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变径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92536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4 11:21
一种新型变径管,包括密封管,密封管上连接有输出管,密封管与输出管之间连接有第一缓冲管、第二缓冲管,输出管的出口处设有流体管,流体管与输出管之间连接有调节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新型变径管,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采用第一缓冲管、第二缓冲管能够减少流体的冲击作用并且能够使流体保证平稳输出,使变径管不易损坏,增加了变径管的使用寿命,使用效果好,利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变径管
本技术涉及管件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变径管。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变径管在结构上通常都是通过一个渐变管来实现变径的,这种常见的变径管的缺陷是由于渐变管的截面是呈直线状态设置的,这样大流量的流体在流入到渐变管时会对渐变管的内壁造成较大的冲击作用,在这个冲击作用下减半管就会容易产生变形,变径管就会出现损坏现象,容易造成变径管的损坏,使用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变径管,结构合理,使用方便,能够减少流体的冲击作用,能够减少变径管的损坏,提高变径管的使用寿命,满足管件使用的需求。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新型变径管,包括一个用于流体流动的密封管,密封管上连接有一个用于减少流体流量的输出管,输出管的直径小于密封管的直径,密封管与输出管之间连接有用于减少流体对变径管冲击作用的第一缓冲管,第一缓冲管呈逐渐向内收缩的状态设置,第一缓冲管的截面呈弧形状态设置,第一缓冲管的弧形状态为外凸状态,第一缓冲管与输出管之间连接有用于消除流体冲击力并让流体平稳进入到输出管中的第二缓冲管,第二缓冲管呈逐渐向内收缩的状态设置,第二缓冲管的截面呈弧形状态设置,第二缓冲管的弧形状态为内凹状态,输出管的出口处设有用于让流体流出的流体管,流体管与输出管之间连接有用于改变流体流出流量的调节环,调节环上开有用于让不同管径流体管连接在调节环上的凹槽,流体管连接在凹槽内。这样设置后,结构合理,使用方便,使用时,将需要管径大小的流体管接入到调节环的凹槽内,流体开始从密封管进入,当流体到达第一缓冲管时,通过第一缓冲管的弧形状态作用,流体出现缓冲现象,减少了流体对第一缓冲管的冲击作用,当第一缓冲管的流体进入到第二缓冲管时,由于第二缓冲管的弧形状态为内凹状态,因此,第二缓冲管限制了流体的冲击力并且让流体保持平稳输入到输出管内,这样,第一缓冲管、第二缓冲管就减少了流体的冲击作用并且能够使流体保证平稳输出,减少了第一缓冲管、第二缓冲管受到的冲击力,使第一缓冲管、第二缓冲管不易损坏,从而使变径管不易损坏,增加了变径管的使用寿命,调节环能够让不同管径的流体管连接在输出管上,这样流体管能够实现不同流量的输出,实现了多功能变径的效果,使用效果好。 密封管的内壁上、第一缓冲管的内壁上、第二缓冲管的内壁上、输出管的内壁上均涂覆有用于减少阻力的特氟龙涂层。这样设置后,特氟龙涂层能够减少流体受到的阻力,能够让流体顺利在密封管、第一缓冲管、第二缓冲管、输出管内流动,保证了流体的顺利流动,减少了流体受到的阻力,使用效果好。 调节环上安装有一组用于将流体管固定在凹槽内的螺栓。这样设置后,采用螺栓能够就爱那个流体管固定在调节环上的凹槽内,使流体管保持稳定,使用方便。 本技术有益的效果是:本技术的新型变径管,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采用第一缓冲管、第二缓冲管能够减少流体的冲击作用并且能够使流体保证平稳输出,减少了第一缓冲管、第二缓冲管受到的冲击力,使第一缓冲管、第二缓冲管不易损坏,从而使变径管不易损坏,增加了变径管的使用寿命,调节环能够让不同管径的流体管连接在输出管上,这样流体管能够实现不同流量的输出,实现了多功能变径的效果,采用特氟龙涂层能够减少流体受到的阻力,能够让流体顺利在密封管、第一缓冲管、第二缓冲管、输出管内流动,使用效果好,利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