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97043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9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其包括前罗拉、与所述前罗拉对应的前罗拉上皮辊,集聚罗拉、与所述集聚罗拉对应的集聚罗拉上皮辊,所述前罗拉和集聚罗拉之间设有集束器,所述集聚罗拉上皮辊上套设有上皮圈,所述上皮圈与所述集聚罗拉形成一段包围弧即为集聚区,所述上皮圈与所述集聚罗拉之间由纤维束经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其各部分尺寸以及安装尺寸都是经过多次试验获得的最佳结果,并且该装置可以配合现有的细纱机,无需更换细纱机相对成本较低,提高了纱线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其包括前罗拉、与所述前罗拉对应的前罗拉上皮辊,集聚罗拉、与所述集聚罗拉对应的集聚罗拉上皮辊,所述前罗拉和集聚罗拉之间设有集束器,所述集聚罗拉上皮辊上套设有上皮圈,所述上皮圈与所述集聚罗拉形成一段包围弧即为集聚区,所述上皮圈与所述集聚罗拉之间由纤维束经过。本技术的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其各部分尺寸以及安装尺寸都是经过多次试验获得的最佳结果,并且该装置可以配合现有的细纱机,无需更换细纱机相对成本较低,提高了纱线品质。【专利说明】一种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
本技术涉及纺纱机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
技术介绍
紧密纺纱技术的目的是提高成纱质量和可纺高支纱,紧密纺纱技术生产的纱线强力高、表面光洁、毛羽大幅度减少,改善了纱线和织物的品质,并且同时使后道加工工序进行,目前紧密纺纱技术根据集聚方式不同分为:气流式紧密纺和机械式紧密纺。 现在纱纺行业内常用的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多是国外一些大的公司自主研发的,虽然大大提高了纱线和织物的品质,但是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结构不够紧凑简洁,因为纺纱工艺的限制,需要紧密纺装置简洁、结构紧凑,有些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结构不紧凑;有些装置无法保证原设备的完整性,需要对原设备的改装较多,相对成本较高。 因此,现在需要一种结构相对简洁,并且操作方便的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最好是利用现有的细纱机的原配件来降低装置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并且改装方便的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 本技术提供一种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其包括前罗拉、与所述前罗拉对应的前罗拉上皮辊,集聚罗拉、与所述集聚罗拉对应的集聚罗拉上皮辊,所述前罗拉和集聚罗拉之间设有集束器,所述集聚罗拉上皮辊上套设有上皮圈,所述上皮圈与所述集聚罗拉形成一段包围弧即为集聚区,所述上皮圈与所述集聚罗拉之间由纤维束经过。 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摩擦轮,所述摩擦轮设置在所述前罗拉和集聚罗拉的一侧,且所述摩擦轮均与所述前罗拉和所述集聚罗拉相切。 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集聚罗拉表面设有人字型齿纹。 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人字型齿纹的夹角范围为40。-50。。 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集聚罗拉的直径为25-30mm,所述集聚罗拉上皮辊的直径为23mm。 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集聚罗拉与所述前罗拉圆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0mm,所述集聚罗拉与所述前罗拉圆心的垂直距离为21mm。 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技术的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其各部分尺寸以及安装尺寸都是经过多次试验获得的最佳结果,并且该装置可以配合现有的细纱机,无需更换细纱机相对成本较低,提高了纱线品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集聚罗拉表面示意图。 