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范茂瑄专利>正文

一种有利于山药结薯的土壤隔离方法及其隔离物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895276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9 1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农作物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是为了满足和改进现有长山药栽培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容易获得,易于加工,且有一定抑菌和防虫害功效的山药块茎土壤隔离物,属于可控环境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宜山药结薯的土壤隔离方法及其隔离物的制备方法,隔离物以芦竹为主要原料生产。技术的核心是芦竹品种的选择,适生地块的选择,栽培方式,加工方式,以及产品在山药栽培环节对山药块茎周边土壤的隔离,以及发挥隔离物的抑菌功效、防虫功效的方法,也包括对土壤改良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的栽培和加工
,属于可控环境农业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适宜山药结薯的土壤隔离方法及其隔离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山药,通常指长山药,是中国和许多国家传统的块茎蔬菜。长山药种植是许多山区农民传统的经济来源,但我国正在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在和将要彻底改变山区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和劳动观念,大大降低劳动强度的横生栽培方式正被普遍采用。 长山药,学名:D1scoreapolystachya,又名淮山药(D1scorea polystachyaTurcz.)、薯蓣、家山药、田薯、佛掌薯等,是山药的一个主要品类,植物分类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薯蓣目,薯蓣科,薯蓣属,D1scorea,包括山药、香芋等等,部份品种俗称Yam。 根据形态特征,园艺学将山药种质资源分为4大种类:长山药(D1scoreapolystachya)、揭荀暮葡(D1scorea persimilis)、山暮(D1scorea fordii )和参暮(D1scorea alata)。这4种类型的山药在叶部和地下块茎性状上差异较大,易于区分。 长山药亦俗称山药,薯菌系,D1scorea opposita,多年生缠绕藤本,地下是圆柱形肉质块茎,常见直径2-10cm不等,长50-150cm不等,质量300_3000g不等。有代表性的如山西平遥长山药、河南焦作铁棍山药、山东嘉祥细毛长山药、云南罗次山药等。本专利技术重点针以山西平遥长山药、山东嘉祥细毛长山药、云南罗次山药等为代表的蔬菜用柱状长山药。 长山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淮河以南(海拔150-850米)、江苏、浙江(海拔450-1000米)、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北部、贵州、云南东部北部(海拔1500-2500米)、四川(海拔700-500米)、甘肃东部(海拔950-1100米)和陕西南部(海拔350-1500米)等地。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长山药块茎是药食两用食材,重要的块茎蔬菜,也是多个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山区的地方特产,比较出名的有四川雅安二郎山山药、贵州安顺山药、云南罗次山药、云南姚安山药、江苏丰县山药、江苏灌南淮山药、江西瑞昌山药、河北高阳高阳麻山药、河北安平白山药、河北蠡县麻山药、河南焦作怀山药、河南温线铁棍山药、湖北襄阳山药、湖北利川山药、陕西渭南华州山药、新疆皮山山药和甘肃平凉山药等。 山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以及磷、钙、镁、铁、锌、铜、钾等矿质元素,是老少皆宜的营养品。同时,山药还有健脾、补肾、益精等功能,对动物和人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糖尿病、便秘等都有一定疗效。 山药,亦粮亦菜,是我国传统的重要食物来源,关乎国家食品安全。自2009年起,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开始推动“淮山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计划,其中的“南种北进,北种西移”策略被业内肯定,产业化进程进入快车道。 长山药是属于高温短日照植物,适宜温度为20-30°C,15°C以下不开花,10°C块茎可以萌芽。长山药喜光,耐寒性差,宜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长。长山药的传统栽种大多选择沙壤土耕地。 传统的长山药种植是利用山药栽子做种苗。山药栽子包括头年用零余子育成的栽子,或收获山药食用块茎时裁下的笼头栽子,或从山药块茎上部裁下的闷头栽子,都属于无性繁殖。 传统的长山药食用块茎种植一般选择土层深度超过I米的沙壤土,以挖深沟的传统栽培技术为主。除了投入门槛高,成本高外,这样的土地是稀缺的,不仅成本呈快速上升趋势,要实现规模化栽种,绝大部分地区几乎是无地可选。另一方面,非主粮产区,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留守妇女、老人已成为主要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劳动质素和适宜劳动的强度都急剧退化,也难以适应传统的山药地深挖和山药采收。 传统长山药的发展一直存在劳动强度大,特别是采挖难度大,生产成本高,产成品一致性差的问题;选地条件苛刻,可选用地稀少,相应土地成本高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主粮用地日趋紧俏,而市场对山药产成品的一致性愈加苛刻的当下,如何实现低成本低劳动强度生产长山药变得愈加重要。 现有文献中公开了很多有关长山药的创新种植方法,例如打洞栽培、套管栽培、窖式栽培、无土栽培、悬空法栽培等等,但这些栽培技术均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要么对土地选择条件限制过多,要么对设施设备要求过高,要么对育苗技术要求过苛,要么对劳动力素养要求过严,很不适宜在广大地区,特别是边远落后山区大面积推广。 在粮食主产区要保障主粮生产的大政方针下,土地成本将会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快速城镇化大趋势下,边远山区落后地区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质素下降价格上涨也是必然趋势。因此,如何克服长山药现有栽培技术的不足,特别是找到一种适宜边远落后地区实现低劳动强度的山药栽培方法,是目前山药栽培
