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脱氯工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92366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8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脱氯工艺装置,该装置包括换热器、脱氯器I、脱氯器II、温度检测装置I、温度检测装置II、温度检测装置III,换热器的尾气进口管设有温度检测装置I,所述换热器的尾气出口管分别与蝶阀I、蝶阀II连接,蝶阀I依次与脱氯器I、蝶阀V连接,蝶阀II依次与脱氯器II、蝶阀VI连接,脱氯器I的进口端与脱氯器II的出口端之间设有蝶阀III,脱氯器II的进口端与脱氯器I的出口端之间设有蝶阀IV,蝶阀V、蝶阀VI均依次与温度检测装置III、在线氯分析仪连接,所述换热器还连接有调节阀。该装置简单实用,成本低,充分利用脱氯催化剂活性,延长使用周期,极大降低含氢尾气中氯含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脱氯工艺装置,该装置包括换热器、脱氯器I、脱氯器II、温度检测装置I、温度检测装置II、温度检测装置III,换热器的尾气进口管设有温度检测装置I,所述换热器的尾气出口管分别与蝶阀I、蝶阀II连接,蝶阀I依次与脱氯器I、蝶阀V连接,蝶阀II依次与脱氯器II、蝶阀VI连接,脱氯器I的进口端与脱氯器II的出口端之间设有蝶阀III,脱氯器II的进口端与脱氯器I的出口端之间设有蝶阀IV,蝶阀V、蝶阀VI均依次与温度检测装置III、在线氯分析仪连接,所述换热器还连接有调节阀。该装置简单实用,成本低,充分利用脱氯催化剂活性,延长使用周期,极大降低含氢尾气中氯含量。【专利说明】一种新型脱氯工艺装置
本技术属于化工生产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新型脱氯工艺装置。
技术介绍
氢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而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氢气的用途不断扩大,进而对氢气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同时,由于专业氢气的生产对技术、设备、环境要求较高,这种高要求直接决定了氢气的生产不可能如生产氮气、氧气设备等工序一样的简单,从而导致许多地区的氢气供应出现困难,在一些地区要经过几百公里的运输才能获得氢气。因而,利用工业尾气或过程气体,生产纯氢和高纯氢气,成为相关领域公司研究发展的趋势,众所周知,对含氢尾气净化的重要关键工艺之一在于氯的脱除,而现有脱氯工艺装置结构较为复杂,且经过脱氯工序后,含氢尾气中的氯含量较高,脱氯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脱氯工艺装置,通过在脱氯器I或脱氯器II前设置换热器,通过换热器处理使含氢尾气中的水处于不饱和状态,避免对脱氯器I和脱氯器II内催化剂的粉化;通过脱氯器I和脱氯器II串联运行,充分利用脱氯催化剂活性,延长其使用寿命,且有效降低含氢尾气中的氯含量。 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脱氯工艺装置,该装置包括换热器、脱氯器1、脱氯器I1、温度检测装置1、温度检测装置11、温度检测装置III,换热器的尾气进口管设有温度检测装置I,所述换热器的尾气出口管分别与蝶阀1、蝶阀II连接,蝶阀I依次与脱氯器1、蝶阀V连接,蝶阀II依次与脱氯器I1、蝶阀VI连接,脱氯器I的进口端与脱氯器II的出口端之间设有蝶阀III,脱氯器II的进口端与脱氯器I的出口端之间设有蝶阀IV,蝶阀V、蝶阀VI均依次与温度检测装置II1、在线氯分析仪连接,所述换热器还连接有调节阀。 本技术通过设置换热器,含氢尾气通过尾气进口管进入换热器与通过调节阀进入换热器的低压蒸汽进行换热,低压蒸汽温度一般为120°c,经与含氢尾气换热后,含氢尾气温度上升至70°c,使含氢尾气中的水处于不饱和状态,从而避免直接进入脱氯器I和脱氯器II内导致粉化脱氯剂;通过脱氯器I和脱氯器II的设置,且脱氯器I和脱氯器II内均设有脱氯剂,在对含氢尾气脱氯过程中,脱氯器I和脱氯器II串联运行,实现充分利用脱氯剂活性,并且有效延长脱氯剂使用寿命,使含氢尾气中的氯含量降低至0.1ppm以下;本技术中温度检测装置I主要用于检测通过尾气进口管进入换热器前含氢尾气的温度,温度检测装置II主要用于检测通过换热器换热后位于尾气出口管内含氢尾气的温度,温度检测装置III主要用于检测脱氯后含氢尾气的温度;通过温度检测装置II检测换热器含氢尾气温度未达到预定温度,可通过调节调节阀控制进入换热器内低压蒸汽的流速,进而实现控制出换热器含氢尾气的温度在70°c,使含氢尾气中的水处于不饱和状态,且生成的冷凝水通过设置在换热器下端的冷凝水管输送出去;本技术中碟阀1、蝶阀I1、蝶阀II1、蝶阀IV、蝶阀V、蝶阀VI的设置,通过对其关闭或开启状态的控制,能够实现根据需要调整含氢尾气的脱氯流程,提高脱氯效率,降低含氢尾气中氯的含量。