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微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92611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7 0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针灸微针装置,包括一支撑部件、一推动装置以及一带有若干个针灸微针的下压装置;推动装置用于相对于支撑部件作往复运动,推动装置和下压装置可拆卸连接。本结构的针灸微针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安装与拆卸,微针芯片可以单独包装,且一次性使用避免感染,节省成本,安全无污染;而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可以单穴位多点刺激,增强刺激面积,加大刺激强度穴位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了针灸疗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针灸微针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针灸装置,特别是一种针灸微针装置。
技术介绍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贬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毒药是对人体有害的药物(《说文解字》毒,害人之草”),用于治疗疮疡,以毒攻毒,《周礼?天官.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贬石用于切痈排脓。疮疡与痈疽成脓都属病症的后期,比较严重。因此古人希望用微针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在疾病发生之初就予以治疗,防微杜渐,这样就可以免毒药和贬石之苦。 皮肤主要由三层组成,主要分为表皮层、角质层以及真皮层。其中角质层是一种死组织,无血管和神经,角质层的厚度大约为10?20um,主要对药物的吸收有屏障作用。表皮层位于外皮下距离约为50um?lOOum,表皮层中含有少量的活细胞和神经,不含有血管。真皮层则是三种皮肤层最深位置,它含有大量的活细胞、血管以及神经。 传统的针灸疗法一般采用单独的针灸针扎于所需要的人体穴位,换言之,传统针灸是穴位单点单刺激,刺激面积小,刺激强度弱,不能用于长时间或埋针治疗;另外扎针也需要专业医师,治疗保健者不能随时随地进行操作。为此,出现了针灸用揿针,即微型针灸针,通过浅表组织穴位埋针治疗即时改善临床症状,并达到24小时持续“针灸治疗”效果(可参见CN 203802801U)。然而,此类揿针通常还是单针使用,起不到穴位多点刺激,且穴位埋置易引起感染。 而CN 102264429A则公开了一种微针装置,由若干微针组成了微针阵列,但此类装置目前仅适用于经皮施药,其微针上一般包被药物活性成分,其结构尚无法很好地适应穴位针灸。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传统针灸针和现有微型针灸针只能进行单针穴位针灸刺激面积小,刺激强度弱的缺陷;且现用于经皮用药的微针阵列不适于针灸且不能反复刺激,故尚无法满足穴位针灸的需要;由此提供一种针灸微针装置,该针灸微针装置可以进行穴位多点刺激提高疗效,从根本上缓解症状。 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针灸微针装置,其包括一支撑部件、一推动装置以及一带有若干个针灸微针的下压装置;所述推动装置用于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作往复运动,所述推动装置和所述下压装置可拆卸连接。 较佳地,所述支撑部件为一开口向下的圆罐体,所述推动装置和下压装置位于圆罐体腔内,所述的圆罐体外径为35-40毫米,高度为30-50毫米,体壁厚度为0.8-1.5毫米。更佳地,所述针灸微针装置还设有一覆于圆罐体开口上的盖体。由此盖体和圆罐体可形成针灸微针装置外部封闭的保护壳体。 较佳地,所述推动装置内设有一公件,所述下压装置内设有一母件;所述公件与所述母件可拆卸连接,用于由所述推动装置带动所述下压装置作上下运动,并使所述下压装置与所述推动装置脱离。 其中,所述的可拆卸连接可为卡扣、粘结等现有任何可拆卸连接方式。本技术优选磁吸连接方式,即所述公件为一上磁片,所述母件为一下磁片;所述上磁片和所述下磁片的磁场强度优选200-1000GS。由此除了可拆分磁吸作用,还可让微针带有磁疗作用。 较佳地,所述推动装置还包括一推动部件和一弹性部件;所述推动部件与所述公件固接,所述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推动部件上,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公件和所述支撑部件固接。其中,所述弹性部件优选拉伸弹簧。 较佳地,所述下压装置还包括一固定底座和一芯片本体,所述针灸微针设于所述芯片本体上共同构成一微针芯片;所述母件与所述固定底座连接,所述固定底座与所述芯片本体连接。 较佳地,为适于穴位多点针灸,所述针灸微针直径为20-60微米,高度为100微米-200微米,所述针灸微针在所述芯片本体上呈阵列排布。 为免于微针头感染和损伤,所述微针芯片还包括一套设于所述针灸微针上的微针保护罩,保护罩优选凹面形。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技术各较佳实例。 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的针灸微针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安装与拆卸,微针芯片可以单独包装,且一次性使用避免感染,微针针灸装置的其他部分可以反复多次使用,每次只需安装新的微针芯片就可以使用,节省成本,安全无污染。