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厚实心PVC木塑成型发泡挤出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12738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4 17: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PVC木塑材料加工模具,是一种适用于厚实心PVC木塑成型发泡挤出模,包括有冷却板、口模板、汇流板、型芯支架板Ⅰ、型芯支架板Ⅱ、模体依次叠装成模头,在模头中开设有型腔,位于口模板部分的型腔为稳定段,位于汇流板部份的型腔为压缩段,位于支架板Ⅰ、Ⅱ及模体部分的型腔为进料分流段,其特征是:在型腔中分布有上、中、下三排芯棒,形成四层流通,所述上排芯棒和下排芯棒各自通过左、右支承脚和上、下支承脚与支架板Ⅰ定位连接,所述中排芯棒通过左、右支承脚与支架板Ⅱ定位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厚度大于20mm以上的实心PVC木塑发泡材料生产得以实现,使用本模生产的产品质地均匀密实,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抗弯、抗压、抗拉等性能指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PVC木塑材料加工模具,是一种适用于厚实心PVC木塑成型发泡挤出模,包括有冷却板、口模板、汇流板、型芯支架板Ⅰ、型芯支架板Ⅱ、模体依次叠装成模头,在模头中开设有型腔,位于口模板部分的型腔为稳定段,位于汇流板部份的型腔为压缩段,位于支架板Ⅰ、Ⅱ及模体部分的型腔为进料分流段,其特征是:在型腔中分布有上、中、下三排芯棒,形成四层流通,所述上排芯棒和下排芯棒各自通过左、右支承脚和上、下支承脚与支架板Ⅰ定位连接,所述中排芯棒通过左、右支承脚与支架板Ⅱ定位连接;本专利技术使厚度大于20mm以上的实心PVC木塑发泡材料生产得以实现,使用本模生产的产品质地均匀密实,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抗弯、抗压、抗拉等性能指标。【专利说明】—种适用于厚实心PVC木塑成型发泡挤出模
本专利技术涉及PVC木塑材料加工模具,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厚实心PVC木塑成型发泡挤出模。
技术介绍
现行实心PVC木塑发泡模具模头的设计中普遍是采用单排芯棒,单层支架板的设计,这种设计在产品厚度为20毫米以下的PVC木塑实心模具模头的设计中是可行的,但是厚度超过20毫米后,这种单排芯棒组、单层支架板的设计,由于产品厚度的增加,导致型芯的厚度增加,型芯厚度增加后,型芯中间部分就会出现供料不足,从而导致中部出现空心,产品表面出现凹陷,形成不规整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这种厚度超过20毫米的厚实心PVC木塑发泡模具的设计一度成为行业难题,使很多挤出模具厂家望而却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有实心PVC木塑发泡模具不能生产厚度超过20mm的厚实心PVC木塑型材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厚实心PVC木塑成型发泡挤出模。 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是:针对现有的实心PVC木塑发泡模具进行改进,包括有冷却板、口模板、汇流板、型芯支架板1、型芯支架板I1、模体依次叠装成模头,在模头中开设有型腔,位于口模板部分的型腔为稳定段,位于汇流板部份的型腔为压缩段,位于支架板1、II及模体部分的型腔为进料分流段,其特征是:在型腔中分布有上、中、下三排芯棒,形成四层流通,其中上下两排芯棒在压缩段各自向外侧折弯变形,并在进料分流段回折与中排芯棒平行布置;所述上排芯棒通过左、右支承脚和上支承脚与支架板I定位连接,所述下排芯棒通过左、右支承脚和下支承脚与支架板I定位连接,所述中排芯棒通过左、右支承脚与支架板II定位连接。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上、下两排芯棒与中排芯棒等间距布置,且该间距小于上或下排芯棒与型腔内壁之间距。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三排芯棒的出料端平齐布置,进料端成等边三角形设置。 本专利技术采用三排芯棒设计,所有芯棒以点阵的形式分布在模具型腔的截面上,使模具型腔形成四层均匀的流道,从而使厚度大于20mm以上的厚实PVC木塑发泡模具成型得以实现,且采用本模具生产的产品质地均匀密实,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抗弯、抗压、抗拉等性能指标。