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法造型的型砂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80658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1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避免漏水、冷却效果好,方便安装和运输的V法造型的型砂处理装置。包括由冷却床段连接成的冷却床体,首段冷却床段首端的顶部设有进砂口,末段冷却床段靠尾端的侧面部位设有出砂口,在末段冷却床段靠近所述出砂口一端的端面壁上固定安装有冷却水进水箱,另一端顶部固定安装有中间过渡水箱,冷却水进水箱与中间过渡水箱之间连接有冷却水管;首段冷却床段靠近所述进砂口一端的端面壁上固定安装有汇流出水箱,另一端的顶壁上也固定安装有中间过渡水箱,汇流出水箱与中间过渡水箱之间也连接有所述冷却水管,相邻两段所述冷却床段上相邻的两中间过渡水箱之间分别安装有连通水管;冷却水箱段底部分别安装有吹砂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能够避免漏水、冷却效果好,方便安装和运输的V法造型的型砂处理装置。包括由冷却床段连接成的冷却床体,首段冷却床段首端的顶部设有进砂口,末段冷却床段靠尾端的侧面部位设有出砂口,在末段冷却床段靠近所述出砂口一端的端面壁上固定安装有冷却水进水箱,另一端顶部固定安装有中间过渡水箱,冷却水进水箱与中间过渡水箱之间连接有冷却水管;首段冷却床段靠近所述进砂口一端的端面壁上固定安装有汇流出水箱,另一端的顶壁上也固定安装有中间过渡水箱,汇流出水箱与中间过渡水箱之间也连接有所述冷却水管,相邻两段所述冷却床段上相邻的两中间过渡水箱之间分别安装有连通水管;冷却水箱段底部分别安装有吹砂装置。【专利说明】一种V法造型的型砂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V法造型的型砂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型砂降温是V法造型及消失模铸造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型砂温度对于生产高精度铸件尤为重要。砂温高低对铸件收缩影响很大,因此砂温过高时需要将其快速的降温。现有技术中的型砂降温主要有立式冷床和卧式冷床,其中立式冷床受温度影响较大,当外部环境温度较高时,砂温则不能有效地冷却,致使降温时间长,降温效率差,且对设备的磨损也大;而传统结构中的卧式冷床冷却水管与水箱之间的通过螺栓连接,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漏水现象,同时卧式冷却床的体积较大,不方便运输和安装。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V法造型的型砂处理装置,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型砂降温效果好,而且方便运输安装的V法造型的型砂处理装置。 本技术的一种V法造型的型砂处理装置,包括由至少两段倾斜安装的筒状冷却床段连接成的冷却床体,所述冷却床段之间通过密封连接装置连接固定,以所述冷却床体内砂的流向为参照基准,首段所述冷却床段首端的顶部设有进砂口,末段所述冷却床段靠尾端的侧面部位设有出砂口,每段所述冷却床段中部顶端分别设有吸尘口 ;在末段所述冷却床段所述出砂口一端的端面壁上固定安装有冷却水进水箱,末段所述冷却床段的另一端顶部固定安装有中间过渡水箱,所述冷却水进水箱与所述中间过渡水箱之间连接有冷却水管;首段所述冷却床段靠近所述进砂口一端的端面壁上固定安装有汇流出水箱,首段所述冷却床段远离所述进砂口一端的顶壁上也固定安装有所述 中间过渡水箱,首段所述冷却床段的所述汇流出水箱与所述中间过渡水箱之间也连接有所述冷却水管,相邻两段所述冷却床段上相邻的两所述中间过渡水箱之间分别安装有连通水管;各所述冷却床段底部分别安装有使砂呈悬浮状态的吹砂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床段至少设置为三段,中间的各所述冷却床段的两端顶部分别固定安装有中间过渡水箱,同一段所述冷却床体内的两所述中间过渡水箱之间也连接有所述冷却水管,中间的各所述冷却床段底部也分别安装有所述吹砂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连接装置包括相邻两所述冷却床段连接端固定焊接的连接法兰,两所述连接法兰之间夹装有密封垫,两所述连接法兰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每段所述冷却床段的倾斜角度均设置为I?3°。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水管设置为弯折管,所述冷却水管与对应连接所述冷却水进水箱、所述中间过渡水箱或所述汇流出水箱之间分别为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水管的弯折角度为90°。