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槽,特别涉及一种直通管冷却槽,属于管材生产领域,包括槽体,槽体内设有前支架,前支架沿槽体长度方向设置,其上设有辊轴,其上表面由首端至尾端向下倾斜设置,前支架尾端设有后支架,后支架上设置活动的升降座,升降座两侧设有提升杆,提升杆通过钢丝绳连接设置在槽体上方的卷筒,卷筒连接驱动装置,升降座底部设有配重块,后支架下方设有与配重块配合的底板,底板下方设有弹簧,底板一侧设有竖向的挡销,挡销上端穿装在后支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放入及取出管件的位置固定,且能够自动将冷却完成的管件提出水面,方便人工吊装或自动吊装作业。(*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冷却槽,特别涉及一种直通管冷却槽,属于管材生产领域,包括槽体,槽体内设有前支架,前支架沿槽体长度方向设置,其上设有辊轴,其上表面由首端至尾端向下倾斜设置,前支架尾端设有后支架,后支架上设置活动的升降座,升降座两侧设有提升杆,提升杆通过钢丝绳连接设置在槽体上方的卷筒,卷筒连接驱动装置,升降座底部设有配重块,后支架下方设有与配重块配合的底板,底板下方设有弹簧,底板一侧设有竖向的挡销,挡销上端穿装在后支架上。本技术实现放入及取出管件的位置固定,且能够自动将冷却完成的管件提出水面,方便人工吊装或自动吊装作业。【专利说明】直通管冷却槽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却槽,特别涉及一种直通管冷却槽,属于管材生产领域。
技术介绍
在生产大口径的圆柱形塑料管如直通管时,先通过注塑机进行注塑成型,再将管件与模具迅速放入冷却槽内进行冷却定型,再上脱模机将模具与管件分离。现有冷却用的水冷却槽多是通过人工吊装的方式将工件放入及取出,这种方式的不足在于:一是多个管件由不同的位置放入及取出,需要频繁移动吊装设备,操作不便;二是由于冷却时,管件需要浸没在水面以下,管件具有水面具有一定的距离,吊装取出时,工人操作很不方便,费时费力。另外,也不利于自动化吊装作业的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直通管冷却槽,放入及取出管件的位置固定,且能够自动将冷却完成的管件提出水面,方便人工吊装或自动吊装作业。 本技术所述的直通管冷却槽,包括槽体,槽体内设有前支架,前支架沿槽体长度方向设置,其上设有辊轴,其上表面由首端至尾端向下倾斜设置,前支架尾端设有后支架,后支架上设置活动的升降座,升降座两侧设有提升杆,提升杆通过钢丝绳连接设置在槽体上方的卷筒,卷筒连接驱动装置,升降座底部设有配重块,后支架下方设有与配重块配合的底板,底板下方设有弹簧,底板一侧设有竖向的挡销,挡销上端穿装在后支架上。 通过设置倾斜的前支架,当管件进入前支架后,在自重作用下,缓慢由首端向尾端滚动,最后滚动至升降座处,首端可以继续放入管件,直至放满槽体。管件的放入点及取出点位置固定,大大方便了吊装作业,提高吊装效率。通过设置升降座,当管件冷却完成后,驱动装置驱动卷筒转动,卷筒通过钢丝绳将升降座提起,从而自动将管件提出水面。升降座底部设有配重块,通过配重块的重力使升降座落下,当配重块落在底板上时,对底板底部的弹簧进行压缩,底板带动挡销下行,将升降座前侧的通道打开,使下一管件进入升降座内,当升降座提起时,底板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上行,挡销随之上行,阻挡管件进入。 所述的提升杆两侧设有导向杆,导向杆一端固定在升降座上,另一端通过滚轮与槽体上的轨道配合,通过导向杆的导向作用,避免升降座提升或落下过程中发生偏转,使运行过程平稳。 所述的升降座后端设有竖向的挡板,避免管件进入升降座时由后侧滑出。 所述的挡板表面安装非金属材质的缓冲垫,缓冲垫可以为橡胶或塑料材质,优选橡胶缓冲垫,通过缓冲垫使管件与挡板之间形成软接触,降低碰撞力度及噪音。 所述的升降座上表面沿管件前进方向设有倾斜的坡面,管件沿坡面放置,在提升过程中,防止因晃动滑脱。 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槽体上方的升降电机,升降电机输出端连接一传动杆,传动杆上设有分别位于槽体两侧的带轮,带轮通过同步带与卷筒相连,通过一台同步电机驱动两个卷筒,保证两侧卷筒的同步运行。 所述的前支架倾斜角度为5°?10°,角度不能过大,过大将造成管件之间的撞击力增大,对管件造成损伤。 使用时,将直通管件放置在前支架的首端,管件在自重作用下缓缓向下滚动,经前支架尾端进入升降座内,继续放入管件,管件沿前支架依次摆满。