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高性能双零点双模超窄带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21159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6 0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型高性能双零点双模超窄带滤波器,包括输入/输出端口、输入输出电感、源和负载耦合带状线以及使用带状线结构实现的三个双模谐振器,上述结构均采用多层低温共烧陶瓷工艺实现。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频率覆盖广、相对带宽窄、插损小、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高、电性能好、温度稳定性好、电性能批量一致性好、成本低、可大批量生产等优点,适用于射频、微波及毫米波频段的通信、卫星通信等对体积、电性能、温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有苛刻要求的窄带通信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型高性能双零点双模超窄带滤波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射频微波滤波器,特别是一种微型高性能双零点双模超窄带滤波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及国防电子系统的微型化的迅速发展,高性能、低成本和小型化已经成为目前微波/射频领域的发展方向,对微波滤波器的性能、尺寸、可靠性和成本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国防尖端设备中,现在的使用频段已经相当拥挤,所以卫星通信等尖端设备向着毫米波波段发展,所以微波毫米波波段滤波器已经成为该波段接收和发射支路中的关键电子部件,描述这种部件性能的主要指标有:通带工作频率范围、阻带频率范围、通带插入损耗、阻带衰减、通带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插入相移和时延频率特性、温度稳定性、体积、重量、可靠性等。 当前在射频微波频段使用范围较广的滤波器类型有声表面波滤波器、微带滤波器和LC滤波器。声表面波滤波器滤波特性较好,但是它的制作成本较高且对加工工艺的要求较为苛刻,良品率较低。微带滤波器和LC滤波器不容易实现传输零而且它们的体积较大不利于小型化集成。所述现有技术存在无法同时实现较好的滤波和窄带特性、微型化、良品率高和成本低特性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带状线结构实现带宽窄,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电性能优异、结构简单、成品率高、批量一致性好、造价低、温度性能稳定的一种微型高性能双零点双模超窄带滤波器。 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型高性能双零点双模超窄带滤波器,包括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 P1、输入内部接口 Cl、接口输入电感C2、第一交叉耦合带状线C6、第二交叉耦合带状线C7、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一带状线C3、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二带状线C4、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三带状线C14、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四带状线C15 ;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一带状线C8、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二带状线C9、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三带状线C17、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四带状线C18 ;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一带状线C10、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二带状线Cl 1、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三带状线C19、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四带状线C20,连接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二双模谐振腔B2和第三双模谐振腔B3的第一连接带状线C5、第二连接带状线C16,输出接口电感C12、输出内部接口 C13、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 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 Pl的中心设置输入内部接口 Cl,输入内部接口 Cl的另一端与接口输入电感C2连接,接口输入电感C2的另一端与第一交叉耦合带状线C6相连。 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一带状线C3、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二带状线C4、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三带状线C14和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四带状线C15构成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一带状线C3位于接口输入电感C2的上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二带状线C4位于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一带状线C3的上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三带状线C14位于接口输入电感C2的下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四带状线C15位于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三带状线C14的下方二者相互耦合。 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一带状线C3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带状线C5相连。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三带状线C14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带状线C16相连。 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一带状线C8、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二带状线C9、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三带状线C17和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四带状线C18构成第二双模谐振腔B2。在第一连接带状线C5的中间位置设置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一带状线CS,在第二连接带状线C16的中间位置设置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四带状线C18。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二带状线C9位于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一带状线CS的上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三带状线C17位于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四带状线C18下方,二者相互耦合。 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一带状线C10、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二带状线Cl 1、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三带状线C19和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四带状线C20构成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一连接带状线C5的另一端与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二带状线Cll相连,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一带状线ClO位于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二带状线Cll的上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二连接带状线C16的另一端与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三带状线C19相连,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四带状线C20位于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三带状线C19的下方,二者相互耦合。 输出接口电感C12位于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三带状线C19的上方,两者相互耦合;输出接口电感C12位于位于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二带状线Cl I的下方,两者相互耦合。 第二交叉耦合带状线C7位于第一交叉耦合带状线C6的正右侧,二者相互耦合,第二交叉耦合带状线C7的另一端与输出接口电感C12相连。输出接口电感C12的另一端与输出内部接口 C13相连,输出内部接口 C13的另一端被设置于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 P2的中心处。 所述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二带状线C4、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四带状线C15、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二带状线C9、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三带状线C17、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一带状线ClO和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四带状线C20在背离第一交叉耦合带状线C6的一侧分别接地。 第一双模谐振腔BI和第三双模谐振腔B3关于第二双模谐振腔B2偶对称;同时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二双模谐振腔B2和第三双模谐振腔B3各自本身是上下对称的几何形状。 所述结构均采用低温共烧陶瓷工艺加工实现。