其中,1-集聚罗拉上皮辊,2-上皮圈,3-集束器,4-前罗拉上皮辊,5-纤维束,6-前罗拉,7-摩擦轮,8-集聚罗拉,81-人字型齿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并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实施例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其包括前罗拉6、前罗拉上皮辊4、集聚罗拉8、集聚罗拉上皮辊1、集束器3和摩擦轮7。 其中,上述前罗拉6与前罗拉上皮辊4对应,上述集聚罗拉8和集聚罗拉上皮辊I对应,上述集束器3设置在上述前罗拉6和集聚罗拉8之间,并且上述集束器两侧的弯弧分别沿着上述前罗拉6和集聚罗拉8的圆周部分,集束器3的大口端对着集聚罗拉上皮辊和前罗拉上皮辊I的方向。 所述摩擦轮7设置在所述前罗拉6和集聚罗拉8的一侧,且所述摩擦轮7均与所述前罗拉6和所述集聚罗拉8相切。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集聚罗8的直径为25_30mm,集聚罗拉8的表面设有人字型齿纹81,人字型齿纹81的夹角范围为40° -50°,上述集聚罗拉上皮辊I的直径为23mm。 所述集聚罗拉上皮辊I上套设有上皮圈2,所述上皮圈2与所述集聚罗拉形成一段包围弧即为集聚区,在所述上皮圈与所述集聚罗拉8之间由纤维束经过,上皮圈2依靠集聚罗拉8摩擦传动,上皮圈2是软性皮圈,所以软性上皮圈2在与集聚罗拉8接触的时候,其在集聚罗拉表面齿纹上随着齿纹有形变,能够紧压在集聚罗拉8的表面夹持住纤维束。 纤维束随着集聚罗拉8的外廓弯曲部进入到设置在集聚罗拉8表面的导条槽内,当须条状的纤维束进入到集束器3的集聚槽中,再运动一小段距离后,被上皮圈和集束器组成的第一个钳口捕获,纤维束被第一钳口控制,接着须条纤维束进入到集聚区(上皮圈和集聚罗拉组成),须条纤维束边缘纤维被人字形齿纹81握持,中间的纤维被集聚罗拉表面的导条槽捕获。 因为,上述集聚罗拉8的输出线速度大于前钳口的输出线速度,所以纤维束与集聚罗拉8、上皮圈2之间有相对速度,同时人字型齿纹的齿纹斜面对边缘纤维有法向力作用,使边缘纤维产生向中间运动的横向分速度,因此,导向槽两侧的边缘纤维向中间集聚,在导向槽内的纤维束基本不受上皮圈的握持,仅仅受到上皮圈的微小的张紧力,这有利于纤维伸直平行。 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装置是可以直接安装在原有的细纱机上使用,并且为了减少改造成本,可以直接利用纺纱机器上的上皮辊轴承,配合原有的上皮辊轴承(直径约19mm),在本实施例中,集聚罗拉上皮棍的直径至少为23mm,在最佳实施例中取集聚罗拉上皮辊的直径为23mm,如果集聚罗拉的直径减小,上皮圈对集聚罗拉的包围弧也会随着减小,集聚长度会变短,不利于纤维集聚,因此,配合本技术的集聚罗拉上皮辊,集聚罗拉的直径最小为25mm,集聚罗拉的直径为25-30mm,最佳实施例中集聚罗拉的直径定为28mm。 本装置的纺纱性能,除了与个部分的尺寸有关,与各部分的安装定位尺寸也有很大关系,集聚罗拉定位就是要确定集聚罗拉与前罗拉圆心之间的水平距离a,和集聚罗拉与前罗拉圆心的垂直距离h,通过实验,在集聚罗拉直径为28mm,集聚罗拉上皮辊的直径为23mm时,a取值为20mm, h取值为21mm,这时纺纱的性能最佳。 本技术的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其各部分尺寸以及安装尺寸都是经过多次试验获得的最佳结果,并且该装置可以配合现有的细纱机,无需更换细纱机相对成本较低,提高了纱线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其包括前罗拉、与所述前罗拉对应的前罗拉上皮辊,集聚罗拉、与所述集聚罗拉对应的集聚罗拉上皮辊,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械式紧密纺纱装置,其包括前罗拉、与所述前罗拉对应的前罗拉上皮辊,集聚罗拉、与所述集聚罗拉对应的集聚罗拉上皮辊,所述前罗拉和集聚罗拉之间设有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聚罗拉上皮辊上套设有上皮圈,所述上皮圈与所述集聚罗拉形成一段包围弧即为集聚区,所述上皮圈与所述集聚罗拉之间由纤维束经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钮伟根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市金桥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