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塔以及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塔以及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的水电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期,但是电站闸、坝的建设将原有鱼类分隔为上下两个群体,使其不能进行遗传基因的交流,削弱了种群的生存力,另外,在社会各界对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的趋势下,大型水电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广生的环境和生态破坏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其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形象,甚至制约工程的建设与运行。为了保护水生生态,同时也是为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目前很多水电工程都要求设置鱼类增殖放流站。其目的是通过增殖放流原有自然河流中的重点、珍稀鱼类,尽可能减小工程建设对水生生态的破坏。 鱼类增殖放流站主要采取三种养殖模式,即循环水养殖模式、流水养殖模式和静水池塘养殖模式,由于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工程多处于高山峡谷地带,由于没有充足的水源,很多鱼类增殖放流站都采用循环水或者流水与循环水结合的运行方式。由 ...
【技术保护点】
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塔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泥渣收集区(61)、第一筛板(62)、填料过滤层(63)、沸石流化床层(64)、第二筛板(65);在第一筛板(62)的下方,并且位于泥渣收集区(61)的上方设置有废水入口(601);在第二筛板(65)的上方设置有净水出口(602);在泥渣收集区(61)的底部设置有污水排放口(603);在沸石流化床层(64)的底部设置有空气入口(604)。
【技术特征摘要】
1.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塔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泥渣收集区(61)、第一筛板(62)、填料过滤层(63)、沸石流化床层(64)、第二筛板(65);在第一筛板(62)的下方,并且位于泥渣收集区(61)的上方设置有废水入口(601);在第二筛板出5)的上方设置有净水出口(602);在泥渣收集区¢1)的底部设置有污水排放口(603);在沸石流化床层¢4)的底部设置有空气入口 ¢0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渣收集区(61)的底部为锥形结构,所述污水排放口(603)连接到上述锥形结构的锥尖(611)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沸石流化床层(64)的底部为锥形结构,所述空气入口(604)连接到上述锥形结构的锥尖(641)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过滤层¢3)内的填料为石英砂与沸石组成的混合物料。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沸石流化床层¢4)内的填料为塑料悬浮小球(7),并且在塑料悬浮小球(7)上设置有沸石材料层(73)。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为塑料悬浮小球⑵由多块翅片(71)组成,在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典,孙大东,高峰,郎建,查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