本专利技术中三排芯棒是通过两块支架板错位固定,其优势在于,当局部流量需要调整时,可拆开两块支架板对芯棒局部进行修整,避免芯棒相互干涉,无法修模,且有利于拆模时芯棒的清料。 本专利技术设计巧妙,结构简单,修整方便,产品质量好,能实现厚实心PVC木塑产品生产加工。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视图;图3是图1的B-B视图(图中省掉中排芯棒);图4是图1的C-C视图(图中省掉上、下排芯棒);图5是中排芯棒的主视图;图6是中排芯棒的右视图;图7是中排芯棒的俯视图;图8是上排芯棒的主视图;图9是上排芯棒的右视图;图10是上排芯棒的俯视图。 图中:I一冷却板,2—口模板,3—汇流板,4一支架板I,5—支架板II,6—模体,7一螺检,8—上排芯棒,9一中排芯棒,10一下排芯棒,11一型腔,12一下支承脚,13一上支承脚,14一左支承脚,15一右支承脚,16一左支承脚,17一右支承脚。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4,本专利技术包括有冷却板1、口模板2、汇流板3、型芯支架板I 4、型芯支架板II 5、模体6依次叠装成模头,在模头中开设有型腔11,位于口模板2部分的型腔11为稳定段,位于汇流板3部份的型腔11为压缩段,位于支架板1、II 4、5及模体6部分的型腔11为进料分流段,其特征是:在型腔11中分布有上、中、下三排芯棒8、9、10,形成四层流通,其中上下两排芯棒8、9 (参见图8、9、10,上排芯棒或下排芯棒结构基本同现有芯棒结构,只是作了向外折弯变形)在压缩段各自向外侧折弯变形,并在进料分流段回折与中排芯棒9平行布置;所述上排芯棒8通过左、右支承脚14、15和上支承脚13与支架板I 4定位连接,所述下排芯棒10通过左、右支承脚14、15和下支承脚12与支架板I 4定位连接,所述中排芯棒 9(参见图5、6、7,与现有单层芯棒结构基本相同)通过左、右支承脚16、17与支架板II 5定位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下两排芯棒8、10与中排芯棒9等间距布置,且该间距小于上或下排芯棒与型腔内壁之间距(一般小于2mm左右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三排芯棒的出料端平齐布置,进料端成等边三角形设置。【权利要求】1.一种适用于厚实心PVC木塑成型发泡挤出模,包括有冷却板、口模板、汇流板、型芯支架板1、型芯支架板I1、模体依次叠装成模头,在模头中开设有型腔,位于口模板部分的型腔为稳定段,位于汇流板部份的型腔为压缩段,位于支架板1、II及模体部分的型腔为进料分流段,其特征是:在型腔中分布有上、中、下三排芯棒,形成四层流通,其中上下两排芯棒在压缩段各自向外侧折弯变形,并在进料分流段回折与中排芯棒平行布置;所述上排芯棒通过左、右支承脚和上支承脚与支架板I定位连接,所述下排芯棒通过左、右支承脚和下支承脚与支架板I定位连接,所述中排芯棒通过左、右支承脚与支架板II定位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厚实心PVC木塑成型发泡挤出模,其特征是:所述上、下两排芯棒与中排芯棒等间距布置,且该间距小于上或下排芯棒与型腔内壁之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厚实心PVC木塑成型发泡挤出模,其特征是:所述三排芯棒的出料端平齐布置,进料端成等边三角形设置。【文档编号】B29C47/14GK104228035SQ201410517266【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30日 【专利技术者】谢爱国, 李志勇, 刘操 申请人:黄石市金鸿模具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厚实心PVC木塑成型发泡挤出模,包括有冷却板、口模板、汇流板、型芯支架板Ⅰ、型芯支架板Ⅱ、模体依次叠装成模头,在模头中开设有型腔,位于口模板部分的型腔为稳定段,位于汇流板部份的型腔为压缩段,位于支架板Ⅰ、Ⅱ及模体部分的型腔为进料分流段,其特征是:在型腔中分布有上、中、下三排芯棒,形成四层流通,其中上下两排芯棒在压缩段各自向外侧折弯变形,并在进料分流段回折与中排芯棒平行布置;所述上排芯棒通过左、右支承脚和上支承脚与支架板Ⅰ定位连接,所述下排芯棒通过左、右支承脚和下支承脚与支架板Ⅰ定位连接,所述中排芯棒通过左、右支承脚与支架板Ⅱ定位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爱国李志勇刘操
申请(专利权)人:黄石市金鸿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