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的微细多孔管平行流集成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3383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的微细多孔管平行流集成散热装置,包括空调冷凝器、水箱散热器和发动机油冷却器;水箱散热器和发动机油冷却器左右并列,通过隔热层隔开,共同位于空调冷凝器下端;空调冷凝器两端设有集流节,多排微细多孔管连接在集流节之间,波纹散热翅片夹在两行微细多孔管之间,并分别与这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一焊接;CO↓[2](R744)冷媒气相入口管和出口管分别联接在集流节上,所述两端的集流节为多个可正向安装的套装式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集成了现有车用空调冷凝、水箱散热、发动机油冷却,且成一模块化,整体质量轻,占据空间更小,采用多元平行流式冷凝器,其集流管进行了分段,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可以多次往复流动,换热能力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用冷却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微细多孔管平行流集成散热装置。本装置包含以微细多孔管(微通道)、集流管(节)配合制造的平行流形式空调冷凝、水箱散热、发动机油冷却等热交换部件。
技术介绍
在各类车辆中存在各种不同作用和形式的热交换装置,如汽车空调系统中的冷凝器,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箱散热器,发动机润滑系统中的机油散热器等。它们在车辆中均是独立存在并安装在车辆发动机舱,因而它们都有其各自难以克服的缺点:①汽车空调系统中的冷凝器,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箱散热器,发动机润滑系统中的机油散热器等,在发动机舱均占有较大的体积,必然会造成客舱空间的减小;②现有的汽车空调系统冷凝器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即管片式、管带式和层叠式;采用管片式冷凝器的车辆,由于汽车在行驶中将产生比较剧烈的颠簸和震动,引起管子和肋片之间的松动,加剧换热效果的降低;而采用管带式或层叠式蒸发器的车辆,因其体积大、重量重和制冷能力不足,且有效散热面积小、迎风阻力大而致使换热效率低;③泄漏的车用冷媒(目前常用的车用冷媒是R24)对大气臭氧层造成很大的破坏;④对上述各组件的安装维护保养均有较大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冷凝器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管片式冷凝器、管带式冷凝器、鳍片式冷凝器、平行流式冷凝器。其中,平行流式冷凝器主要结构为单元平行流式冷凝器,它是一种两侧集流管不分段,制冷剂由一侧集流管通过平行安装的管道平行地流向另一侧集流管,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只是一次单向流动过程;且管道中的散热管内孔大,使得冷媒与管之间不能完全进行热量的交换,以致并不能使冷媒完成完全的热量散失,故不适用于CO2(R744)冷媒。现有水箱散热、发动机油冷所使的冷却管(散热管)为尺寸较大的圆形管,它同样存在冷媒与管之间不能完全进行热量的交换,以致并不能使冷媒完成完全的热量散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当前车辆中使用的空调系统中的冷凝器,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箱散热器,发动机润滑系统中的机油散热器等热交换装置中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换热能力强,体积小,节省材料与安装空间的二氧化碳平行流集成散热装置,该装置集成了水箱散热器,发动机润滑系统中的机油散热器等部件。用于汽车的微细多孔管平行流集成散热装置,包含了车用空调冷凝、水箱散热、发动-->机油冷却等功能,它们在结构上均以微细多孔管(微通道)、集流管(节)配合的形式制成平行流形式集成。从而增加有效散热面积,减小迎风面积和迎风阻力,达到强化空调冷凝器、水箱散热器、机油散热器等各部分冷却效果,缩减其相应体积,节约原材料,提高安装维护效率。使用本散热装置亦可大幅提高其换热效率,因而减小动力消耗,并提高制冷量;整个装置结构简单、重量轻、容易制作、成本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用于汽车的微细多孔管平行流集成散热装置,包括空调冷凝器、水箱散热器和发动机油冷却器;所述水箱散热器和发动机油冷却器左右并列,通过隔热层隔开,共同位于空调冷凝器下端,空调冷凝器与水箱散热器和发动机油冷却器通过中间上隔板和中间下隔板隔开,中间上隔板和中间下隔板通过工字型支架固定;所述空调冷凝器两端设有集流节,多排微细多孔管连接在集流节之间,波纹散热翅片夹在两行微细多孔管之间,并分别与这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一焊接;CO2(R744)冷媒气相入口管和出口管分别联接在集流节上,所述两端的集流节为多个可正向安装的套装式结构,所述微细多孔管之一为圆形,孔径为0.3~1mm,一端以小过盈配合的形式插入一端的集流节开口处,另一端以小过盈配合的形式插入相对端的集流节开口处;所述水箱散热器两端设有集流节,多排微细多孔管之二连接在集流节之间,波纹散热翅片夹在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二之间,并分别与这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二焊接;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联结在外端不同的集流节上;所述两端的集流节为多个可正向安装的套装式结构,微细多孔管之二为方形,尺寸为1~2mm×1~2mm;所述发动机油冷却器两端设有集流节,多排微细多孔管之三连接在集流节之间,波纹散热翅片夹在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三之间,并分别与这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三焊接;机油入口和机油出口分别联结在外端不同的集流节上;所述两端的集流节为多个可正向安装的套装式结构,微细多孔管之三为方形,尺寸为1~2mm×1~2mm。所述的空调冷凝器微细多孔管之一孔径优选为0.7mm。所述的空调冷凝器两端的集流节为多个可正向安装的套装式结构是指中间集流节之一的开口部位与进口集流节之一的缩口部位焊接;出口集流节之一的开口部位与中间集流节之一的缩口部位焊接;中间集流节之四的开口部位与中间集流节之五的缩口部位焊接。