面的对称中心线同侧的相邻两个分流板平行设置并构成分流通道,各分流通道的进料端沿所述底面的对称中心线依次分布、出料端沿所述底面与所述出料口交汇的边界依次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料斗的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结构,其两端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进料口向出料口渐阔,所述壳体的底面均匀分布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对称地分布于所述底面的对称中心线两侧,位于所述底面的对称中心线同侧的相邻两个分流板平行设置并构成分流通道,各分流通道的进料端沿所述底面的对称中心线依次分布、出料端沿所述底面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彤汤远帆唐建新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双雄通用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