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用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86329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31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纺纱用辊具有插入芯轴的圆筒状的管、和固定在管的外周面上的弹性层。弹性层包含内侧的第1橡胶层、和固定在第1橡胶层上的外侧的第2橡胶层,第1橡胶层的硬度为48°以下,第2橡胶层的硬度为60°以上。弹性层的厚度为2~20mm。第2橡胶层的厚度T2相对于第1橡胶层的厚度T1之比T2/T1为1/1~1/10,最好为1/3~1/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纺纱用辊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纱中的精梳工艺、并条工艺、粗纺工艺及细纱工艺等中使用的纺纱用辊。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纺纱用辊,我们知道具备插入芯轴的管、和粘接在管的外周面上的圆筒状的弹性层的装置。并且,提出了使弹性层为包含粘接在管的外周面上的第1橡胶层(内层)、和粘接在第1橡胶层的外周面上的第2橡胶层(外层)的双层结构,将第2橡胶层的硬度设定为比第1橡胶层的硬度高的方案(专利文献1、2)。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8342号公报专利文献2:德国公开专利第1685634号公报专利技术的概要纺纱用辊随着其使用外周面磨损。从抑制磨损的角度出发,最好提高构成辊表面的橡胶的硬度。但是,如果用硬度高的橡胶形成辊表面的话,则纺纱之际把持纤维束的能力下降,有时候产生纱线粗细节。即,抑制纺纱用辊外周面的磨损的同时确保把持纤维束的能力是不容易的。专利文献1、2提出的纺纱用辊的弹性层都采用具备第1橡胶层(内层)和第2橡胶层(外层)的双层结构,第1橡胶层的硬度设定为比第2橡胶层的硬度低。通过具备比较柔软的第1橡胶层作为内层,辊表面的表观硬度变小,容易确保把持纤维束的能力。另一方面,弹性层通过具备硬度比第1橡胶层高的第2橡胶层作为外层,辊表面的磨损被抑制。但是,即使是第2橡胶层(外层)由相同的材料构成、并且表面具有相同的表观硬度的纺纱用辊,把持纤维束的能力上有时也会产生大的差距。
技术实现思路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获得把持纤维束的能力好的纺纱用辊,重要的不是辊表面的表观硬度,而是例如增大将辊挤压成平坦面之际形成的夹持宽度。本专利技术者反复进行了专心致志的试验研究后,结果发现,即使是外层由相同的材料构成并且表面具有相同的表观硬度的纺纱用辊,夹持宽度上也会产生大的偏差,如果夹持宽度变宽则把持纤维束的能力就提高,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情形涉及下述纺纱用辊:具有圆筒状的管、和固定在上述管的外周面上的圆筒状的弹性层;上述弹性层包含内侧的第1橡胶层、和固定在上述第1橡胶层上的外侧的第2橡胶层;上述第1橡胶层的硬度为48°以下;上述第2橡胶层的硬度为60°以上;上述弹性层的厚度为2~20mm;上述第2橡胶层的厚度T2相对于上述第1橡胶层的厚度T1之比T2/T1为1/1~1/10。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形成宽的夹持宽度,能够提供把持纤维束的能力优良的纺纱用辊。虽然将本专利技术的新的特征记述到附加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但本专利技术涉及结构和内容两方面,通过对照了附图的以下的详细说明应该能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特征。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将芯轴压入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形态的纺纱用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为上述实施形态的纺纱用辊的剖视图;图3为表示纺纱用辊所形成的夹持宽度的测定试验方法的概要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纺纱用辊使用于精梳工艺、并条工艺、粗纺工艺、细纱工艺等中拉伸纤维束的牵伸机构中。由于纤维束容易与纺纱用辊的外周面局部地接触,因此希望纺纱用辊的表面具有对磨损的高的耐受性。另一方面,为了抑制纤维束的粗细不一致、抑制起毛刺,制造质量稳定的纱线制品,纺纱用辊需要能够形成足够的夹持宽度,以便牢固地把持纤维束、能够以足够的面积挤压纤维束。本专利技术的纺纱用辊具有圆筒状的管和固定在管的外周面上的弹性层,弹性层包括内侧的第1橡胶层和固定在第1橡胶层上的外侧的第2橡胶层,同时第1橡胶层的硬度设定在48°以下、第2橡胶层的硬度设定在60°以上、弹性层的厚度设定为2~20mm。这样,由于设定了2个橡胶层的硬度、弹性层的厚度,因此纺纱用辊具有对磨损的高的耐受性。