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髋关节固定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28281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1 1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髋关节固定垫,包括:梯形枕、底板和凹面;梯形枕由上侧的顶面、下侧的底面、两侧的斜面、背部的平面及正面的固定面构成梯形形状;顶面的面积小于底面;梯形枕由第一枕部和第二枕部左右两部分组成,第一枕部和第二枕部上均设置有固定部件,固定部件之间能互相粘合固定;第一枕部的固定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自顶面延伸到底面;第二枕部的斜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自顶面延伸到底面;底板设置在底面上,并固定在第一凹槽内;凹面设置在第一凹槽内靠近底板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能有效避免患肢压疮的产生,保证患肢固定效果的同时,增加了患者使用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髋关节固定垫,包括:梯形枕、底板和凹面;梯形枕由上侧的顶面、下侧的底面、两侧的斜面、背部的平面及正面的固定面构成梯形形状;顶面的面积小于底面;梯形枕由第一枕部和第二枕部左右两部分组成,第一枕部和第二枕部上均设置有固定部件,固定部件之间能互相粘合固定;第一枕部的固定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自顶面延伸到底面;第二枕部的斜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自顶面延伸到底面;底板设置在底面上,并固定在第一凹槽内;凹面设置在第一凹槽内靠近底板处。本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能有效避免患肢压疮的产生,保证患肢固定效果的同时,增加了患者使用的舒适度。【专利说明】一种髋关节固定垫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学康复用辅助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髋关节固定垫。
技术介绍
髋关节手术后一般需要至少有数个月的康复期,在这段康复期间,患肢的固定复位是相当关键的。 目前,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康复期间存在以下问题: 1.在仰卧时,患者传统的是穿钉字鞋,在两腿中间放置一个枕头,但是丁字鞋很容易引起足跟和脚背的压疮,脱去丁字鞋时,就无法起到固定的作用,容易使患肢发生脱位。 2.在侧卧时,患肢容易内收内旋,引起髋关节脱位,而长时间地平卧,腰背肌会因过度受力而产生酸痛劳累感。为了预防压疮,患者有必要定时更换体位。以往由于缺乏辅助用具的支持,护理人员通常应用枕头、垫子等支持物夹在患者两大腿之间,以使患肢在侧卧位时仍旧保持外展中立位。但一般支持物过软达不到外展的要求,过硬又容易在两腿之间滑落,起不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存在安全隐患。 3.髋关节手术后需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传统的方法是将棉被、衣物或普通枕头垫于患肢下,但存在患肢易滑落、高度不固定、大腿下部易悬空而感觉不适、甚至会感到疼痛等问题。 因此,目前市场上亟需设计一种新的髋关节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髋关节固定装置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髋关节固定装置,大大提高了患者使用的舒适度,同时也改良了患肢的固定方式。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髋关节固定垫,包括:梯形枕、底板和凹面;所述梯形枕由枕芯上侧的顶面、下侧的底面、两侧的斜面、背部的平面及正面的固定面构成梯形形状;所述梯形枕由第一枕部和第二枕部左右两部分组成,所述第一枕部和所述第二枕部上均设置有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之间能互相粘合固定;所述第一枕部的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自所述顶面延伸到所述底面;所述第二枕部的所述斜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自所述顶面延伸到所述底面;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底面上,并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凹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靠近所述底板处。 本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所述第一枕部和所述第二枕部由海绵材料制成。 本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所述第一枕部和所述第二枕外包覆有柔软棉布外套。 本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所述第一凹槽上设置有凹槽系带。 本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底板系带。 本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所述第一枕部在所述顶面上可拆卸式地设置有二角枕。 本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为15厘米。 本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所述三角枕呈直角三角形;所述三角枕与所述第一凹槽的连接处向下凹陷,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 本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所述三角枕上设有凸起。 