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式全密闭自排液聚丙烯输液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84457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6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直立式全密闭自排液聚丙烯输液袋,它从上往下依次包括袋口(1)、袋颈(2)、袋体(3)和袋底(4),所述的袋底(4)中部向袋体(3)内腔方向凹陷并与袋体(3)形成一环形槽(5),所述的袋底(4)厚度大于袋颈(2)厚度,袋颈(2)厚度大于袋体(3)厚度,在主视图径向方向上所述的袋体(3)中间向左右两端逐步变薄,在主视图轴向方向上所述的袋体(3)中间向上下两端逐步变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它具有输液袋直立放置功能,全密闭自排液功能,而且原材料性价比高、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立式全密闭自排液聚丙烯输液袋
本技术涉及聚丙烯输液袋,特别是直立式全密闭自排液聚丙烯输液袋。
技术介绍
静脉输液治疗是直接通过静脉输入各种无菌溶液或药物的治疗方法,因其起效迅速、疗效确切,而成为现代临床治疗学中最基础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静脉输液治疗发展至今已有近180年历史: 1628年英国人威廉哈维提出的血液循环理论奠定了静脉输液治疗的基础; 1831年苏格兰医生用煮沸的食盐水注入病人静脉用以治疗霍乱,成为静脉输液治疗应用于人体的第一人; 100年后的1931年,美国生产出了第一瓶商业用输液产品,标志着静脉输液产品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阶段; 到1960年,全世界静脉输液产品的种类已达200种,同时输液器材的发展也推动了静脉输液给药方式的不断改进。 由于静脉输液是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因此如何确保输液安全是事关患者生命安危的重大课题。 纵观输液产品的临床应用,静脉输液方式历经三次变革:从全开放式到半开放式,再到全密闭式。 第一次变革:全开放式输液是把输液产品开启以后,将液体倒入连接有输液导管的广口玻璃瓶中,再注入人体静脉的输液方式,由于液体完全暴露于空气中极易被污染,加之输液广口玻璃瓶和输液导管均为消毒后反复使用,因而安全性很差,目前已被完全淘汰。 第二次变革:半开放式输液是使用带有导气管的一次输液器连接输液产品和人体静脉,主要应用于以玻璃瓶和PP塑瓶为代表的刚性和半刚性材料包装的输液产品,使用时必须不断地向液体中导入空气才能保证液体的正常输注,它是目前国内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输液方式。 目前根据检测报告,医院每升空气中含直径>0.5 μπι微粒数十万个,细菌数5万个/皿左右。国内大多数医院输液治疗室现场的洁净状况普遍较差,在人流混杂的环境中输液,极易导致空气对药液的二次污染;即使病区洁净环境稍好,也无法杜绝空气对药液的二次污染,从而对患者的输液安全造成潜在危害。 为了减少导入空气对药液的污染,现今一次性输液器的导气管末端通常安装有空气滤膜。但是,研宄表明:有滤膜和没有滤膜在液体污染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并未从源头解决输液安全的根本问题。 因此,半开放式输液仍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基本淘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必然会逐步摈弃这种输液方式。 第三次变革:全密闭式输液最大的优点是在输液过程中无需从外界导入空气,完全利用大气压来克服人体静脉压,在药液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输液产品、输液器材、人体静脉形成一个完整的全密闭式系统,从而到达安全输液的效果。这也是“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专委会”倡导的安全输液方式。 全密闭输液方式依靠外部大气压力对输液容器施压,将容器内输液挤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因此,输液容器只能使用柔软性塑材如PVC (聚氯乙烯)和非PVC多层共挤膜等制成的输液袋,但经多年的临床实践以及其它研宄表明,PVC及非PVC多层共挤膜输液袋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输液包装材料本身的安全性问题; 其次,临床护理操作的工作效率问题; 第三,环保问题。PVC材料是生物难降解的塑材,而焚烧后又会产生致癌物质二噁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废弃的输液袋的无害化处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因此,输液市场迫切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全密闭式输液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直立式全密闭自排液聚丙烯输液袋和直立式全密闭自排液聚丙烯输液袋的生产工艺。 