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宽可调节的船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53492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1 0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宽可调节的船舶,包括船体,所述船体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改变船宽的船宽调节机构,所述船宽调节机构包括铰接在所述船体甲板侧边缘上的翻板、支撑杆、设置在所述船体的船舷处双层船壳内的第一容纳舱和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舱内的驱动装置,所述支撑杆一端支撑在所述翻板上,所述支撑杆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容纳舱内,所述支撑杆中部与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在船体两侧分别加设船宽调节机构的技术方案,使得船舶的船宽可调,从而实现了多水域自由通航的目的,适用于船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船宽可调节的船舶,包括船体,所述船体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改变船宽的船宽调节机构,所述船宽调节机构包括铰接在所述船体甲板侧边缘上的翻板、支撑杆、设置在所述船体的船舷处双层船壳内的第一容纳舱和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舱内的驱动装置,所述支撑杆一端支撑在所述翻板上,所述支撑杆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容纳舱内,所述支撑杆中部与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铰接。本技术通过采用在船体两侧分别加设船宽调节机构的技术方案,使得船舶的船宽可调,从而实现了多水域自由通航的目的,适用于船舶。【专利说明】船宽可调节的船舶
本技术涉及船舶领域,具体地指一种船宽可调节的船舶。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水路运输的不断发展,船舶数量不断增多、船队规模不断扩大,并向着大型化、高速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但由于可航水域通航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船闸类航道和跨河建筑物通航净空宽度的限制,可通航船舶的尺度会受到较大的限制,从而导致传统的船舶难以实现多水域的自由通航,最终致使航运成本增加,通航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具体地,传统船舶的宽度在设计建造完成后都是固定不变的,固定的船舶宽度限制了船舶完成货运任务的水域限制,尤其是大型的远洋运输船,限制了其可航水域范围,从而使得船舶未能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能实现多水域自由通航的船宽可调节的船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一种船宽可调节的船舶,包括船体,所述船体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改变船宽的船宽调节机构,所述船宽调节机构包括铰接在所述船体甲板侧边缘上的翻板、支撑杆、设置在所述船体的船舷处双层船壳内的第一容纳舱和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舱内的驱动装置,所述支撑杆一端支撑在所述翻板上,所述支撑杆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容纳舱内,所述支撑杆中部与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铰接。通过采用在船体两侧分别加设船宽调节机构的技术方案,使得船舶的船宽可调,从而实现了多水域自由通航的目的。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撑杆上端通过滚轮与所述翻板滚动接触。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撑杆由上段、中段和下段组成,所述滚轮可自转地安装在所述上段的一端,所述上段的另一端与所述中段的一端圆弧过渡连接,所述中段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段的一端圆弧过渡连接,所述下段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容纳舱内,所述上段和下段平行布置。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船体的船舷处对应所述支撑杆的位置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支撑杆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与所述第一容纳舱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船宽调节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下段的上端位于水域的水面之上,且所述下段完全位于所述容纳槽和/或所述第一容纳舱内。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为液压油缸。 