本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所述第一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固定部件。 本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在底板处做成马蹄形的凹面,避免丁字鞋引起足跟和脚背的压疮,第一凹槽的设计可以防止脱去丁字鞋时患肢外旋。 本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第二凹槽的设计能避免患者在侧卧时患肢内收内旋,引起散关节脱位。 本技术提出的髋关节固定垫,在平卧时可以装上三角枕,不会是大腿下部悬空,增加患者的使用舒适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髋关节固定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髋关节固定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髋关节固定垫中梯形枕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髋关节固定垫底面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髋关节固定垫平面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髋关节固定垫中三角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本技术的过程、条件、实验方法等,除以下专门提及的内容之外,均为本领域的普遍知识和公知常识,本技术没有特别限制内容。 图1至图6中,1-梯形枕,11-顶面,12_底面,13-斜面,14-平面,15-固定面,16-第一枕部,161-第一凹槽,17-第二枕部,171-第二凹槽,18-固定部件,2-底板,3-凹面,4-凹槽系带,5-底板系带,6-三角枕,7-凸起。 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髋关节固定垫,包括:梯形枕1、底板2和凹面3。其中,梯形枕I由上侧的顶面11、下侧的底面12、两侧的斜面13、背部的平面14及正面的固定面15构成梯形形状,顶面11作为梯形的上底,底面12作为下底,上底面积小于下底。 梯形枕I由第一枕部16和第二枕部17左右两部分组成,第一枕部16和第二枕部17上均设置有固定部件18,固定部件18之间能互相粘合固定。第一枕部16的固定面15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凹槽161,第一凹槽161自顶面11延伸到底面12。第二枕部17的斜面13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第二凹槽171,第二凹槽171自顶面11延伸到底面12。底板2设置在底面12上,并固定在第一凹槽161内。凹面3设置在第一凹槽161内靠近底板2处。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髋关节固定垫,包括:梯形枕1、底板2和凹面3。其中,梯形枕I由上侧的顶面11、下侧的底面12、两侧的斜面13、背部的平面14及正面的固定面15构成梯形形状,顶面11作为梯形的上底,底面12作为下底,上底面积小于下底。 本实施例中,梯形枕I由第一枕部16和第二枕部17左右两部分组成,第一枕部16和第二枕部17上均设置有固定部件18,固定部件18之间能互相粘合固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6呈直角梯形,其固定面15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凹槽161,第一凹槽161自顶面11延伸到底面12,用来固定患者的患肢。第二枕部17通过固定部件18粘合在第一枕部16的斜边上,第二枕部17的斜面13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第二凹槽171,第二凹槽171自顶面11延伸到底面12。 本实施例中,底板2设置在底面12上,并固定在第一凹槽161内。凹面3呈马蹄形,设置在第一凹槽161内靠近底板2处,用来防止脚跟处形成压疮。 本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6和第二枕部17由密度较高、质地较硬、通气性较好的海绵制成。 本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6和第二枕部17外面采用柔软的棉布外套包覆起来,按照患者的习惯,可以随时地拆下外套更换清洗。 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61为具有弧度的凹槽,其深度为15厘米,并设置有凹槽系带4,凹槽与凹槽系带的配合可以很好的固定患肢,防止患肢内外旋。 本实施例中,底板2上设置有底板系带5,用来固定患肢与底板2不分离。 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髋关节固定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梯形枕(1)、底板(2)和凹面(3);所述梯形枕(1)由上侧的顶面(11)、下侧的底面(12)、两侧的斜面(13)、背部的平面(14)及正面的固定面(15)构成梯形形状,所述顶面(11)的面积小于所述底面(12);所述梯形枕(1)由第一枕部(16)和第二枕部(17)左右两部分组成,所述第一枕部(16)和所述第二枕部(17)上均设置有固定部件(18),所述固定部件(18)之间能互相粘合固定;所述第一枕部(16)的所述固定面(15)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61),所述第一凹槽(161)自所述顶面(11)延伸到所述底面(12);所述第二枕部(17)的所述斜面(13)上设置有第二凹槽(171),所述第二凹槽(171)自所述顶面(11)延伸到所述底面(12);所述底板(2)设置在所述底面(12)上,并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161)内;所述凹面(3)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161)内靠近所述底板(2)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惠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浦东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