再者,本技术装置可以单穴位多点刺激,增强刺激面积,加大刺激强度穴位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减轻疼痛等症状。更佳地,本技术可以和穴位敷贴结合使用,通过经络刺激全身,调节脏腑机能,改善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对减轻疾病症状、减少复发次数而最终痊愈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但起到中药定向的作用,更加强穴位敷贴的作用。当选用磁片作为推动装置和下压装置的连接部件时,本装置具有磁疗效果,一套装置发挥了针灸、磁疗、中药定向三种传统中医的治疗作用,安全性高,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针灸微针装置整体外观图。 图2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针灸微针装置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Z”处的针灸微针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微针芯片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针灸微针装置I 微针保护罩2 芯片本体4 固定底座5 针灸微针6 圆罐体7 盖体8 推动装置9 推杆10 拉伸弹簧11 上磁片12 下磁片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 图1展示了一种针灸微针装置I的整体外观,包括一支撑部件,在本实施例中为一开口向下的圆罐体7 ;—覆于圆罐体7开口上的盖体8 ;以及一设置于该圆罐体7腔内的推动装置。该推动装置包括一推动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件为一推杆10,推杆10可以用手按下;推杆可以相对于支撑部件圆罐体7作往复运动。 图2公开了此针灸微针装置的内部结构图,除了图1中已展示的那几个零部件以夕卜,从上而下,此针灸微针装置I还包括一弹性部件,在本实施例中为一拉伸弹簧11;一与推杆紧固焊接的一公件,在本实施例中为一上磁片12 ;—母件,在本实施例中为一下磁片13 ;一固定底座5,一安装于固定底座5上的芯片本体4以及设置于芯片本体4上的由针灸微针6组成的阵列(如图4所示)。 下磁片13、固定底座5、芯片本体4和针灸微针6阵列共同构成了一下压装置;下磁片13与固定底座5连接,固定底座5与芯片本体4连接,芯片本体4上设有针灸微针6所组成的阵列;芯片本体4和针灸微针6阵列组成了一微针芯片。此外,微针芯片还设有一套设于微针阵列上的微针保护罩2,用于保护微针不受感染、不损伤或损伤人体;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保护罩优选凹面形。 推杆10、拉伸弹簧11和上磁片12共同组成了一推动装置9,下磁片13固定在固定底座5上,上磁片12与下磁片13—方面由于磁性作用连接在一起,用于由推动装置带动下压装置作上下运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外力的作用互相分开,这样一来下压装置与推动装置相互脱离。拉伸弹簧11穿设于推杆10上,并与圆罐体7固接,当推杆10被手动按压时,推动装置也随之作向下垂直运动,而当手动的下压力消失后,推动装置又会回到摁压前的初始位置,此效果是由于拉伸弹簧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灸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灸微针装置包括一支撑部件、一推动装置以及一带有若干个针灸微针的下压装置;所述推动装置用于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作往复运动,所述推动装置和所述下压装置可拆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灸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灸微针装置包括一支撑部件、一推动装置以及一带有若干个针灸微针的下压装置;所述推动装置用于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作往复运动,所述推动装置和所述下压装置可拆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灸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为一开口向下的圆罐体,所述推动装置和下压装置位于圆罐体腔内,所述的圆罐体外径为35-40毫米,高度为30-50毫米,体壁厚度为0.8-1.5毫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灸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灸微针装置还设有一覆于圆罐体开口上的盖体。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灸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装置内设有一公件,所述下压装置内设有一母件;所述公件与所述母件可拆卸连接,用于由所述推动装置带动所述下压装置作上下运动,并使所述下压装置与所述推动装置脱离。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灸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公件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亮裴建汤春琳张毅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融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