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稳定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86414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稳定器系统,包括:(a)稳定器杆(28),其包括(a-1)扭杆部分(90),以及(a-2)沿不与扭杆部分平行的方向从扭杆部分延伸的臂部分(92);(b)致动器(32),其被设置以使稳定器杆绕扭杆部分的轴线转动;以及(c)连杆(34),其将悬架臂(78)与臂部分的远离扭杆部分的端部互连。稳定器杆产生稳定力,稳定力取决于因扭杆部分的扭转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稳定力沿从彼此接近的方向及彼此远离的方向中选择的一个方向推动车轮(12)与车体。致动器允许稳定器杆产生能够通过致动器的工作而改变大小的稳定力。连杆相对于与连杆相连的悬架臂倾斜,使得由连杆与悬架臂界定的角度不是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大致涉及待安装在车辆中的车辆稳定器系统,具体涉及配备有 致动器以能够改变由稳定器系统的稳定器杆产生的稳定力的车辆稳定器系 统。
技术介绍
公知一种利用取决于稳定器杆扭转反作用力的稳定力来减小车体的侧倾(roll)的车辆稳定器系统。近年来,如JP匿2002-518245A (2002年公开 的未审査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献)以及JP-2004-314947A (2004年公开的 未审查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献)所示,已经提出了一种配备有致动器以能 够改变稳定力的稳定器系统。已经将这种稳定器系统(如合适将在以下称 为"主动稳定器系统")予以实际应用。安装在车辆中的悬架装置被设置为响应于车轮相对于车体的纵向移位 来改变车辆的车轮的束角(toe angle)及外倾角(camber angle)。通常,车辆被设计使得因为车轮的束角及外倾角的改变而导致车辆存在转向不足 (作为其转弯特性)的趋势。可能出现与被设计用于与未配备有致动器的 常规稳定器系统(如合适将在以下称为"常规被动稳定器系统")而非主 动稳定器系统一起使用的悬架装置一起来使用主动稳定器系统的情况。在 这种情况下,与常规被动稳定器系统相比,因为主动稳定器系统能够更有 效地限制或减小车体的侧倾,故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车轮的束角及外倾角 的改变,因此不能获得所需的车辆转弯特性。这仅是主动稳定器系统所遇 到的问题中的一个示例。§卩,在主动稳定器中,依然存在使其实用价值提 高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达成的目的着眼于上述背景情况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在其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适用性的车辆稳定器系统。 实现目的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精髓在于,在用于车辆的主动稳定器系 统中,即,在配备有致动器的车辆稳定器系统中,将稳定器杆与悬架臂互 连的连杆被设置成相对于悬架臂倾斜,使得由连杆与悬架臂界定的角度不是90。。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根据本专利技术构造的稳定器系统中,能够使(由稳定器杆产生的)稳 定力的分量作为作用在悬架臂上的轴向力,使得通过利用包括悬架臂的悬 架装置的顺从性能够适当地改变车辆的车轮的束角及外倾角。适当地改变 车轮的束角及外倾角使得例如能够改进车辆的转弯特性,由此允许稳定器 系统在其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专利技术的模式将描述本专利技术被视为包含要求保护的可保护特征的诸多模式。如果合 适,为了更于理解本说明书中揭示的技术特征,本专利技术的这些模式中每一 种模式均类似于所附权利要求来标号,并依附于其他一种或多种模式。应 当理解,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将描述的技术特征或其任意组合,而应着眼于对 本专利技术的各种模式及优选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来进行解释。还应当理解,包 含在本专利技术以下模式任意一种模式中的多个要素或特征并非必需被共同设 置,本专利技术可在选择对相同模式描述的要素或特征中至少一者的情况下来 实现。还应当理解,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以下模式中任一种模式中的多个要素 或特征可以与着眼于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诸多模式及优选实施例的描述的至少 一个附加要素或特征进行结合,且本专利技术可利用对于相同模式的一种可行 组合来实现。