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克服现有长山药栽培技术的不足,一种低劳动强度的山药栽培方法,即器具引导横生栽培,使得长山药在边远落后地区瘠薄土地上得以大面积推广种植。该技术配套充分发挥长山药的生物特性,在低地力、低投入和低质素劳动力条件下生产出高一致性的长山药食用块茎,实现较高的种植收益。 其方式包括:在只要适宜栽种马铃薯的耕地上(包括坡地)对耕作层起坡状垄就可以栽种山药。可在山坡地上平行等高线起垄(可顺坡适当加大垄的斜度)。在这样的坡状垄垂直等高线开浅沟,沟内安置口径1cm左右的山药生长U型引导槽,槽内铺设1cm左右隔离物,隔离物一般选择谷壳、锯末或干净的河沙。采收时,扒开表面土层即可整棵取出山药块茎,有效避免了挖断挖伤山药块茎。山药采收后,隔离物则混入耕作土中成为土壤的一部分。 这种填充隔离物的方式,不仅应用于U型引导槽,也在打洞栽培、套管栽培等方式被米用。 选择这种隔离土壤的方式,一方面是山药结薯时需要一个蓬松的土壤空间,以及山药食用块茎部分需要在一个洁净的环境长成。而长山药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并不依赖这部分块茎及生长的根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保证其呼吸和吸水条件即可。 已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的石块和硬土块是导致山药块茎弯曲的主要因素,而土壤中遗留秸杆和根茎的腐败物,或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未分解充分的有机肥,或病菌,是导致山药块茎主生长点受损,从而产生分岔的主要因素。 正是这些原因明了后,人们找到了对山药块茎的周边土壤进行隔离的方式,且稻壳、锯末或干净的河沙成了选择。 但实践中也发现,当一个地方采用这一方式进行大面积的山药栽种时,获得这些物料就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稻壳、锯末是副产物,取决于水稻种植面积或森林采伐量的多少,而河沙不仅采沙受环保限制,密度也不够理想,运输和使用也不经济;长时期使用,还会对土壤构成破坏。更好的替代成了制约这一产业的瓶颈之一。用芦竹粉碎后替代稻壳、锯末是一个理想选择。 山药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因受内外环境改变的影响,其块茎品质及抗逆性会逐渐下降,导致种植山药的经济效益降低,已成为制约山药种植业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解决栽培山药品质退化和产量下降的问题,是山药种植及产业发展急需研究的课题。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植物内生真菌与其宿主是协同进化的,作为内共生物可以产生与其宿主相同或相似的生理活性物质。研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利于山药结薯的土壤隔离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选择在长山药种植区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块;步骤(2),将芦竹不同围径裁下作为种苗;1.5cm≤围径≤3cm的裁下2.0m,3cm<围径≤5cm裁下2.5m,5cm<围径≤7cm围径裁下3.0m,并对切口消毒灭菌后,即得到种苗;步骤(3),在不会发生冻土的南方秋末和冬季开始将步骤(2)得到的种苗开沟横卧埋于步骤(1)所选土层下14‑16cm,并施加生根粉,然后起平垄,覆盖除草黑膜;步骤(4),覆盖除草黑膜后9‑11天,用小刀将除草膜中间划开成虚线状;步骤(5),第二年春季雨水到来之前用营养钵育苗对连片缺塘处进行补苗;步骤(6),第二年第一次降霜后10日即可开始采收,每年采收一季,留宿根;第三年春季雨水到来前拆除除草黑膜;步骤(7),将步骤(6)采收的芦竹在自然条件翻晒3‑4天,至水分降至18‑22%;步骤(8),经步骤(7)处理后的芦竹进行粉碎,粉碎后物料细度达到2mm以下,得到芦竹末,即成为初级型长山药块茎土壤隔离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利于山药结薯的土壤隔离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择在长山药种植区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块; 步骤(2),将芦竹不同围径裁下作为种苗;1.5cm彡围径彡3cm的裁下2.0m, 3cm <围径(5cm裁下2.5m,5cm <围径彡7cm围径裁下3.0m,并对切口消毒灭菌后,即得到种苗;步骤(3),在不会发生冻土的南方秋末和冬季开始将步骤(2)得到的种苗开沟横卧埋于步骤(I)所选土层下14-16cm,并施加生根粉,然后起平垄,覆盖除草黑膜; 步骤(4),覆盖除草黑膜后9-11天,用小刀将除草膜中间划开成虚线状; 步骤(5),第二年春季雨水到来之前用营养钵育苗对连片缺塘处进行补苗; 步骤(6),第二年第一次降霜后10日即可开始采收,每年采收一季,留宿根;第三年春季雨水到来前拆除除草黑膜; 步骤(7),将步骤(6)采收的芦竹在自然条件翻晒3-4天,至水分降至18-22% ; 步骤(8),经步骤(7)处理后的芦竹进行粉碎,粉碎后物料细度达到2_以下,得到芦竹末,即成为初级型长山药块茎土壤隔离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利于山药结薯的土壤隔离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用液压打包机对步骤(8)得到的芦竹末进行打包运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利于山药结薯的土壤隔离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向步骤(8)得到的芦竹末中加入抗菌剂和缓释肥,即成为初级复合型长山药块茎土壤隔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茂瑄罗波母其辉陈凌云王世杰何有云李峰
申请(专利权)人:范茂瑄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