密封管1,输出管2,第一缓冲管3,第二缓冲管4,流体管5,调节环6,凹槽7,特氟龙涂层8,螺栓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施例中的这种新型变径管,包括一个用于流体流动的密封管1,密封管1上连接有一个用于减少流体流量的输出管2,输出管2的直径小于密封管1的直径,密封管1与输出管2之间连接有用于减少流体对变径管冲击作用的第一缓冲管3,第一缓冲管3呈逐渐向内收缩的状态设置,第一缓冲管3的截面呈弧形状态设置,第一缓冲管3的弧形状态为外凸状态,第一缓冲管3与输出管2之间连接有用于消除流体冲击力并让流体平稳进入到输出管中的第二缓冲管4,第二缓冲管4呈逐渐向内收缩的状态设置,第二缓冲管4的截面呈弧形状态设置,第二缓冲管4的弧形状态为内凹状态,输出管2的出口处设有用于让流体流出的流体管5,流体管5与输出管2之间连接有用于改变流体流出流量的调节环6,调节环6上开有用于让不同管径流体管5连接在调节环6上的凹槽7,流体管5连接在凹槽7内。 密封管1的内壁上、第一缓冲管3的内壁上、第二缓冲管4的内壁上、流体管5的内壁上均涂覆有用于减少阻力的特氟龙涂层8。 调节环6上安装有一组用于将流体管5固定在凹槽7内的螺栓9。 使用时,将需要管径大小的流体管5接入到调节环6的凹槽7内,流体开始从密封管1进入,当流体到达第一缓冲管3时,通过第一缓冲管3的弧形状态作用,流体出现缓冲现象,减少了流体对第一缓冲管3的冲击作用,当第一缓冲管3的流体进入到第二缓冲管4时,由于第二缓冲管4的弧形状态为内凹状态,因此,第二缓冲管4限制了流体的冲击力并且让流体保持平稳输入到输出管2内,这样,第一缓冲管3、第二缓冲管4就减少了流体的冲击作用并且能够使流体保证平稳输出。 本技术实施例的特点是:采用第一缓冲管3、第二缓冲管4能够减少流体的冲击作用并且能够使流体保证平稳输出,减少了第一缓冲管3、第二缓冲管4受到的冲击力,使第一缓冲管3、第二缓冲管4不易损坏,从而使变径管不易损坏,增加了变径管的使用寿命,调节环6能够让不同管径的流体管5连接在输出管2上,这样流体管5能够实现不同流量的输出,实现了多功能变径的效果,采用特氟龙涂层8能够减少流体受到的阻力,能够让流体顺利在密封管1、第一缓冲管3、第二缓冲管4、输出管2内流动,使用效果好,利于推广。 虽然本技术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变径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用于流体流动的密封管(1),所述密封管(1)上连接有一个用于减少流体流量的输出管(2),所述输出管(2)的直径小于密封管(1)的直径,所述密封管(1)与输出管(2)之间连接有用于减少流体对变径管冲击作用的第一缓冲管(3),所述第一缓冲管(3)呈逐渐向内收缩的状态设置,所述第一缓冲管(3)的截面呈弧形状态设置,所述第一缓冲管(3)的弧形状态为外凸状态,所述第一缓冲管(3)与输出管(2)之间连接有用于消除流体冲击力并让流体平稳进入到输出管中的第二缓冲管(4),所述第二缓冲管(4)呈逐渐向内收缩的状态设置,所述第二缓冲管(4)的截面呈弧形状态设置,所述第二缓冲管(4)的弧形状态为内凹状态,所述输出管(2)的出口处设有用于让流体流出的流体管(5),所述流体管(5)与输出管(2)之间连接有用于改变流体流出流量的调节环(6),所述调节环(6)上开有用于让不同管径流体管(5)连接在调节环(6)上的凹槽(7),所述流体管(5)连接在凹槽(7)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变径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用于流体流动的密封管(1),所述密封管(1)上连接有一个用于减少流体流量的输出管(2),所述输出管(2)的直径小于密封管(1)的直径,所述密封管(1)与输出管(2)之间连接有用于减少流体对变径管冲击作用的第一缓冲管(3),所述第一缓冲管(3)呈逐渐向内收缩的状态设置,所述第一缓冲管(3)的截面呈弧形状态设置,所述第一缓冲管(3)的弧形状态为外凸状态,所述第一缓冲管(3)与输出管(2)之间连接有用于消除流体冲击力并让流体平稳进入到输出管中的第二缓冲管(4),所述第二缓冲管(4)呈逐渐向内收缩的状态设置,所述第二缓冲管(4)的截面呈弧形状态设置,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火军杨卫国吴根铭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中利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