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低损耗低温共烧陶瓷材料和新结构三维立体集成技术,所带来的显著优点是:(I)可调双模结构,带内平坦、通带内插损低;(2)滤波器带宽较窄;(3)滤波器解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4)电性能优异;(5)电路实现结构简单,可实现大批量生产,成品率高;(6)成本低;(7)使用安装方便,可以使用全自动贴片机安装和焊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微型高性能双零点双模超窄带滤波器的外形结构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微型高性能双零点双模超窄带滤波器的俯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微型高性能双零点双模超窄带滤波器的侧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微型高性能双零点双模超窄带滤波器输出端的幅频特性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结合图1、图2和图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微型高性能双零点双模超窄带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 P1、输入内部接口 Cl、接口输入电感C2、第一交叉耦合带状线C6、第二交叉耦合带状线C7、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一带状线C3、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二带状线C4、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三带状线C14、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四带状线C15 ;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一带状线C8、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二带状线C9、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三带状线C17、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四带状线C18 ;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一带状线C10、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二带状线Cl 1、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三带状线C19、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四带状线C20,连接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高性能双零点双模超窄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输入内部接口(C1)、接口输入电感(C2)、第一交叉耦合带状线(C6)、第二交叉耦合带状线(C7)、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一带状线(C3)、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二带状线(C4)、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三带状线(C14)、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四带状线(C15);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一带状线(C8)、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二带状线(C9)、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三带状线(C17)、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四带状线(C18);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一带状线(C10)、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二带状线(C11)、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三带状线(C19)、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四带状线(C20),连接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二双模谐振腔(B2)和第三双模谐振腔(B3)的第一连接带状线(C5)和第二连接带状线(C16),输出接口电感(C12)、输出内部接口(C13)、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的中心设置输入内部接口(C1),输入内部接口(C1)的另一端与接口输入电感(C2)连接,接口输入电感(C2)的另一端与第一交叉耦合带状线(C6)相连;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一带状线(C3)、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二带状线(C4)、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三带状线(C14)和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四带状线(C15)构成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一带状线(C3)位于接口输入电感(C2)的上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二带状线(C4)位于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一带状线(C3)的上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三带状线(C14)位于接口输入电感(C2)的下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四带状线(C15)位于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三带状线(C14)的下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一带状线(C3)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带状线(C5)相连,第一双模谐振腔(B1)第三带状线(C14)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带状线(C16)相连;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一带状线(C8)、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二带状线(C9)、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三带状线(C17)和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四带状线(C18)构成第二双模谐振腔(B2),在第一连接带状线(C5)的中间位置设置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一带状线(C8),在第二连接带状线(C16)的中间位置设置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四带状线(C18),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二带状线(C9)位于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一带状线(C8)的上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三带状线(C17)位于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四带状线(C18)下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一带状线(C10)、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二带状线(C11)、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三带状线(C19)和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四带状线(C20)构成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一连接带状线(C5)的另一端与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二带状线(C11)相连,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一带状线(C10)位于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二带状线(C11)的上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二连接带状线(C16)的另一端与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三带状线(C19)相连,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四带状线(C20)位于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三带状线(C19)的下方,二者相互耦合;输出接口电感(C12)位于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三带状线(C19)的上方,两者相互耦合;输出接口电感(C12)位于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二带状线(C11)的下方,两者相互耦合;第二交叉耦合带状线(C7)位于第一交叉耦合带状线(C6)的正右侧,二者相互耦合,第二交叉耦合带状线(C7)的另一端与输出接口电感(C12)相连,输出接口电感(C12)的另一端与输出内部接口(C13)相连,输出内部接口(C13)的另一端被设置于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的中心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高性能双零点双模超窄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输入内部接口(Cl)、接口输入电感(C2)、第一交叉耦合带状线(C6)、第二交叉耦合带状线(C7)、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一带状线(C3)、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二带状线(C4)、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三带状线(C14)、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四带状线(C15);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一带状线(CS)、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二带状线(C9)、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三带状线(C17)、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四带状线(C18);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一带状线(C10)、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二带状线(C11)、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三带状线(C19)、第三双模谐振腔(B3)第四带状线(C20),连接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二双模谐振腔(B2)和第三双模谐振腔(B3)的第一连接带状线(C5)和第二连接带状线(C16),输出接口电感(C12)、输出内部接口(C13)、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 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l)的中心设置输入内部接口(Cl),输入内部接口(Cl)的另一端与接口输入电感(C2)连接,接口输入电感(C2)的另一端与第一交叉耦合带状线(C6)相连; 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一带状线(C3)、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二带状线(C4)、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三带状线(C14)和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四带状线(C15)构成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一带状线(C3)位于接口输入电感(C2)的上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二带状线(C4)位于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一带状线(C3)的上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三带状线(C14)位于接口输入电感(C2)的下方,二者相互耦合;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四带状线(C15)位于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三带状线(C14)的下方,二者相互耦合; 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一带状线(C3)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带状线(C5)相连,第一双模谐振腔(BI)第三带状线(C14)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带状线(C16)相连; 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一带状线(C8)、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二带状线(C9)、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三带状线(C17)和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四带状线(C18)构成第二双模谐振腔(B2),在第一连接带状线(C5)的中间位置设置第二双模谐振腔(B2)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丹邓良陈相治李雁戴永胜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