本技术中的其他结构及其原理为所属领域的公知常识,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脱氯器I包括罐体,罐体顶部为含氢尾气出口端,罐体底部为含氢尾气进口端,含氢尾气进口端设有分布器,其中,其中含氢尾气出口端与脱氯器I的出口端、脱氯器II的出口端为相同结构,含氢尾气进口端与脱氯器I的进口端、脱氯器II的进口端为相同结构,通过分布器的设置,确保进入脱氯器I内的含氢尾气气流分布均匀,使脱氯化氢催化剂、脱氯气催化剂均发挥良好的脱氯效果,不易发生局部穿透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脱氯器I的罐体内中部设有脱氯气催化剂层、脱氯化氢催化剂层,脱氯化氢催化剂层位于脱氯气催化剂层上端。 进一步地,所述脱氯气催化剂层下端设有惰性氧化铝瓷球层,且氧化铝瓷球均匀放置,其空隙能起到有效分布含氢尾气气流的作用,同时位于脱氯气催化剂层下部的瓷球具有支撑作用,促使含氢尾气气流均匀通过脱氯气催化剂层和脱氯化氢催化剂层。 进一步地,所述惰性氧化铝瓷球层与分布器之间安装有316L不锈钢丝网,所述316L不锈钢丝网为10层20目的不锈钢丝网。 进一步地,所述脱氯器1、脱氯器II为相同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检测装置1、温度检测装置I1、温度检测装置III均为温度计。 进一步地,所述在线氯分析仪为在线微量氯气分析仪。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I)本技术通过在脱氯器I或脱氯器II前设置换热器,在换热器内低压蒸汽与含氢尾气换热,经换热后含氢尾气中的水处于不饱和状态,避免对脱氯器1、脱氯器II中脱氯催化剂的粉化,降低脱氯器1、脱氯器II中脱氯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2)本技术中通过设置脱氯器1、脱氯器II,且在实际脱氯工艺中脱氯器1、脱氯器II串联运行,充分利用脱氯器I和脱氯器II中脱氯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且延长脱氯催化剂使用周期,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3)本技术通过在脱氯器I和脱氯器II内均设置脱氯气催化剂层、脱氯化氢催化剂层,实现充分脱除含氢尾气中含氯成分,降低对下道工序的影响。 (4)本技术结构简单实用,且成本较低,使用周期长。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中脱氯器I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 一换热器、2 —脱氣器1、3 —脱氣器11、4一蝶阀1、5 —蝶阀11、6 —蝶阀111、7—蝶阀IV、8—蝶阀V、9一蝶阀V1、10—温度检测装置1、11 一温度检测装置I1、12—温度检测装置IIIU3—调节阀、14一在线氯分析仪、15—含氢尾气出口端、16—脱氯化氢催化剂层、17—脱氯气催化剂层、18—惰性氧化铝瓷球层、19 一 316L不锈钢丝网、20—分布器、21一含氢尾气进口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主要结构,一种新型脱氯工艺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换热器1、脱氯器I 2、脱氯器II 3、温度检测装置I 10、温度检测装置II 11、温度检测装置III 12,换热器I的尾气进口管设有温度检测装置I 10,所述换热器I的尾气出口管分别与蝶阀I4、蝶阀II 5连接,蝶阀I 4依次与脱氯器I 2、蝶阀V8连接,蝶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脱氯工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换热器(1)、脱氯器I(2)、脱氯器II(3)、温度检测装置I(10)、温度检测装置II(11)、温度检测装置III(12),换热器(1)的尾气进口管设有温度检测装置I(10),所述换热器(1)的尾气出口管分别与蝶阀I(4)、蝶阀II(5)连接,蝶阀I(4)依次与脱氯器I(2)、蝶阀V(8)连接,蝶阀II(5)依次与脱氯器II(3)、蝶阀VI(9)连接,脱氯器I(2)的进口端与脱氯器II(3)的出口端之间设有蝶阀III (6),脱氯器II(3)的进口端与脱氯器I(2)的出口端之间设有蝶阀IV(7),蝶阀V(8)、蝶阀VI(9)均依次与温度检测装置III(12)、在线氯分析仪(14)连接,所述换热器(1)还连接有调节阀(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涛郑子钦罗吉昌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岷江雪盐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