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多功能冲压模具实验实训工作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51887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1 0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多功能冲压模具实验实训工作台,包括工作台本体、冲压模具和用于放置冲压模具的模具存放架,工作台本体是由至少4根支撑立柱和安装在支撑立柱上的三块平板构成的具有三层平台的结构,从上往下第一层平台上开有模具拆装的定位槽和模具安装孔、虎钳安装孔,第二层平台设置有工具量具存放盒,第三层平台可存放虎钳,模具存放架是具有两层框架结构的架子,模具存放架安装在第一层平台上,第一层平台上还装配有电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实现五大功能,并高度集成,完全满足冲压课程实验实训教学需求;模具结构简化,拆装简单,模拟冲压操作简便;结构紧凑、实用性强;实现冲压课程实验实训多媒体、实际操作全方位立体式教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多功能冲压模具实验实训工作台
本技术涉及一种实训工作台,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多功能冲压模具实验实训工作台。
技术介绍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是很多高校模具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内容函盖了冲压工艺、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安装与调试等方面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教具的使用,而目前冲压模具教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笨重,不利于搬运;2、结构复杂,不利于拆装;3、模拟冲压操作过程繁杂,参与学生人数受限制;4、零件外形简单,工艺单一,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5、各种典型模具之间相对独立,没能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6、工作台结构功能单一,没能充分满足冲压课程实训的个性化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功能高度集成,完全能够满足冲压模具课程实验实训教学需求的新型多功能冲压模具实验实训工作台,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多功能冲压模具实验实训工作台,包括工作台本体、冲压模具和用于放置冲压模具的模具存放架,所述的工作台本体是由至少4根支撑立柱和安装在支撑立柱上的三块平板构成的具有三层平台的结构,从上往下第一层平台上开有模具拆装的定位槽和模具安装孔、虎钳安装孔,第二层平台设置有工具量具存放盒,第三层平台存放虎钳,所述的模具存放架是具有两层框架结构的架子,模具存放架安装在第一层平台上,所述的第一层平台上还装配有电脑。 所述的冲压模具包括制动管路支架落料冲孔模、制动管路支架弯曲成型模、后纵梁隔板落料模、后纵梁拉伸成型模、后纵梁冲孔模和左后内轮罩安装支架五工位级进模,各冲压模具均包括有卸料板和可通用的模架,所述的模架包括有上模座、下模座、连接在上模座与下模座之间的导柱和安装在上模座上的模柄,所述的上模座与下模座上均开有燕尾形凹槽和与燕尾形凹槽垂直的直行凹槽I,与上模座和下模座相邻的连接部件上相应的开有燕尾形凸台和直行凹槽II,上模座、下模座与相邻部件通过燕尾形凸台和燕尾形凹槽配合连接并通过侧键卡入直行凹槽I和直行凹槽II中定位,所述的卸料板和上模座通过插销连接。 当需要进行冲压模拟操作或进行模具的拆装练习时,所述的冲压模具放置在第一层平台上的定位槽内,并通过弹性组件固定在第一层平台上,所述的弹性组件包括弹性压板、定位连接柱、定位套和套装在定位连接柱上的弹簧,所述的弹性压板穿过定位连接柱并通过定位连接柱上设置有的压杆和弹簧压紧冲压模具的下模座,所述的定位连接柱穿过第一层平台上开有的模具安装孔,定位连接柱底端通过位于第一层平台底面的定位套固定;当需要进行钳工实训时,所述的虎钳通过工作台上的虎钳安装孔安装在第一层平台的工作台上。 所述的三层平台的形状相同,该三层平台的外缘形状是由三条依次连接的短直边两端分别连接两条圆弧边,两条圆弧边之间再连接一长直边形成的近似六边形,所述的第一层平台的三条短直边一侧各设置一个定位槽和分别位于定位槽两侧的两个模具安装孔、两个虎钳安装孔,所述的电脑面向长直边安装。 本技术为了解决目前大部分高校中冲压模具教具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特别设计的。本技术工作台中所选用的后纵梁隔板等三个冲压件载体均来自于柳州汽车企业的真实产品,产品的成形工艺由单一到综合,成形工序涵盖了落料、冲孔、弯曲、拉深等冲压工艺中最常见、最通用的四大成形工序,模具类型有单工序冲模、落料-冲孔复合模及冲孔-切边-成形-整形-分离五工位级进模,既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又与现代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对教具进行了结构上的简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方便、快速的进行拆装;每个工作台有三个操作工位,可同时满足6人配合使用,冲件材料选用0.25_铝合金薄板,通过手动方式,可进行冲压过程模拟;配有移动虎钳,可在工作台上进行钳工操作;配有专用电脑,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阅相关产品的企业现场生产视频、模具2D、3D图纸、模具实物图片、实验、实训操作指导、设计手册、企业及国家设计标准等资料,上网进行资料查询,使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实现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本技术能够确实解决冲压模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能够满足大部分高校冲压模具课程教学,制作简单,成本低。