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伟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维持主动脉弓分支血管供血的内转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98902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2 2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维持主动脉弓分支血管供血的内转流管,包括内转流管本体,所述内转流管本体内中空,且在所述内转流管本体的管壁上开有一窗口,所述窗口的形状为椭圆形,且靠近所述内转流管本体的头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主动脉弓部腔内修复技术的安全性,特别是在原位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的实施过程中维持了分支血管的供血,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维持主动脉弓分支血管供血的内转流管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维持主动脉弓分支血管供血的内转流管。
技术介绍
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技术应用于临床已20余年,其适应证范围越来越广,但对于累及分支血管的病变的处理是很困难的。在主动脉弓部,由于病变邻近心脏、血管弯度大、重要分支血管多等解剖特点,使得该部位病变的腔内治疗仍是世界性难题。传统外科技术治疗弓部病变需要进行开胸、停循环、多支血管吻合等,创伤极大,手术风险很高,因此对于高外科风险患者是无法接受这样的治疗方式。而胸主动脉瘤发生在主动脉弓部的占10%,其中80%为60岁以上老年患者,胸主动脉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的占2/3。面对如此高发病率以及患病人群的特点,显然微创腔内修复技术有很好的前景。 原位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是主动脉弓部腔内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很多文献都证实了其可行性,但安全性依然有待改进,主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此严重并发症与术中支架会影响颅脑的血供相关,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器械来维持术中弓部分支血管的供血,以进一步提闻安全性。 文献报道,在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前先行单侧股动脉-双侧颈动脉外转流术,以保证双侧颈动脉被覆盖后颅脑还能维持血供,避免出现脑缺血。但是该技术需要专门的设备才能完成,血液需要经过体外循环的过程,手术中要监测流量、流速、温度等指标,操作复杂。而且该技术方案有一定的创伤,需要穿刺或直视下暴露股动脉及双侧颈动脉,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动脉的损伤。整个操作过程费时、费力,成本和风险高,因此并不适合广泛地推广应用。 为了保护颅脑的供血,也可以应用前端带有后释放的支架型血管。在恢复分支血管供血前暂不释放第一节裸支架,这样血液可以经被压缩的支架边缘进入分支血管内。由于血液是经由支架边缘进入分支,流量受限,且不可控,无法调整,可能会出现脑供血不足。另外,支架型血管处于半释放状态时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支架很不稳定,可能会移位;二是,支架部分阻断主动脉供血,可能会影响心脏输出,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创、安全、简便的用于维持主动脉弓分支血管供血的内转流管。 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维持主动脉弓分支血管供血的内转流管,包括内转流管本体,所述内转流管本体内中空,且在所述内转流管本体的管壁上开有一窗口,所述窗口的形状为椭圆形,且靠近所述内转流管本体的头端。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①本技术为内转流设计,血液不经体外循环,创伤小转流管在动脉血管腔内,行程短,入路和出路在血压的作用下实现压力平衡,保证足够的流量;③根据不同的患者血管解剖条件,可以选择不同直径及长度的转流管;④内转流管柔顺性好,能够用于血管迂曲等解剖条件不佳的病变;⑤操作简便,成本低廉。 本技术提高了主动脉弓部腔内修复技术的安全性,特别是在原位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的实施过程中维持了分支血管的供血,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窗口与所述内转流管本体的头端之间的距离为20?40cm(此距离可根据病变有不同长度)。 本技术内转流管的使用方法如下: 第一种方法:穿刺股动脉,置入内转流管本体,根据手术的需要可以将鞘管(即内转流管本体)的末端选择性置入颈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椭圆形的窗口位于主动脉内。 第二种方法:穿刺肱动脉或颈动脉,使得窗口位于分支动脉内,鞘管的末端位于主动脉内。 由于内转流管位于动脉腔内,在血压的作用下,椭圆形窗口和转流管末端的压力可以维持平衡,当分支血管被支架覆盖后,分支血管内压力下降,血流会自动流入到低压的血管内,这样保证了分支血管的供血。当分支血管重建完成后,即可直接取出转流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用于维持主动脉弓分支血管供血的内转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技术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内转流管本体,2、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一种用于维持主动脉弓分支血管供血的内转流管,如图1、图2所示,包括内转流管本体1,所述内转流管本体I内中空,且在所述内转流管本体I的管壁上开有一窗口 2,所述窗口 2的形状为椭圆形,且靠近所述内转流管本体I的头端。 所述窗口 2与所述内转流管本体I的头端之间的距离为20?40cm。 本技术内转流管的使用方法如下: 第一种方法:穿刺股动脉,置入内转流管本体1,根据手术的需要可以将鞘管(即内转流管本体I)的末端选择性置入颈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椭圆形的窗口 2位于主动脉内(如图3所示)。 第二种方法:穿刺肱动脉或颈动脉,使得窗口 2位于分支动脉内,鞘管的末端位于主动脉内(如图3所示)。由于内转流管位于动脉腔内,在血压的作用下,椭圆形窗口 2和转流管末端的压力可以维持平衡,当分支血管被支架覆盖后,分支血管内压力下降,血流会自动流入到低压的血管内,这样保证了分支血管的供血。当分支血管重建完成后,即可直接取出内转流管。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维持主动脉弓分支血管供血的内转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转流管本体,所述内转流管本体内中空,且在所述内转流管本体的管壁上开有一窗口,所述窗口的形状为椭圆形,且靠近所述内转流管本体的头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维持主动脉弓分支血管供血的内转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转流管本体,所述内转流管本体内中空,且在所述内转流管本体的管壁上开有一窗口,所述窗口的形状为椭圆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伟张宏鹏
申请(专利权)人:郭伟张宏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