另一方面,在第1橡胶层的硬度为48°以下、第2橡胶层的硬度为60°以上、弹性层的厚度为2~20mm的情况下,夹持宽度或辊把持纤维束的能力大大依赖于第1橡胶层(内侧)的厚度与第2橡胶层(外层)的厚度之间的相对关系。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纺纱用辊中,第2橡胶层的厚度T2相对于第1橡胶层的厚度T1之比T2/T1设定为1/1~1/10。这样,由于2个橡胶层的厚度被控制,因此弹性层能够适当变形,能够形成宽的夹持宽度,结果把持纤维束的能力也良好。由此,能够获得质量长时间持续稳定的纱线制品。另外,橡胶的硬度为以JIS-K6253为标准的硬度(A型计示硬度)。从制造质量更加稳定的纱线制品的观点出发,最好是第1橡胶层的硬度为30°~45°、第2橡胶层的硬度为65°~95°。由此,纺纱用辊把持纤维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也可以是第1橡胶层的硬度为30°~38°、第2橡胶层的硬度为65°~73°。从制造质量更加稳定的纱线制品的观点出发,第1橡胶层的厚度T1最好为例如1.5~10mm。由此,充分确保硬度相对较低的第1橡胶层的作用,更容易形成宽的夹持宽度。从制造质量长时间持续稳定的纱线制品的观点出发,弹性层(第1橡胶层与第2橡胶层的合计)的厚度最好为3~20mm。由此,在更容易形成宽的夹持宽度的同时,辊的质量也稳定。T2/T1之比最好为1/1~1/6,1/3~1/6更好。由此,充分确保硬度相对低的第1橡胶层的作用,更容易形成宽的夹持宽度。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不容易发生辊质量随第2橡胶层的厚度变薄而变得不稳定、表观硬度随磨损急剧下降的情况。而且,辊表面的再研磨能容易地进行。通过上述措施,能够大幅度地降低纺纱的运行成本。另外,圆柱状的芯轴插入圆筒状的管的中空内。通过在插入芯轴的管2的外周面上有机地一体形成具有第1橡胶层4和第2橡胶层6的弹性层,在弹性层磨损了之际,能够从芯轴上取下纺纱用辊容易地进行更换。如果将第1橡胶层直接粘接在芯轴的外周面上,则在产生了更换弹性层的必要时,从芯轴的外周拆装弹性层进行更换的作业需要很大的劳力和时间。接着,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的实施形态,在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种种变形。图1为表示将芯轴压入本实施形态的纺纱用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为该纺纱用辊的剖视图。纺纱用辊1具备圆筒状的管2、形成在管2的外周面上的第1粘接剂层3、通过第1粘接剂层3固定在管2外周一侧的第1橡胶层4、形成在第1橡胶层4的外周面上的第2粘接剂层5、通过第2粘接剂层5固定在第1橡胶层4外周的第2橡胶层6。即,第1橡胶层4和第2橡胶层6构成弹性层。圆筒状的管2可以是金属制或合成树脂制。从对插入的芯轴的保持性及轻量性好这些点出发,圆筒状的管2最好为例如铝制。管2的内径没有特别的限制,为例如10~10mm。第1粘接剂层3和第2粘接剂层5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例如将第1橡胶层4直接结合在管2上。并且,也可以不设置第2粘接剂层5,将第2橡胶层6直接结合到第1橡胶层4上。作为第1粘接剂层3,能够使用例如适合于橡胶与金属结合的一液型粘接剂、使用底涂层(打底剂)和罩面层剂使结合牢固的二液型粘接剂。作为第2粘接剂层5,能够使用例如聚烯烃系粘接剂、酚醛树脂系粘接剂。构成第1橡胶层4和第2橡胶层6的橡胶材料既可以是实心橡胶,也可以是海绵橡胶。作为橡胶材料,能够使用丁腈橡胶(NBR)、天然橡胶(NR)、丁苯橡胶(SBR)、顺丁橡胶(BR)、丁基橡胶(IIR)等,没有特别的限制。构成第1橡胶层4的橡胶材料和构成第2橡胶层6的橡胶材料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NBR在橡胶自身的耐油性好,并且容易抑制纤维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纺纱用辊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纺纱用辊,具有圆筒状的管、和固定在上述管的外周面上的圆筒状的弹性层;上述弹性层包含内侧的第1橡胶层、和固定在上述第1橡胶层上的外侧的第2橡胶层;上述第1橡胶层的硬度为48°以下;上述第2橡胶层的硬度为60°以上;上述弹性层的厚度为2~20mm;上述第2橡胶层的厚度T2相对于上述第1橡胶层的厚度T1之比T2/T1为1/1~1/10。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7.05 JP 2012-1510311.一种纺纱用辊,具有圆筒状的管、和固定在上述管的外周面上的圆筒状的弹性层;上述弹性层包含内侧的第1橡胶层、和固定在上述第1橡胶层上的外侧的第2橡胶层;上述第1橡胶层的硬度为30°~38°;上述第2橡胶层的硬度为60°以上;上述橡胶层的硬度是以JIS-K6253为标准的A型计示硬度;上述弹性层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野寺悠
申请(专利权)人:山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