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分离回收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罐、主楼暂存斗、积水池和清水池,其中:所述污水罐包括循环进液的罐顶进液口和循环出液的罐底出液口,所述罐底出液口的一支路与所述主楼暂存斗连通,另一支路与所述罐顶进液口循环连通;所述污水罐上靠近罐顶的侧面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通过管道与所述积水池连通,所述积水池内设有积水泵,所述积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罐顶进液口连通;所述清水池内设有清水泵,所述清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罐顶进液口连通。本系统具有占地面积小,节能环保,操作简便等优点。(*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分离回收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罐、主楼暂存斗、积水池和清水池,其中:所述污水罐包括循环进液的罐顶进液口和循环出液的罐底出液口,所述罐底出液口的一支路与所述主楼暂存斗连通,另一支路与所述罐顶进液口循环连通;所述污水罐上靠近罐顶的侧面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通过管道与所述积水池连通,所述积水池内设有积水泵,所述积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罐顶进液口连通;所述清水池内设有清水泵,所述清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罐顶进液口连通。本系统具有占地面积小,节能环保,操作简便等优点。【专利说明】—种应用于混凝土分离回收的污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环保回收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分离回收的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混凝土车排出的混凝土废弃物和污水往往含有大量的水泥浆、骨料和骨料带入的杂质、外加剂等,这些混合物的PH值一般可达15左右,随意排放易污染环境。尤其是,从混凝土的砂石中分离出的污水,流动性大,难处理。在实际的污水处理中,通常采用地坑式沉淀池盛装,待沉淀池储水至一定量时,污水被罐车移走,整个处理过程费时费力。此外,沉淀池具有占用面积大,易发生污水横流,堵塞排水沟网,维护不便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分离回收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对污水的回收、循环再利用来实现环保、占地面小及操作简便的目的。 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分离回收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罐、主楼暂存斗、积水池和清水池,其中:所述污水罐包括循环进液的罐顶进液口和循环出液的罐底出液口,所述罐底出液口的一支路与所述主楼暂存斗连通,另一支路与所述罐顶进液口循环连通;所述污水罐上靠近罐顶的侧面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通过管道与所述积水池连通,所述积水池内设有积水泵,所述积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罐顶进液口连通;所述清水池内设有清水泵,所述清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罐顶进液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罐顶进液口和罐底出液口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循环泵和第一控制阀;所述罐顶进液口和主楼暂存斗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循环泵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联动控制;所述主楼暂存斗内部设有检测水位高度的第一水位检测传感器,所述第一水位检测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控制阀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清水泵与所述罐顶进液口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积水池还设有第二水位检测传感器,所述第二水位检测传感器与所述第三控制阀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污水罐内靠近所述罐底出液口的位置设有补水位检测传感器,所述补水位检测传感器的上方设有停补水位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污水罐内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罐顶进液口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罐底出液口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污水罐的底部通过法兰支撑座支撑于安装面上。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公开,本技术提供的所述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分离回收的污水处理系统,与传统的回收系统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去掉了沉淀池,总体占地面积小;污水在系统内部循环使用,不易产生沉淀和凝固,节省电力资源;污水在系统中可通过管道直接为外设主站设备供水,无输罐车等交通工具长途运输,既节能环保,又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分离回收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分离回收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罐1、主楼暂存斗2、积水池3和清水池4,其中:污水罐I包括循环进液的罐顶进液口 11和循环出液的罐底出液口 12,罐底出液口 12的一支路与主楼暂存斗2连通,另一支路与罐顶进液口 11循环连通;污水罐I上靠近罐顶的侧面设有溢流孔13,溢流孔13通过管道与积水池3连通,积水池3内设有积水泵32,积水泵32通过管道与罐顶进液口 11连通;清水池4内设有清水泵41,清水泵41通过管道与罐顶进液口 11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罐底出液口 12的一支路通过主楼暂存斗2为外设的主站设备提供生产用水,既节能环保又不需要借用罐车等运输工具长途运输,省时省力;而另一支路与罐顶进液口 11循环连通,可避免污水罐I内的污水凝固。积水池3和清水池4均可以为污水罐I补液。溢流孔13可防止人为误操作发生爆仓现象,溢流孔13通过管道与积水池3连通,当清洗完成后,所有泵停止工作,可人工将污水罐I底部的排水口阀门打开,将污水排放到积水池3中,留着下次生产时重复使用。 具体地,罐顶进液口 11和罐底出液口 12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循环泵21,用于提供动力和第一控制阀23,用于控制管道的通断;罐顶进液口 11和主楼暂存斗2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循环泵21,用于提供动力和第二控制阀22,用于控制管道的通断,而且第一控制阀23和第二控制阀22联动控制;主楼暂存斗2内部设有检测水位高度的第一水位检测传感器20,第一水位检测传感器20与第二控制阀22电连接。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当外设的主站设备需要用水时,第二控制阀22导通,罐顶进液口 11向主楼暂存斗2内源源不断的注水并输送至主站,当主站停止用水时,第一水位检测传感器20会检测到主楼暂存斗2内的高水位,此时第二控制阀22断开,同时,第一控制阀23自动导通,开启污水罐I内部的自循环模式。 清水泵41与罐顶进液口 11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三控制阀42,积水池3还设有第二水位检测传感器31,第二水位检测传感器31与第三控制阀42电连接。当积水池3内的水位低于第二水位检测传感器31检测的水位时,则第三控制阀42导通,抽取清水池4内的清水向污水罐I内补液。 污水罐I内靠近罐底出液口 12的位置设有补水位检测传感器14,补水位检测传感器14的上方设有停补水位传感器15。当污水罐I内的水位低于补水位检测传感器14检测的水位,则积水池3或清水池4向污水罐I内补液,补液直至停补水位传感器15检测的水位停止,此时,外部的污水通过罐顶进液口 11进入,通过罐底出液口 12输出,达到污水罐I内液体的动态平衡。 污水罐I内设有导流管10,导流管10的一端与罐顶进液口 1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罐底出液口 12的上方。导流管10防止污水在罐内紊流。 污水罐I的底部通过法兰支撑座16支撑于安装面上,安全,占地面积小。 综上,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分离回收的污水处理系统,与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相比,其去掉了沉淀池,总体占地面积小;污水在系统内部循环使用,不易产生沉淀和凝固,节省电力资源;污水在系统中可通过管道直接为外设主站设备供水,无输罐车等交通工具长途运输,既节能环保,又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技术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分离回收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罐(I)、主楼暂存斗(2)、积水池(3)和清水池(4),其中: 所述污水罐(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混凝土分离回收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罐(1)、主楼暂存斗(2)、积水池(3)和清水池(4),其中:所述污水罐(1)包括循环进液的罐顶进液口(11)和循环出液的罐底出液口(12),所述罐底出液口(12)的一支路与所述主楼暂存斗(2)连通,另一支路与所述罐顶进液口(11)循环连通;所述污水罐(1)上靠近罐顶的侧面设有溢流孔(13),所述溢流孔(13)通过管道与所述积水池(3)连通,所述积水池(3)内设有积水泵(32),所述积水泵(32)通过管道与所述罐顶进液口(11)连通;所述清水池(4)内设有清水泵(41),所述清水泵(41)通过管道与所述罐顶进液口(1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勇,石声涛,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惠工智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