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视场显示面板和双视场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60904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8 1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视场显示面板及双视场显示器。所述双视场显示面板包括交替分布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设置于第一基板面向第二基板一侧的光栅结构;设置在所述光栅结构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对应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显示单元和对应于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显示单元,其中,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分别在第一视场和第二视场可见;其中,所述光栅结构包括至少两层遮光层,各所述遮光层在各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分别具有多个透光区,在每个显示区域上不同遮光层的多个透光区之间一一对应,且具有一定偏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视场显示面板及双视场显示器。所述双视场显示面板包括交替分布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设置于第一基板面向第二基板一侧的光栅结构;设置在所述光栅结构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对应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显示单元和对应于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显示单元,其中,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分别在第一视场和第二视场可见;其中,所述光栅结构包括至少两层遮光层,各所述遮光层在各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分别具有多个透光区,在每个显示区域上不同遮光层的多个透光区之间一一对应,且具有一定偏移。【专利说明】一种双视场显示面板和双视场显示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双视场显示面板和双视场显示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双视场显示技术主要是利用在显示面板外侧贴合的光栅结构来实现的。如图1所示,在显示面板I前设置狭缝光栅2,狭缝光栅2包括交替排列的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由于狭缝光栅2的作用是使在屏幕左侧的左视区31仅能看到显示面板I的部分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显示区11),在屏幕右侧的右视区32仅能看到显示面板的另一部分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显示区12),而在左视区31和右视区32之间为串扰区33 (可同时看到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其中,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交替排列,并分别对应于显示面板I的多个显示单元,由此可实现双视场显示。 目前,实现双视场显示的狭缝光栅都是贴合在显示面板外侧的,贴合工艺存在一定的误差,由于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的位置稍有偏差就会影响双视场显示的效果,因此为了确保误差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就一定会增加双视场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难度。此外,由于贴合工艺使得显示面板的厚度增加,在制作后期需要对显示面板进行减薄,而现有技术中光栅平面与像素平面的距离要求又相对比较近,以PPI200的显示屏为例,要求光栅平面与像素平面距离为160um,但是玻璃基板的厚度基本上都在500um左右,如果要实现玻璃基板外部贴合的光栅平面与像素平面的距离为160um,就需要将玻璃基板薄化至160um,但是这种减薄工序会使得显示面板的良率非常差。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将多层光栅结构制作于显示盒中,即将光栅结构制作在玻璃基板与像素单元之间,这样在后期不需要进行减薄工艺和贴合工艺。如图2所示,第一基板201面向第二基板202的一侧设置有光栅结构203,像素单元204设置在光栅结构203和第二基板202之间,所述光栅结构203包括多层遮光层,所述多层遮光层具有对应设置的透光区,且每个像素单元204的出光侧对应设置有一个透光区。但是对于大尺寸的像素单元,这种结构形成了较大的全反射区域205,使得大多数的光在从玻璃基板出射至空气中时发生了全反射而无法利用,如图2所示,其中,只有非全反射范围内的光才能出射出去,光利用率较差。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这种结构,如果要提高光利用率则只能通过将多层遮光层之间的隔垫层厚度加厚,使得全反射区域减小来实现。但是,随着隔垫层厚度的增力口,透光率必然会降低,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因此,如何在保证双视场显示效果的基础上,降低双视场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难度,提高显示面板的透光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视场显示面板及双视场显示装置,用以降低双视场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难度,提高显示面板的透光率。 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其提供了一种双视场显示面板,所述双视场显示面板包括交替分布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其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设置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光栅结构; 设置在所述光栅结构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对应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显示单元和对应于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显示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视场只能看到所述第一显示区域,所述第二视场只能看到所述第二显示区域; 其中,所述光栅结构包括至少两层遮光层,各所述遮光层在各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分别具有多个透光区,其中,在出光方向上,相邻上、下两层遮光层具有的多个透光区分别为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且在每个显示区域上所述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之间对应,且具有一定偏移。 其中,任意相邻两层遮光层之间具有透明隔物垫层。 其中,下遮光层中每个第一透光区最左侧至上遮光层中第二透光区的左相邻第二透光区最右侧的连线与所述下遮光层所在平面的夹角为第一夹角,下遮光层每个第一透光区最右侧至上遮光层中第二透光区的右相邻第二透光区最左侧的连线与所述下遮光层所在平面的夹角为第二夹角,则所述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中较大的角等于光线从所述第一基板出射出去时的全反射角的补角。 其中,下遮光层中每个第一透光区最左侧至上遮光层中第二透光区的左相邻第二透光区最右侧的连线与所述下遮光层所在平面的夹角为第一夹角,下遮光层每个第一透光区最右侧至上遮光层中第二透光区的右相邻第二透光区最左侧的连线与所述下遮光层所在平面的夹角为第二夹角; 在第一显示区域中,所述第一夹角小于定义第二视场方向最小临界角的光线与所述下遮光层所在平面的第三夹角,第二夹角小于定义第二视场方向最大临界角的光线与所述下遮光层所在平面的第四夹角; 在第二显示区域中,所述第一夹角小于定义第一视场方向最大临界角的光线与所述下遮光层所在平面的第五夹角,第二夹角小于定义第一视场方向最小临界角的光线与所述下遮光层所在平面的第六夹角。 其中,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中,不同遮光层的多个透光区在出光方向上依次向第一视场方向偏移,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不同遮光层的多个透光区在出光方向上依次向第二视场方向偏移。 其中,各所述遮光层在各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分别具有形成所述多个透光区的多个遮光单元,各第一显示区域中,相同或不同遮光层中透光区与其相邻遮光单元的宽度之和相等;各第二显示区域中,相同或不同遮光层中透光区及其相邻遮光单元的宽度之和相等。 其中,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及其相邻遮光单元的宽度之和与第二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及其相邻遮光单元的宽度之和也相等。 其中,各第一显示区域中各遮光层上的所有透光区的宽度均相等,所有遮光单元的宽度均相等;各第二显示区域中各遮光层上的所有透光区的宽度均相等,所有遮光单元的宽度均相等。 其中,第一显示区域中各遮光层上的所有透光区的宽度与第二显示区域中各遮光层上的所有透光区的宽度相等,第一显示区域中各遮光层上的所有遮光单元的宽度与第二显示区域中各遮光层上的所有遮光单元的宽度相等。 其中,所述透光区及其相邻遮光单元的宽度之和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Pitch ^ h*Cotan(90° -α)+h^Cotan(β) 其中,所述Pitch为各遮光层中透光区及其相邻遮光单元的宽度之和,h为相邻两遮光层之间的透明隔物垫层的厚度,α为光线从所述第一基板出射出去时的全反射角,所述β为定义第一视场方向或第二视场方向最小临界角的光线与遮光层所在平面的夹角。 其中,各所述遮光层中透光区及其相邻遮光单元的宽度之和介于1um?10um之间。 其中,各层遮光层中多个透光区的宽度相同,均如下计算: 01 ^ 0.5*h* (Cotan ( β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视场显示面板,所述双视场显示面板包括交替分布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设置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光栅结构;设置在所述光栅结构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对应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显示单元和对应于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显示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视场只能看到所述第一显示区域,所述第二视场只能看到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其中,所述光栅结构包括至少两层遮光层,各所述遮光层在各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分别具有多个透光区,其中,在出光方向上,相邻上、下两层遮光层具有的多个透光区分别为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且在每个显示区域上所述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之间一一对应,且具有一定偏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家强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