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约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7251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乘员约束装置,使气囊装置与座椅安全带装置一起根据座椅和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使用状态、碰撞预测、事故状态等进行动作。气囊装置(20)包括:气囊(21)、气体从气囊(21)流出用的通气孔(22)、覆盖该通气孔(22)的通气孔盖(25)和用于约束该通气孔盖(25)且能解除覆盖该通气孔的状态的约束装置(26)等。当使气囊装置(20)的EA力较小时,约束装置(26)继续约束通气孔盖(25),使通气孔(22)成为封闭状态。另一方面,使气囊装置(20)的EA力较大时,解除约束装置(26)对通气孔盖(25)的约束,开放通气孔(2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约束汽车等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乘员约束装置
技术介绍
(i)作为碰撞时约束汽车乘员的系统而开发了各种气囊装置。如特开平10-59120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预测车辆发生碰撞并控制该气囊装置的系统是公知的。(ii)此外还公知的是,在气囊上设置通气孔,通过使气体从膨胀后的气囊通过该通气孔流出而吸收冲击。专利文献1特开平10-5912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该气囊装置根据座椅和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使用状态、碰撞预测、事故状态等与座椅安全带装置一起动作的乘员约束装置。并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根据座椅和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使用状态、碰撞预测、事故状态等控制气囊装置的冲击吸收力的乘员约束装置。技术方案1的乘员约束装置,包括用于约束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该座椅使用状态的检测装置、该座椅安全带装置使用状态的检测装置、碰撞预测装置以及事故状态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检测或预测信号,控制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技术方案2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使用状态检测装置是用于检测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乘员重量以及乘员姿势中至少一项的装置。技术方案3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姿势检测装置是用于检测乘员头部、胸部以及肩部中至少一个位置的装置。技术方案4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1至3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预测装置预测碰撞的发生,并且预测碰撞方向、是全重叠碰撞(即100%正面全接触碰撞)还是侧偏碰撞、碰撞对象种类、碰撞对象物大小、碰撞相对速度以及碰撞相对加速度中的至少一项。技术方案5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事故是碰撞还是滚翻、碰撞部位、碰撞形态以及碰撞规模中的至少一项。技术方案6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1至5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检测或预测信号,控制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的预张紧力及能量吸收力、气囊的展开力、大小及能量吸收力中的至少一项。技术方案7的乘员约束装置,包括用于约束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分别控制该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囊装置包括在该乘员附近膨胀的气囊、安装该气囊的安装部件、使该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器、用于从该气囊流出气体的通气孔、使该通气孔封闭或开度较小的通气孔盖以及用于约束该通气孔盖的约束装置,该约束装置能够在封闭该通气孔的状态或减小其开度的状态下解除约束;该控制装置,根据所述座椅使用状态检测装置、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使用状态检测装置、碰撞预测装置以及事故状态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检测或预测信号控制该约束装置,以使所述约束装置继续约束通气孔盖或解除约束。技术方案8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使用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乘员重量以及乘员姿势中的至少一项。技术方案9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8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姿势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乘员头部、胸部以及肩部中的至少一个位置。技术方案10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9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预测装置预测碰撞的发生,并且预测碰撞方向、是全重叠碰撞还是侧偏碰撞、碰撞对象种类、碰撞对象物大小、碰撞相对速度以及碰撞相对加速度中的至少一项。技术方案11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0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事故是碰撞还是滚翻、碰撞部位、碰撞形态以及碰撞规模中的至少一项。技术方案12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1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中所述通气孔的附近部分且与所述通气孔盖重叠的部分,使该部分向该通气孔盖一侧松弛地设置褶状部。技术方案13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2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被折叠并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件上;所述通气孔配置在与该气囊折叠体的安装部件相反一侧的外表面上;所述通气孔盖,以包围该相反侧的外表面的方式覆盖通气孔,其一端通过所述约束装置连接在该安装部件上,另一端通过连接装置可解除连接地连接在该安装部件上,并在与该通气孔重叠的部分和该另一端之间结合在该通气孔的附近部分;该连接装置,在该气囊膨胀时解除该通气孔盖的另一端和安装部件的连接。技术方案14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3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具有2个以上通气孔,至少在1个通气孔上设置所述通气孔盖。技术方案15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4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气孔盖和所述气囊之间设有覆盖所述通气孔的辅助盖;该辅助盖,在该通气孔盖处于封闭该通气孔的状态时,被该通气孔盖压在该气囊的外表面上而覆盖该通气孔;当解除该通气孔盖对该通气孔的封闭时,在该气囊内气压的推挤下与该气囊的外表面分离,从而开放该通气孔。技术方案16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5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气孔上连接有筒状喷嘴的一端;该喷嘴,在所述通气孔盖处于封闭该通气孔的状态时,配置在所述气囊的内侧;当解除该通气孔盖对该通气孔的封闭时,在该气囊内气压的推挤下从该通气孔向该气囊外突出。技术方案17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6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设有从所述气囊内侧覆盖所述通气孔的内盖;该内盖通过该通气孔连接在所述通气孔盖上;该内盖,在该通气孔盖处于封闭该通气孔的状态时,从该气囊的内侧覆盖该通气孔;当解除该通气孔盖对该通气孔的封闭时,在该气囊内气压的推挤下从该通气孔向气囊外推出,从而开放该通气孔。技术方案18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7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为狭缝状。专利技术效果在技术方案1的乘员约束装置中,根据座椅的使用状态、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使用状态、碰撞预测或事故状态而适当控制气囊装置及座椅安全带装置。如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8所示,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座椅使用状态的检测装置,检测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乘员重量以及乘员姿势中的至少一个。优选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技术方案3、技术方案9所示,该乘员姿势的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乘员头部、胸部以及肩部中的至少一个位置。优选的是,如技术方案4、技术方案10所示,在本专利技术中,碰撞预测装置进行碰撞的发生预测,并且进行碰撞方向的预测、全重叠碰撞还是侧偏碰撞的预测、碰撞对象的种类的预测、碰撞对象物的大小的预测、碰撞相对速度的预测以及碰撞相对加速度的预测中的至少一个预测。优选的是,如技术方案5、技术方案11所示,在本专利技术中,事故状态检测装置用于进行事故是碰撞还是滚翻的检测、碰撞部位的检测、碰撞形态的检测以及碰撞规模的检测中的至少一个检测。通过如上所示地详细预测或检测碰撞内容,能够恰当地控制乘员约束装置。并且,优选的是,如技术方案6,在本专利技术中,控制装置根据上述检测或预测信号,控制上述座椅安全带装置的预张紧力及能量吸收力、气囊的展开力、大小以及能量吸收力中的至少一个。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发生事故时能够充分地约束乘员。在技术方案7的乘员约束装置中,根据座椅的使用状态、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使用状态、碰撞预测或事故状态而适当控制气囊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员约束装置,包括用于约束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该座椅使用状态的检测装置、该座椅安全带装置使用状态的检测装置、碰撞预测装置以及事故状态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检测或预测信号,控制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部和宏熊谷雅义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