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水进水箱、所述中间过渡水箱和所述汇流出水箱分别焊接固定于相应的所述冷却床段上。 进一步的,所述吹砂装置包括分布在各段所述冷却床段底部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管路并联连接,在所述管路的另一端连接高压送风机。 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冷却水进水箱与冷却床段、出水汇流箱与冷却床段、中间过渡箱与冷却床段、冷却水进水箱或汇流出水箱与冷却水管之间由原来的螺栓连接改为焊接形式,杜绝了水箱漏水,无需维护。 2、冷却水管采用折叠形式,同样数量的管子增加了冷却面积,进而增加了换热效果,提高了冷却效果和冷却效率。 3、冷却床体设计成分段结构,两冷却床段之间用螺栓连接,便于现场安装及长途运输。 4、每个冷却床段上分别设有两个水箱,进水均匀,有助于提高冷却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汇流出水箱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连接装置的结构意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冷却水管与相应的水箱之间的焊接结构意图; 图中:1_冷却床段;2_进砂口 ;3_出砂口 ;4_吸尘口 ;5-冷却水进水箱;6_中间过渡水箱-J-冷却水管;8_汇流出水箱;9_连通水管;10_连接法兰;11_密封垫;12_连接螺栓;13_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3所示,一种V法造型的型砂处理装置,包括由至少两段倾斜安装的筒状冷却床段I连接成的冷却床体,其中每段所述冷却床段I的倾斜角度均设置为1.5°,因此整个冷却床体的倾斜角度为1.5°。所述冷却床段I之间通过密封连接装置连接固定,所述密封连接装置包括相邻两所述冷却床段I连接端固定焊接的连接法兰10,两所述连接法兰10之间夹装有密封垫11,两所述连接法兰10通过连接螺栓12连接固定,连接稳定,设置了密封垫11后可以防止漏砂。将整体的冷却床体分为若干个冷却床段,以方便运输和安装。 参见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以所述冷却床体内砂的流向为参照基准,首段所述冷却床段I首端的顶部设有进砂口 2,用于将高温的砂引入所述冷却床体内,末段所述冷却床段I靠尾端的侧面部位设有出砂口 3, 用于将冷却后的砂输出所述冷却床体,每段所述冷却床段I中部顶端分别设有吸尘口 4 ;在末段所述冷却床段I靠近所述出砂口 3 —端的端面壁上固定安装有冷却水进水箱5,冷却水进水箱5用于引进砂降温中使用的冷却水,末段所述冷却床段I的另一端顶部固定安装有中间过渡水箱6,末段所述冷却床段I内使用的热交换后的水会集中汇流到中间过渡水箱6内,可以进行初步散热降温,为下一段所述冷却床段I的热交换使用,所述冷却水进水箱5与所述中间过渡水箱6之间连接有冷却水管7,首段所述冷却床段I靠近所述进砂口 2—端的端面壁上固定安装有汇流出水箱8,用于集中热交换后的水体,并向外输出,首段所述冷却床段I远离所述进砂口 2 —端的顶壁上也固定安装有所述中间过渡水箱6,首段所述冷却床段I内的所述汇流出水箱8与所述中间过渡水箱6之间也连接有所述冷却水管7,相邻两段所述冷却床段I上相邻的两所述中间过渡水箱6之间分别安装有连通水管9 ;本实施例的所述冷却水管7设置为弯折管,所述冷却水管7与对应连接所述冷却水进水箱5、所述中间过渡水箱6或所述汇流出水箱8之间分别为焊接固定,可以杜绝漏水现象,不需维护,使用寿命长,所述冷却水管7的弯折角度为9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V法造型的型砂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至少两段倾斜安装的筒状冷却床段连接成的冷却床体,所述冷却床段之间通过密封连接装置连接固定,以所述冷却床体内砂的流向为参照基准,首段所述冷却床段首端的顶部设有进砂口,末段所述冷却床段靠尾端的侧面部位设有出砂口,每段所述冷却床段中部顶端分别设有吸尘口;在末段所述冷却床段所述出砂口一端的端面壁上固定安装有冷却水进水箱,末段所述冷却床段的另一端顶部固定安装有中间过渡水箱,所述冷却水进水箱与所述中间过渡水箱之间连接有冷却水管;首段所述冷却床段靠近所述进砂口一端的端面壁上固定安装有汇流出水箱,首段所述冷却床段远离所述进砂口一端的顶壁上也固定安装有所述中间过渡水箱,首段所述冷却床段内的所述汇流出水箱与所述中间过渡水箱之间也连接有所述冷却水管,相邻两段所述冷却床段上相邻的两所述中间过渡水箱之间分别安装有连通水管;各所述冷却床段底部分别安装有使砂呈悬浮状态的吹砂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协东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坤成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