其有益效果具体分述如下: 1、功能高度集成,实现多功能,填补高校冲压模具课程实验实训教学用具的空白。目前存在的冲压模具教学模具功能单一,没能充分满足冲压课程实训的个性化需求,而本作品设计包含了讨论区、冲压模拟区(模具拆装区、钳工修配区)、模具存放区、工量具存放区、虎钳存放区五大功能区,并高度集成,功能灵活运用,完全满足冲压模具课程实验实训的教学需求。 2、模具结构简化,拆装简单、容易,模拟冲压操作简便、易行。本技术对模具结构进行了改造和简化,在模具拆装过程中不需要借助其它工具即可操作,以及包括模拟冲压过程中,也不需要借助冲压机等设备即可完成冲压,这些操作简便、快捷,节省教学时间。真实模具中固定板与模座、卸料板与上模采用螺栓销钉固定,拆装很不方便,教具设计了通用模架,模柄、导柱都可以互用,模座与其他部件的安装采用燕尾槽与侧键装配,模具工作卸料板安装使用插销固定,模具工作零件与固定板采用台阶固定,这样大大的方便了学生的拆装难度及减少拆装时间。模具与工作台的拆装采用弹性压板固定,这样冲压模拟可手工操作,方便快捷,使模拟过程直接、便捷,缩短了实训时间。 3、结构紧凑、实用性强。本工作台可同时容纳6个学生进行冲压课程实验实训教学,配备6套典型冲压模具,含括了所有典型冲压工艺,并高度集成五大功能,充分利用了空间,实现科学、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工作台的作用。 4、实现冲压课程实验实训教学实训多媒体、实际操作全方位立体式教学。本技术从全方位角度出发,能完成学生对冲压模具结构的了解,认知模具零件,绘制零件图、装配图,设计冲压模具,制作冲压模具等一体系的学习,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本技术从借助多媒体学习、现场讨论、理论设计与实践操作的对接等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本作品的优越性、先进性、实用性。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之新型多功能冲压模具实验实训工作台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图3:本技术之新型多功能冲压模具实验实训工作台结构示意图。 图1:立体图,图2:后视图,图3:俯视图。 图4:本技术之后纵梁隔板落料模结构示意图。 图5:本技术之制动管路支架弯曲成型模结构示意图。 图6:本技术之制动管路支架落料冲孔模结构示意图。 图7:本技术之后纵梁冲孔模结构示意图。 图8:本技术之后纵梁拉伸成型模结构示意图。 图9:本技术之左后内轮罩安装支架五工位级进模结构示意图。 图10:本技术之上模座结构示意图。 图11-图12:本技术之冲压模具安装在定位槽中结构示意图。 图11:立体图,图12:主视图。 图中:1-支撑立柱,2-第三层平台,3-第二层平台,4-第一层平台,41-定位槽,42-模具安装孔,43-虎钳安装孔,5-模具存放架,6-电脑,7-冲压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多功能冲压模具实验实训工作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本体、冲压模具(7)和用于放置冲压模具的模具存放架(5),所述的工作台本体是由至少4根支撑立柱(1)和安装在支撑立柱上的三块平板构成的具有三层平台的结构,从上往下第一层平台(4)上开有模具拆装的定位槽(41)和模具安装孔(42)、虎钳安装孔(43),第二层平台(3)设置有工具量具存放盒(8),第三层平台(2)存放虎钳(9),所述的模具存放架(5)是具有两层框架结构的架子,模具存放架安装在第一层平台上,所述的第一层平台上还装配有电脑(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多功能冲压模具实验实训工作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本体、冲压模具(7)和用于放置冲压模具的模具存放架(5),所述的工作台本体是由至少4根支撑立柱(I)和安装在支撑立柱上的三块平板构成的具有三层平台的结构,从上往下第一层平台(4)上开有模具拆装的定位槽(41)和模具安装孔(42)、虎钳安装孔(43),第二层平台(3)设置有工具量具存放盒(8 ),第三层平台(2 )存放虎钳(9 ),所述的模具存放架(5 )是具有两层框架结构的架子,模具存放架安装在第一层平台上,所述的第一层平台上还装配有电脑(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功能冲压模具实验实训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冲压模具包括制动管路支架落料冲孔模(73)、制动管路支架弯曲成型模(72)、后纵梁隔板落料模(71)、后纵梁拉伸成型模(75)、后纵梁冲孔模(74)和左后内轮罩安装支架五工位级进模(76),各冲压模具均包括有卸料板(706)和可通用的模架,所述的模架包括有上模座(701)、下模座(704)、连接在上模座与下模座之间的导柱(707)和安装在上模座上的模柄(710),所述的上模座与下模座上均开有燕尾形凹槽(709)和与燕尾形凹槽垂直的直行凹槽I (708),与上模座和下模座相邻的连接部件上相应的开有燕尾形凸台(702)和直行凹槽II,上模座、下模座与相邻部件通过燕尾形凸台和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蒙以嫦陈勇棠马棒杨小玲黄自清李松石强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