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燃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96536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燃油系统在燃油供油口21的近旁设置副油箱19,将连接管18的上端部18a连接到该副油箱19,在连接管18的下端部连接主油箱17,上述副油箱19具有比上述连接管18的断面积大的断面积,从上述供油口21注入的燃油接触的燃油注入接受面19f相对燃油的注入方向使燃油的流动方向成钝角地倾斜,平滑地连接到与上述连接管18的上端部18a。这样,可抑制从供油口溢出燃油,同时,可增加单位时间的供油量,而且,可使副油箱紧凑,在有限的配置空间也可配置副油箱和供油口。(*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燃油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置于机动二轮车和三轮车等车辆的燃油系统。
技术介绍
过去,在机动二轮车等设置车架的前叉立管,在该前叉立管可自由回转地插通转向轴,在设置该前叉立管的车身前部设置向燃油箱供给燃油的供油口。从该供油口由供油枪供给燃油(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41929号公报)另外,为了对应燃油箱内的压力变化,设置有通气管,通过该通气管与大气连通,从而抑制燃油箱内的压力上升和负压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这样的现有技术中,当将供油枪插入到供油口注入燃油时,存在搅拌起泡的燃油从供油口溢出的危险,当不溢出地一点一点注入时,存在单位时间的供油量减少的问题。为了防止这一点,也有在供油口的近旁设置副油箱的场合,但如不确保大的容量,则不能有效地防止溢出,所以难以配置到空间上存在制约的场所。另外,供油时,如供油枪的位置从供油口错开或燃油供得过多,则燃油溢到供油口的周围,在该场合,存在燃油附在车身和积在车身罩内的危险。另外,通气管从设于下端部的开口排出空气,同时,为了即使在该开口堵塞的场合也可确保排气,另行设置旁通通道,所以,存在构造复杂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该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可抑制从供油口溢出燃油,增加单位时间的供油量,-->而且可使副油箱紧凑,在有限的空间也可配置副油箱和供油口。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供油时燃油溢落到供油口周围的场合,也可良好地将该燃油排出到车外的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简化通气管等的构造的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供油时燃油溢落到供油口周围的场合,也可接受该燃油防止附到车身并可在非供油时使供油口周围紧凑化从而提高外观性的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1项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在燃油供油口的近旁设置副油箱,将连接管的上端部连接到该副油箱,在连接管的下端部连接主油箱,上述副油箱具有比上述连接管的断面积大的断面积,从上述供油口注入的燃油接触的燃油注入接受面相对燃油的注入方向使燃油的流动方向成钝角地倾斜,平滑地连接到与上述连接管的连接部。第2项专利技术在第1项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供油口的轴线和与上述副油箱的连接部的上述连接管的轴线不同轴,或交叉或错开。第3项专利技术在第1项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具有上述供油口的供油筒插入到上述副油箱内,将燃油油面的上升使得上述供油筒与上述副油箱内上部空间的连通被阻断时的上述副油箱内上部空间形成为空气聚集部,在该副油箱内上部空间连接另一端向大气开放的通气管。第4项专利技术在第3项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副油箱的上部形成朝外方凸出以确保规定的空气聚集部容积的凸出部。第5项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的特征在于:在设置车架的前叉立管的车身前部设置将燃油供给到燃油箱的供油口,在该供油口的周围设置接受溢出到该供油口周围的燃油的燃油接受部,用于将-->积在该燃油接受部内的燃油排出到车外的排泄软管的上端部连接到上述燃油接受部,该排泄软管延伸到下方,从该排泄软管的下端开口将燃油排出到车外。第6项专利技术在第5项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排泄软管的下端开口位于覆盖车身下方的车身罩的上侧,在该车身罩形成用于将从上述排泄软管的下端开口流落的燃油排出到车外的排出开口,该排出开口形成在上述排泄软管的下端开口的正下方位置的靠车辆后方的部位。第7项专利技术在第5项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排出开口的后侧形成朝上方延伸的隔断壁,由该隔断壁阻挡从上述排出开口进入到上述底罩内的泥水等。第8项专利技术在第5项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供油口的近旁连接通气管的一端部,将另一端部连接到上述排泄软管。第9项专利技术在第5项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车身可自由开闭地设置盖,通过打开该盖上述供油口可露出,在上述供油口的周围可自由折叠地设置由弹性体构成的燃油接受部,与上述盖的开动作连动地打开上述燃油接受部。第10项专利技术在第9项专利技术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由柔性的带连接上述燃油接受部和上述盖。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油接受部和排泄软管的侧面图。图2为从车辆前方观看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正面图。图3为从车辆后方观看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背面图。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俯视图。