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件倒扣脱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93508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8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塑胶件倒扣脱模机构,包括下模、主推杆、推动件、固定件及斜推杆;所述塑胶件的耳朵的倒扣包覆于所述下模的耳朵的边缘,所述主推杆竖直设置并与所述下模抵顶;所述固定件固定,所述斜推杆滑动地套接于所述固定件且沿靠近所述下模的方向向外倾斜,所述斜推杆的上端滑动地抵顶于所述下模的耳朵的下底面,所述斜推杆的下端水平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推动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塑胶件倒扣脱模机构能防止塑胶件产生夹线,结构简单、脱模快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塑胶件倒扣脱模机构,包括下模、主推杆、推动件、固定件及斜推杆;所述塑胶件的耳朵的倒扣包覆于所述下模的耳朵的边缘,所述主推杆竖直设置并与所述下模抵顶;所述固定件固定,所述斜推杆滑动地套接于所述固定件且沿靠近所述下模的方向向外倾斜,所述斜推杆的上端滑动地抵顶于所述下模的耳朵的下底面,所述斜推杆的下端水平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推动件上。本技术塑胶件倒扣脱模机构能防止塑胶件产生夹线,结构简单、脱模快速。【专利说明】塑胶件倒扣脱模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脱模机构,尤其涉及一种防止塑胶件产生夹线,结构简单、脱模快速的塑胶件倒扣脱模机构。
技术介绍
塑胶被大量使用于生产及生活中的部件里,例如,现今市面上出售的各种各样的手机保护壳,一般都是使用塑胶材料做成。以手机保护壳为例,如图1所示,为了能与手机配合安装,其一般在保护壳300 (塑胶件)的四个角设有耳朵301,并且在耳朵301的边缘设置倒扣302,利用倒扣302扣合于手机的表面,从而实现装配。 上述的手机保护壳或塑胶件一般是利用塑胶材料在注塑模具内注塑成型再经脱模之后得到,但是,由于耳机具有倒扣,倒扣与扣合于模具上,因此,需要使用特别的脱模机构,现有的脱模机构一般是使用斜推方,如图2所示,当推板401推动推杆402及斜推方403向上运动时,斜推方403的上端向内侧移动进而与所述倒扣302脱离,同时推杆402将塑胶件300顶出后模芯404,实现塑胶件300的脱模。然而由于上述的脱模机构是由斜推方403及后模芯404组成模腔,因此注塑得到的塑胶件300会在耳朵附近产生夹线,严重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塑胶件产生夹线,结构简单、脱模快速的塑胶件倒扣脱模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塑胶件倒扣脱模机构包括下模、主推杆、推动件、固定件及斜推杆;所述塑胶件的耳朵的倒扣包覆于所述下模的耳朵的边缘,所述主推杆竖直设置并与所述下模抵顶;所述固定件固定,所述斜推杆滑动地套接于所述固定件且沿靠近所述下模的方向向外倾斜,所述斜推杆的上端滑动地抵顶于所述下模的耳朵的下底面,所述斜推杆的下端水平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推动件上。 本技术通过设置一下模,在注塑时,使塑胶件及塑胶件的耳朵均包覆于下模,再通过将所述斜推杆的上端滑动设置于所述下模的耳朵的下底面,并且使所述斜推杆滑动地套接于所述固定件,由于所述斜推杆是倾斜设置,因此,当驱动所述斜推杆向上滑动时,所述斜推杆的上端可沿与所述下模的耳朵的下底面向外滑动,并且在滑出的过程中同时推动所述塑胶件的耳朵弹性的向外张开,从而使所述塑胶件的耳朵的倒扣脱离所述下模的耳朵的下底面边缘,进而顺利地脱模。与现有的脱模机构相比,本技术不但使塑胶件的耳朵处不产生夹线,而且所述斜推杆的上端与所述塑胶件并没有产生磨擦,有效保护所述塑胶件;整个脱模机构结构简单,只需要同时推动所述推动件及主推杆即可将塑胶件脱模,脱模速度快,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较佳地,所述推动件上设有水平的滑槽,所述斜推杆的下端设置于所述滑槽内。由于所述斜推杆向上滑动时,所述斜推杆的下端相对所述推动件的位置发生偏移,因此,通过设置所述滑槽,可以使所述斜推杆向上滑动时,下端保持与所述推动件抵顶。 具体地,所述滑槽的横截面呈凸形,所述斜推杆的下端的形状与所述滑槽相配合。通过将所述滑槽的横截面设置成凸形,可以防止所述斜推杆的下端脱离所述推动件。 