升降座内管件冷却完成后,启动升降电机,升降电机通过传动杆带动带轮转动,带轮通过同步带带动卷筒转动,卷筒收紧钢丝绳,升降座在导向杆导向作用下沿竖向被拉起,配重块离开底板,底板在弹簧弹力作用下上行,同时带动挡销上行,将前支架上的其它管件阻挡在外。提升出水面的管件由人工吊装或自动吊装取走,升降电机反转,卷筒放线,在配重块作用下,升降座自动复位,同时底板受压下行,挡销随之下行,最后挡销上端回落至升降座上表面以下,下一管件进入升降座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直通管冷却槽通过设置倾斜的前支架及棍轴,使管件进入前支架后,在自重作用下,缓慢由首端向尾端滚动,实现由固定的位置放入及取出管件;通过设置升降座,通过升降电机可将管件自动提出水面,方便工人下一步的吊装或进行自动吊装,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设置挡销,使升降座在上升或下降时,可自动控制升降座前方的通道关闭或打开,使管件依次进入升降座内,自动化程度高;通过设置导向杆,使升降座运行稳定。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主视图; 图2是本技术局部俯视图。 图中:1、槽体;2、卷筒;3、同步带;4、升降电机;5、钢丝绳;6、管件;7、挡板;8、缓冲垫;9、升降座;10、配重块;11、弹簧;12、底板;13、提升杆;14、后支架;15、挡销;16、导向杆;17、前支架;18、辊轴;19、传动杆;20、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直通管冷却槽包括槽体1,槽体I内设有前支架17,前支架17沿槽体I长度方向设置,其上设有间隔布置的辊轴18,其上表面由首端至尾端向下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为5°?10° ,角度不能过大,过大将造成管件6之间的撞击力增大,对管件6造成损伤。 前支架17尾端设有后支架14,后支架14上设置活动的升降座9,升降座9两侧设有提升杆13,提升杆13两侧对称设置两导向杆16,导向杆16—端固定在升降座9上,另一端通过滚轮与槽体I上的轨道配合。提升杆13通过钢丝绳5连接设置在槽体I上方的卷筒2,卷筒2连接驱动装置,升降座9底部设有配重块10,后支架14下方设有与配重块10配合的底板12,底板12下方设有弹簧11,底板12 —侧设有竖向的挡销15,挡销15上端穿装在后支架14上。升降座9后端设有竖向的挡板7,挡板7表面安装非金属材质的缓冲垫8,缓冲垫8可以为橡胶或塑料材质,优选橡胶缓冲垫,通过缓冲垫8使管件6与挡板7之间形成软接触,降低碰撞力度及噪音。升降座9上表面沿管件6前进方向设有倾斜的坡面,管件6沿坡面放置,在提升过程中,防止因晃动滑脱。 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槽体I上方的升降电机4,升降电机4输出端连接一传动杆19,传动杆19上设有分别位于槽体I两侧的带轮20,带轮20通过同步带3与卷筒2相连,升降电机4为变频电机,其前端连接减速箱,传动杆19连接在减速箱内,升降电机通过控制系统控制 工作过程: 使用时,将直通管件放置在前支架17的首端,管件6在自重作用下缓缓向下滚动,经前支架17尾端进入升降座9内,继续放入管件6,管件6沿前支架17依次摆满。升降座9内管件冷却完成后,启动升降电机4,升降电机4通过传动杆19带动带轮20转动,带轮20通过同步带3带动卷筒2转动,卷筒2收紧钢丝绳5,升降座9在导向杆16导向作用下沿竖向被拉起,配重块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通管冷却槽,包括槽体(1),槽体(1)内设有前支架(17),其特征在于:前支架(17)沿槽体(1)长度方向设置,其上设有辊轴(18),其上表面由首端至尾端向下倾斜设置,前支架(17)尾端设有后支架(14),后支架(14)上设置活动的升降座(9),升降座(9)两侧设有提升杆(13),提升杆(13)通过钢丝绳(5)连接设置在槽体(1)上方的卷筒(2),卷筒(2)连接驱动装置,升降座(9)底部设有配重块(10),后支架(14)下方设有与配重块(10)配合的底板(12),底板(12)下方设有弹簧(11),底板(12)一侧设有竖向的挡销(15),挡销(15)上端穿装在后支架(14)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述兵,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万吉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