图5为从上方观看该实施方式的底罩的排出开口周围的图。图6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沿图5的A-A线的断面图。-->图7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5对应的图。图8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沿图7的B-B线的断面图。图9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副油箱的侧面图。图10为从车辆后方观看第一实施方式的副油箱的图。图11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副油箱的断面图。图12为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油筒的前端部侧的透视图。图13为第一实施方式的侧面放大图。图14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平面放大图。图15为示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泄软管和管用透气软管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图16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翻转阀的放大断面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示意侧面概图。图18为该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示意平面概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该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侧面图。图20为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主视断面图。图21为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非供油时的供油部周围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图22为示出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供油时的供油部周围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图23为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图22的A向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实施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下面,根据图1-图16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首先说明构造。图中的符号11为踏板型摩托车式车辆的车架,在该车架的车辆前部设置可自由回转地插通图中省略的转向轴的前叉立管12,从该前叉立管12朝后方的斜下方延长主管13,同时,在该主管13的左右配置一对下伸管14。-->在搁脚板下侧的车架11支承作为“燃油箱”的主油箱17,从该主油箱17的前端部的上面部延长作为“供油管”的连接管18,在该连接管18的上端部18a配置具有比该连接管18的断面积大的断面积的副油箱19,从该副油箱19朝斜上方凸设供油筒20,在该供油筒20的上端部形成供油口21,另外,设置开闭该供油口21的燃油接受部盖22。该供油筒20在中间部形成凸缘部20a,该凸缘部20a以下的下侧部20b通过副油箱19的插入开口19d插入到副油箱19内,该凸缘部20a以上的上侧部20c凸出到副油箱19的外侧。其下侧部20b的前端部20d的直径形成得较细,如图11和图12所示那样,形成供油枪P的前端部P1接触的阻挡部20e,同时,形成狭缝部20f。该供油筒20的前端部朝向斜下方地设定,该前端部20d与副油箱19的倾斜面19e相向地设定。通过供油口21从供油枪P注入的燃油冲击该倾斜面19e的燃油注入接受面19f。该燃油注入接受面19f相对燃油注入方向使燃油的流动方向成钝角地倾斜,副油箱19朝向下方使直径逐渐变细地改变断面,与形成于下端部的筒部19c平滑地连接。该筒部19c的下端开口19g的直径与连接管18的上端部18a的直径大体相同地形成,连接管18的上端部18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燃油系统,在燃油供油口的近旁设置副油箱,将连接管的上端部连接到该副油箱,在连接管的下端部连接主油箱,上述副油箱具有比上述连接管的断面积大的断面积,从上述供油口注入的燃油冲击的燃油注入接受面相对燃油的注入方向使燃油的流动方向成钝角地倾斜,平滑地连接到与上述连接管的连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2-11-8 325494/2002;JP 2001-11-20 354086/20011.一种车辆用燃油系统,在燃油供油口的近旁设置副油箱,将连接管的上端部连接到该副油箱,在连接管的下端部连接主油箱,上述副油箱具有比上述连接管的断面积大的断面积,从上述供油口注入的燃油冲击的燃油注入接受面相对燃油的注入方向使燃油的流动方向成钝角地倾斜,平滑地连接到与上述连接管的连接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供油口的轴线和与上述副油箱的连接部的上述连接管的轴线不同轴地或交叉或错开。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供油口的供油筒插入到上述副油箱内,将由于燃油油面的上升使得上述供油筒与上述副油箱内上部空间的连通被阻断时的上述副油箱内上部空间形成空气聚集部,在该副油箱内上部空间连接另一端向大气开放的通气管。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副油箱的上部形成朝外方凸出以确保规定的空气聚集部容积的凸出部。5.一种车辆用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设置车架的前叉立管的车身前部设置将燃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田直树西原和宏石野胜也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