较佳地,所述塑胶件的耳朵的数量为四,所述推动件、固定件及斜推杆的数量为四,所述斜推杆与所述塑胶件的耳朵一一对应。 较佳地,所述主推杆的数量为4根。通过使用多根主推杆可以使所述塑胶件在脱模时受力更加均匀,从而顺利地脱模。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塑胶件的结构图。 图2是现有的脱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塑胶件倒扣脱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塑胶件倒扣脱模机构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A-A方向剖面图。 图6是图5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所述斜推杆推动塑胶件的倒扣脱离所述下模时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3至图6所示,本技术塑胶件倒扣脱模机构100包括下模1、主推杆2、推动件3、固定件4及斜推杆5 ;所述塑胶件200的耳朵201的数量为四,所述推动件3、固定件4及斜推杆5的数量为四,所述斜推杆5与所述塑胶件200的耳朵201 —一对应。所述塑胶件200的耳朵201的倒扣202分别包覆于所述下模I的四个耳朵11的下底面的边缘11a,所述主推杆2竖直设置并与所述下模的底面抵顶;所述固定件4固定,所述斜推杆5滑动地套接于所述固定件4且沿靠近所述下模I的方向向外倾斜,所述斜推杆5的上端滑动地抵顶于所述下模I的耳朵11的下底面的边缘11a,所述斜推杆5的下端水平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推动件3上。所述推动件3上设有水平的滑槽31,所述斜推杆5的下端设置于所述滑槽31内。由于所述斜推杆5向上滑动时,所述斜推杆5的下端相对所述推动件3的位置发生偏移,因此,通过设置所述滑槽31,可以使所述斜推杆5向上滑动时,下端保持与所述推动件3抵顶。所述滑槽31的横截面呈凸形,所述斜推杆5的下端的形状与所述滑槽31相配合。通过将所述滑槽31的横截面设置成凸形,可以防止所述斜推杆5的下端脱离所述推动件3。所述主推杆2的数量为4根。通过使用多根主推杆2可以使所述塑胶件200在脱模时受力更加均匀,从而顺利地脱模。 再结合图7所示,脱模时,所述推动件3及所述主推杆2同时向上运动,所述主推杆2推动所述下模I上移,所述推动件3推动所述斜推杆5斜向上移动,这时,所述斜推杆5的上端与所述下模I的耳朵11相对滑动,并且所述斜推杆5的上端向所述下模I的耳朵11的边缘移动,当移动到靠近所述塑胶件200的倒扣202时,所述斜推杆5的侧面与所述塑胶件200的倒扣202抵触并推动所述倒扣202脱离所述下模I的耳朵11的边缘11a,此时,所述塑胶件200即可脱模。所述斜推杆5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下端在所述滑槽31中滑动,以适应所述斜推杆5所处的位置。脱模后,可以通过使用机械手将所述塑胶件200吸取即可快速地从下模I上取出,防止手动取件而夹伤手指,提高安全性。 本技术通过设置一下模1,在注塑时,使塑胶件200及塑胶件200的耳朵201均包覆于下模1,再通过将所述斜推杆5的上端滑动设置于所述下模I的耳朵11的下底面,并且使所述斜推杆5滑动地套接于所述固定件4,由于所述斜推杆5是倾斜设置,因此,当驱动所述斜推杆5向上滑动时,所述斜推杆5的上端可沿与所述下模I的耳朵11的下底面向外滑动,并且在滑出的过程中同时推动所述塑胶件200的耳朵201弹性的向外张开,从而使所述塑胶件200的耳朵201的倒扣202脱离所述下模I的耳朵11的下底面边缘11a,进而顺利地脱模。与现有的脱模机构相比,本技术不但使塑胶件200的耳朵201处不产生夹线,而且所述斜推杆5的上端与所述塑胶件200并没有产生磨擦,有效保护所述塑胶件200 ;整个脱模机构结构简单,只需要同时推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塑胶件倒扣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主推杆、推动件、固定件及斜推杆;所述塑胶件的耳朵的倒扣包覆于所述下模的耳朵的边缘,所述主推杆竖直设置并与所述下模抵顶;所述固定件固定,所述斜推杆滑动地套接于所述固定件且沿靠近所述下模的方向向外倾斜,所述斜推杆的上端滑动地抵顶于所述下模的耳朵的下底面,所述斜推杆的下端水平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推动件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开贵盛伟军关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景丰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