(1) 一种用于车辆稳定器系统,所述车辆包括将车辆的车轮与车体 互连的悬架臂,所述稳定器系统包括(a)稳定器杆,其包括(a-l)扭 杆部分,以及(a-2)沿不与所述扭杆部分平行的方向从所述扭杆部分延伸的臂部分;(b)致动器,其被设置以使所述稳定器杆绕所述扭杆部分的 轴线转动;以及(c)连杆,其将所述悬架臂与所述臂部分的相反两端部中远离所述扭杆部分的端部互连,其中,所述稳定器杆产生稳定力,所述 稳定力取决于因所述扭杆部分的扭转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并且所述稳定力 沿从彼此接近的方向及彼此远离的方向中选择的一个方向推动所述车轮与 所述车体,其中,所述致动器允许所述稳定器杆产生能通过所述致动器的 工作而改变大小的所述稳定力,并且其中,所述连杆相对于与所述连杆连 接的所述悬架臂倾斜,使得由所述连杆与所述悬架臂界定的角度不是90。。在该模式(1)中界定的稳定器系统是主动稳定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将稳定器杆与悬架臂互连的连杆被设置成相对于悬架臂倾斜。在常规被动 稳定器系统中,设计为使稳定力专门作为推动车轮与车体彼此接近或远离 的力,使得连杆垂直于悬架臂而不是连杆相对于悬架臂倾斜,以便使推动 车轮与车体彼此接近或远离的效果最大化。在本稳定器系统中,因为连杆相对于悬架臂倾斜,故能够使稳定力的分量作为作用在悬架臂上的轴向 力,即,作为沿将悬架臂的安装部分(悬架臂在所述安装部分处安装至车 体)分别与车轮保持器(例如车轴轴承及转向节)连接的方向作用的力, 使得在向悬架臂施加轴向力的情况下,利用包括悬架臂的悬架装置的顺从 性,可以适当地改变车轮的束角及外倾角。该设置有助于通过稳定力适当 地改变或更改车辆的转弯特性。(2) 根据模式(1)所述的稳定器系统,其中,所述角度不大于80。。(3) 根据模式(1)所述的稳定器系统,其中,所述角度不大于70。。(4) 根据模式(1)所述的稳定器系统,其中,所述角度不大于60。。在模式(2) - (4)各自界定的稳定器系统中,由连杆与悬架臂界定的 角度(即,连杆相对于悬架臂的倾斜角度)被限制在优选的范围中。在角 度不大于80。的情况下,可以使由稳定力的分量构成的轴向力更有效。在 不改变稳定力的情况下,轴向力可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因 为角度的增大会导致使悬架臂进行枢转运动的力的减小,即,推动车轮与 车体彼此接近或远离的力的减小,故在确定连杆的倾斜角度时,优选地将 轴向力与推动车轮与车体的力之间的适当的平衡考虑在内。(5) 根据模式(1) - (4)中任一项所述的稳定器系统,其中,为作 为所述车轮的前轮设置所述稳定器杆,使得由所述稳定器杆产生的稳定力 推动所述车辆的前轮及车体。(6) 根据模式(5)所述的稳定器系统,其中,所述连杆沿这样的方 向相对于所述悬架臂倾斜所述方向在所述稳定力沿所述彼此接近的方向 推动所述前轮及所述车体时使作为所述稳定力的分量的轴向力沿前束方向 作用在所述悬架臂上,并在所述稳定力沿所述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动所述前 轮及所述车体时使所述轴向力沿后束方向作用在所述悬架臂上;并且其 中,所述前轮的束角可根据所述轴向力作用在所述悬架臂上的方向而改 变,使得当所述轴向力沿所述前束方向作用在所述悬架臂上时,所述前轮 的前部及后部分别沿所述车辆的横向方向向内及向外位移,并且使得当所 述轴向力沿所述后束方向作用在所述悬架臂上时,所述前轮的所述前部及 所述后部分别沿所述车辆的所述橫向方向向外及向内位移。(7) 根据模式(5)或(6)所述的稳定器系统,其中,所述连杆沿 这样的方向相对于所述悬架臂倾斜所述方向在所述稳定力沿所述彼此接 近的方向推动所述前轮及所述车体时使作为所述稳定力的分量的轴向力沿 负外倾方向作用在所述悬架臂上,并在所述稳定力沿所述彼此远离的方向 推动所述前轮及所述车体时使所述轴向力沿正外倾方向作用在所述悬架臂上;并且其中,所述前轮的外倾角可根据所述轴向力作用在所述悬架臂上的方向而改变,使得当所述轴向力沿所述负外倾方向作用在所述悬架臂上 时,所述前轮的上部及下部分别沿所述车辆的横向方向向内及向外位移, 并且使得当所述轴向力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稳定器系统,所述车辆包括将所述车辆的车轮与车体互连的悬架臂,所述稳定器系统包括: (a)稳定器杆,其包括(a-1)扭杆部分,以及(a-2)沿不与所述扭杆部分平行的方向从所述扭杆部分延伸的臂部分; (b)致动器,其被设置以使所述稳定器杆绕所述扭杆部分的轴线转动;以及 (c)连杆,其将所述悬架臂与所述臂部分的相对端部中远离所述扭杆部分的端部互连, 其中,所述稳定器杆产生稳定力,所述稳定力取决于因所述扭杆部分的扭转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并且所述稳定力沿着从所述车轮与所述车体彼此接近的方向及彼此远离的方向中选择的一个方向推动所述车轮与所述车体, 其中,所述致动器允许所述稳定器杆产生通过所述致动器的工作能够改变其大小的所述稳定力, 并且其中,所述连杆相对于与所述连杆连接的所述悬架臂倾斜,使得由所述连杆与所述悬架臂界定的角度不是90°束角。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马修一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