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1、通过采用在船体两侧分别加设船宽调节机构的技术方案,使得船舶的船宽可调,从而实现了多水域自由通航的目的; 2、通过将上段和下段设计成平行布置的结构,这样,船宽调节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时,船宽调节机构伸出船舷侧的量最小,避免影响船舶的正常通行; 3、通过采用加设容纳槽的技术方案,进一步地减小了船宽调节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时船宽调节机构伸出船舷侧的量,进一步地保证了船舶的正常通行; 4、通过优化设计下段的长度和布置位置,更进一步地保证了船舶的正常通行。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技术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下沉量调节机构3处于回缩过程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下沉量调节机构3处于完全回缩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船宽调节机构2处于完全回缩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船体1,船宽调节机构2,翻板2a,支撑杆2b,上段2bl,中段2b2,下段2b3,第一容纳舱2c,驱动装置2d,滚轮2e,容纳槽2f,下沉量调节机构3,第二容纳舱3a,充抽气装置3b,伸缩气囊3c,可伸缩定型保护壳3d,环形板3dl,伸缩弹簧3d2,外端封板3d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际使用时,可与下沉量调节机构3配合一起组成一种船舶下沉量和船宽可调的船舶,该船舶包括船体1,所述船体I两侧均分别设有用于改变船宽的船宽调节机构2和用于改变船舶下沉量的下沉量调节机构3 ; 所述船宽调节机构2包括铰接在所述船体I甲板侧边缘上的翻板2a、支撑杆2b、设置在所述船体I的船舷处双层船壳内的第一容纳舱2c和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舱2c内的驱动装置2d,所述驱动装置2d为液压油缸,所述支撑杆2b —端支撑在所述翻板2a上,所述支撑杆2b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容纳舱2c内,所述支撑杆2b中部与所述驱动装置2d的驱动端铰接; 所述下沉量调节机构3包括设置在所述船体I的船舷处双层船壳内的第二容纳舱3a、安装在所述第二容纳舱3a内的充抽气装置3b、与所述充抽气装置3b的充抽气口连通且可向所述船体I外伸出的伸缩气囊3c,所述充抽气装置3b为气泵; 所述第一容纳舱2c和所述第二容纳舱3a错位布置。 通过采用在船体I两侧分别加设船宽调节机构2的技术方案,使得船舶的船宽可调,从而实现了多水域自由通航的目的;同时,通过采用在船体I两侧分别加设下沉量调节机构3的技术方案,使得船舶的下沉量可调,从而实现了充分利用资源、降低航运成本的目的;而且,船宽调节机构2与下沉量调节机构3的相互配合,可实现在不改变船舶下沉量的前提下,增大船舶的载运量。 布置在船体I两侧的船宽调节机构2相对于船体I对称布置,布置在船体I两侧的下沉量调节机构3也相对于船体I对称布置。翻板2a可为一整块钢板,对应地该整块钢板由若干根支撑杆2b支撑;当然,翻板2a也可为若干块小钢板,每块小钢板均由两根支撑杆2b支撑。 上述支撑杆2b上端通过滚轮2e与所述翻板2a滚动接触。当然,也可采用其他的滚动或滑动结构,如相互配合的导轨导块等。所述支撑杆2b由上段2bl、中段2b2和下段2b3组成,所述滚轮2e可自转地安装在所述上段2bl的一端,所述上段2bl的另一端与所述中段2b2的一端圆弧过渡连接,所述中段2b2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段2b3的一端圆弧过渡连接,所述下段2b3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容纳舱2c内,所述上段2bl和下段2b3平行布置。通过将上段2bl和下段2b3设计成平行布置的结构,这样,船宽调节机构2处于折叠状态时,船宽调节机构2伸出船舷侧的量最小,避免影响船舶的正常通行。所述船体I的船舷处对应所述支撑杆2b的位置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支撑杆2b的容纳槽2f,所述容纳槽2f与所述第一容纳舱2c连通。通过采用加设容纳槽2f的技术方案,进一步地减小了船宽调节机构2处于折叠状态时船宽调节机构2伸出船舷侧的量,进一步地保证了船舶的正常通行。所述船宽调节机构2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下段2b3的上端位于水域的水面之上,且所述下段2b3完全位于所述容纳槽2f和/或所述第一容纳舱2c内。通过优化设计下段2b3的长度和布置位置,更进一步地保证了船舶的正常通行。 上述伸缩气囊3c外层设有用于固定所述伸缩气囊3c形状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宽可调节的船舶,包括船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改变船宽的船宽调节机构(2),所述船宽调节机构(2)包括铰接在所述船体(1)甲板侧边缘上的翻板(2a)、支撑杆(2b)、设置在所述船体(1)的船舷处双层船壳内的第一容纳舱(2c)和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舱(2c)内的驱动装置(2d),所述支撑杆(2b)一端支撑在所述翻板(2a)上,所述支撑杆(2b)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容纳舱(2c)内,所述支撑杆(2b)中部与所述驱动装置(2d)的驱动端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敬贤王凯刘宇璐卓晓君刘钊周雍赵振王先锋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