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直立式全密闭自排液聚丙烯输液袋,它从上往下依次包括袋口、袋颈、袋体和袋底,所述的袋底中部向袋体内腔方向凹陷并与袋体形成一环形槽,所述的袋底厚度大于袋颈厚度,袋颈厚度大于袋体厚度,在主视图径向方向上所述的袋体中间向左右两端逐步变薄,在主视图轴向方向上所述的袋体中间向上下两端逐步变厚。 所述的袋口上设置有吊环。 所述的吊环在吹袋时通过吹袋模具与袋口连接为一个整体。 所述的袋底边缘开设有凹槽7。 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输液袋,袋底厚度大于袋颈厚度,袋颈厚度大于袋体厚度,袋体中间向左右两端逐步变薄,袋体中间向上下两端逐步变厚,从而实现了输液袋直立放置,而且该输液袋具有较好的柔韧性,能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实现全密闭自排液的方式进行静脉输液,原材料性价比高、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袋胚轴向拉伸示意图; 图4为袋胚径向拉伸示意图; 图中,1-袋口,2-袋颈,3-袋体,4-袋底,5-环形槽,6-吊环,7_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直立式全密闭自排液聚丙烯输液袋,它从上往下依次包括袋口 1、袋颈2、袋体3和袋底4,如图2所示,所述的袋底4中部向袋体3内腔方向凹陷并与袋体3形成一环形槽5,所述的袋底4厚度大于袋颈2厚度,袋颈2厚度大于袋体3厚度,在主视图径向方向上所述的袋体3中间向左右两端逐步变薄,在主视图轴向方向上所述的袋体3中间向上下两端逐步变厚,从而实现输液袋的直立放置功能和输液袋的全密闭自排液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袋口 I上设置有吊环6,吊环6在吹袋时通过吹袋模具与袋口连接为一个整体,使吊环与袋口 I的连接更牢固,不易发生折断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袋底4边缘开设有凹槽7,凹槽7可以降低聚丙烯原材料的使用,同时也可满足聚丙烯输液袋的直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直立式全密闭自排液聚丙烯输液袋的生产工艺,它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直立式全密闭自排液聚丙烯输液袋的配方配制医用原料; S2:将SI步骤中得到的医用原料混合; S3:将S2步骤中混合后的医用原料通过注塑机得到袋胚; S4:将袋胚放入吹袋机中进行吹、拉成形得到成品; S5:将S4步骤中得到的成品包装储存。 步骤SI中所配制的配方粒料,具有以下物理性能: 拉伸屈服强度:24.5Mpa,断裂伸长率:754%,维卡软化点:134°C,熔体流动速率:5.86g/10min,密度:0.903g/cm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注塑机中袋胚模具的结构采用三板式热流道布局,使注塑机进入到每个腔模具的距离绝对相等(平衡式进胶),每一腔采用独立可调整的温控系统,使生产出的产品重量、组织结构更均匀,产品性能更为稳定,更有利于下一步吹袋加工,袋胚模具和成型零件材料全部采用特殊的不锈钢模具钢并调质处理,有优良的抗腐蚀性,无污染,抛光性能好,镜面抛光的成型零件使生产出的袋胚光泽度好,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能长期保证产品注塑成形的均匀性;袋胚模具设计有加热、冷却系统,通过对单个模腔加热温度的独立精确控制,和对单个模腔设计独立冷却系统,使每个模腔产品均达到较高水平的控制,充分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吹袋机中的吹袋模具底模材料采用磷青铜,具有优良的耐磨性,模腔材料采用铝材,其余材料采用调制后的不锈钢,吹袋模具模腔材料采用的铝材,其强度较高,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光泽性好,所述的吹袋模具的冷却采用平衡式冷却系统,每腔模具形成独立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直立式全密闭自排液聚丙烯输液袋,其特征在于:它从上往下依次包括袋口(1)、袋颈(2)、袋体(3)和袋底(4),所述的袋底(4)中部向袋体(3)内腔方向凹陷并与袋体(3)形成一环形槽(5),所述的袋底(4)厚度大于袋颈(2)厚度,袋颈(2)厚度大于袋体(3)厚度,在主视图径向方向上所述的袋体(3)中间向左右两端逐步变薄,在主视图轴向方向上所述的袋体(3)中间向上下两端逐步变厚。

【技术特征摘要】
1.直立式全密闭自排液聚丙烯输液袋,其特征在于:它从上往下依次包括袋口(1)、袋颈(2)、袋体(3)和袋底(4),所述的袋底(4)中部向袋体(3)内腔方向凹陷并与袋体(3)形成一环形槽(5),所述的袋底(4)厚度大于袋颈(2)厚度,袋颈(2)厚度大于袋体(3)厚度,在主视图径向方向上所述的袋体(3 )中间向左右两端逐步变薄,在主视图轴向方向上所述的袋体(3)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茂林饶小莉王德毅何颖刘文军罗成鑫吴小愚陈柯志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