所述的水箱散热器两端的集流节为多个可正向安装的套装式结构是指出口集流节之二的开口部位与进口集流节之二的缩口部位焊接,另一端为中间集流节之二。所述的发动机油冷却器两端的集流节为多个可正向安装的套装式结构是指进口集流节之三的开口部位与中间集流节之四的缩口部位焊接;出口集流节之三的开口部位与进口集流节之三的缩口部位焊接;另一端为中间集流节之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1、安装方便,适用于各种车辆:由于本装置集成了现有车用空调冷凝、水箱散热、发动机油冷却等部分的功能,且成一模块化,避免了独立式空调冷凝装置、水箱散热装置、发动机油冷却系统安装多次,容易发生混淆的情况。2、更轻的整体质量,更优的性价比:由于整个装置采用平行流形式结构,而制造时可采用整体成型工艺,故其体积和所用原材料相应减小,装置总质量比独立式结构形式要大幅降低,同时也使生产成本更低,得以拥有更大的价格优势。3、换热能力强:本专利技术专利多元平行流式冷凝器,其集流管进行了分段,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可以多次往复流动,使冷媒的热量得以完全散失;同时构成集流管的集流节其结构形式为可实现自动正向安装的套装式结构;本专利所采用的散热管为微细多孔管,在保证相同流量的情况下,能使得冷媒的热量得以更多更完全地散失;同时本专利所述模块化散热器,通过增减散热管、散热翅片及与之联结的集流节数量,可以方便地适用在不同的使用场合。附图说明图1为用于汽车的微细多孔管平行流集成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2中M-M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中B-B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1中微细多孔管之一横截面示意图。图6为图1中微细多孔管之二横截面示意图。图7为图1中微细多孔管之三横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图1、2、4所示,用于汽车的微细多孔管平行流集成散热装置包括空调冷凝器I、水箱散热器II和发动机油冷却器III,水箱散热器II和发动机油冷却器III左右并列,通过隔热层18隔开,共同位于空调冷凝器I下端,空调冷凝器I与水箱散热器II和发动机油冷却器III通过中间上隔板27和中间下隔板26隔开,中间上隔板27和中间下隔板26通过工字型支架16固定。空调冷凝器I主要由集流节端盖之一1、CO2(R744)(R744—表示的是CO2制冷剂。制冷剂的命名方式:用R即制冷剂英文的第一个字母加按一定规则表示制冷剂分子的原子构成的数字组成)、气相入口管2、进口集流节之一3、微细多孔管之一4、中间集流节之一5、波纹散热翅片之一6、CO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用于汽车的微细多孔管平行流集成散热装置,包括空调冷凝器、水箱散热器和发动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散热器和发动机油冷却器左右并列,通过隔热层隔开,共同位于空调冷凝器下端,空调冷凝器与水箱散热器和发动机油冷却器通过中间上隔板和中间下隔板隔开,中间上隔板和中间下隔板通过工字型支架固定; 所述空调冷凝器两端设有集流节,多排微细多孔管连接在集流节之间,波纹散热翅片夹在两行微细多孔管之间,并分别与这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一焊接;CO↓[2](R744)冷媒气相入口管和出口管分别联接在集流节上,所述两端的集流节为多个可正向安装的套装式结构,所述微细多孔管之一为圆形,孔径为0.3~1mm,一端以小过盈配合的形式插入一端的集流节开口处,另一端以小过盈配合的形式插入相对端的集流节开口处; 所述水箱散热器两端设有集流节,多排微细多孔管之二连接在集流节之间,波纹散热翅片夹在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二之间,并分别与这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二焊接;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联结在外端不同的集流节上;所述两端的集流节为多个可正向安装的套装式结构,微细多孔管之二为方形,尺寸为1~2mm×1~2mm; 所述发动机油冷却器两端设有集流节,多排微细多孔管之三连接在集流节之间,波纹散热翅片夹在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三之间,并分别与这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三焊接;机油入口和机油出口分别联结在外端不同的集流节上;所述两端的集流节为多个可正向安装的套装式结构,微细多孔管之三为方形,尺寸为1~2mm×1~2mm。...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汽车的微细多孔管平行流集成散热装置,包括空调冷凝器、水箱散热器和发动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散热器和发动机油冷却器左右并列,通过隔热层隔开,共同位于空调冷凝器下端,空调冷凝器与水箱散热器和发动机油冷却器通过中间上隔板和中间下隔板隔开,中间上隔板和中间下隔板通过工字型支架固定;所述空调冷凝器两端设有集流节,多排微细多孔管连接在集流节之间,波纹散热翅片夹在两行微细多孔管之间,并分别与这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一焊接;CO2(R744)冷媒气相入口管和出口管分别联接在集流节上,所述两端的集流节为多个可正向安装的套装式结构,所述微细多孔管之一为圆形,孔径为0.3~1mm,一端以小过盈配合的形式插入一端的集流节开口处,另一端以小过盈配合的形式插入相对端的集流节开口处;所述水箱散热器两端设有集流节,多排微细多孔管之二连接在集流节之间,波纹散热翅片夹在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二之间,并分别与这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二焊接;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联结在外端不同的集流节上;所述两端的集流节为多个可正向安装的套装式结构,微细多孔管之二为方形,尺寸为1~2mm×1~2mm;所述发动机油冷却器两端设有集流节,多排微细多孔管之三连接在集流节之间,波纹散热翅片夹在两行微细多孔管之三之间,并分别与这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荣光何冰强向丹巫江虹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