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操作试验培养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61838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1 1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菌操作试验培养箱,包括培养装置、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在所述的培养装置上设有箱体、培养基座、营养槽、进物室、旋拉口、支撑杆、放置台、紫外线灯、抽拉窗口、手柄、日光灯、内箱灭菌灯;在所述的检测装置上设有检测仓、连接管、密封球、契合球台、集容腔、检测器、外通管、截止阀、泄气阀、吸气球、导液管、吸液球、开关阀;在所述的控制装置上设有处理器、连接线、控制面板、支撑板、转向臂、旋转收缩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结构清晰,意图明确,将培养的过程隔离,操作使用远程的遥控操作,杜绝了人为反复打开培养盖混入细菌的可能,任何物品都进行消毒操作,并且能够实时方便的检测环境状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无菌操作试验培养箱,包括培养装置、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在所述的培养装置上设有箱体、培养基座、营养槽、进物室、旋拉口、支撑杆、放置台、紫外线灯、抽拉窗口、手柄、日光灯、内箱灭菌灯;在所述的检测装置上设有检测仓、连接管、密封球、契合球台、集容腔、检测器、外通管、截止阀、泄气阀、吸气球、导液管、吸液球、开关阀;在所述的控制装置上设有处理器、连接线、控制面板、支撑板、转向臂、旋转收缩爪。本技术装置,结构清晰,意图明确,将培养的过程隔离,操作使用远程的遥控操作,杜绝了人为反复打开培养盖混入细菌的可能,任何物品都进行消毒操作,并且能够实时方便的检测环境状况。【专利说明】无菌操作试验培养箱
本技术涉及一种无菌操作试验培养箱,具体说是一种具有无菌操作以及实时监测功能的试验培养箱。
技术介绍
无菌操作技术不仅在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许多生物技术中也被广泛应用,例如农产品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种子培植技术、实验室等。 无菌试验一般都是在一个密闭的环境里进行,但是在农业某些方面,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其他的操作,如添加某些元素液等,此时的任何打开密闭环境的操作都可能混入细菌,者需要一个能够进行额外操作的无菌操作过程,并且最好能够实时的检测相关的环境变化,利于进行试验记录,方便试验的进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无菌操作试验培养箱。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方法是:一种无菌操作试验培养箱,包括培养装置、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在所述的培养装置上设有箱体、培养基座、营养槽、进物室、旋拉口、支撑杆、放置台、紫外线灯、抽拉窗口、手柄、日光灯、内箱灭菌灯;在所述的检测装置上设有检测仓、连接管、密封球、契合球台、集容腔、检测器、外通管、截止阀、泄气阀、吸气球、导液管、吸液球、开关阀;在所述的控制装置上设有处理器、连接线、控制面板、支撑板、转向臂、旋转收缩爪;所述的培养基座放置在箱体内部下端的中间区域,所述的营养槽位于培养基座上端面的中间,所述的进物室安置在箱体的左下端,所述的旋拉口位于进物室上端面的中间区域,通过百叶旋转连接,所述的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和进物室前后两壁面固定连接,高度水平一致,所述的放置台的两端通过穿孔和支撑杆连接,所述的紫外线灯位于进物室的上下壁面上,所述的抽拉窗口位于箱体的壁面上,和进物室连通,所述的手柄通过螺栓固定在抽拉窗口上,所述的日光灯位于箱体的内壁,环绕在四个面上,所述的内箱灭菌灯安置在箱体内壁的上端面中间位置,所述的检测仓位于箱体内侧的右上角,所述的连接管的下端固定在检测仓下端面上,内孔和箱体连通,上端和集容腔的球形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的密封球位于连接管内,和连接管内管下端的契合球台配合作用,所述的检测器通过架杆固定在集容腔的内芯,所述的外通管的下端和集容腔固定连接,上端伸出箱体后和吸气球连接,所述的截止阀位于外通管分叉处下端,所述的泄气阀位于外通管的水平分叉管上,所述的导液管的一端连接培养基座,连通营养槽,另一端通过检测仓,连到箱体上端外侦牝所述的吸液球位于导液管上端的直角处,所述的开关阀位于导液管的外端端口处,所述的处理器固定在箱体的内侧上端,所述的连接线的一端和处理器连接,另一端和控制面板连接,所述的支撑板套在处理器的外圈,固定在一起,所述的转向臂的一端和支撑板连接,另一端和旋转收缩爪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箱体为透明箱体。 作为优选,所述的放置台的表面有网格状穿孔。 作为优选,所述的旋拉口以及抽拉窗口的连接处都进行密封处理。 作为优选,所述的旋转收缩爪的内抓取表面设有弹性防滑层。 有益效果: 本技术装置,结构清晰,意图明确,将培养的过程隔离,操作使用远程的遥控操作,杜绝了人为反复打开培养盖混入细菌的可能,任何物品都进行消毒操作,并且能够实时方便的检测环境状况,内部的灯光同时能够模拟环境。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本技术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101-箱体、102-培养基座、103-营养槽、104-进物室、105-旋拉口、106-支撑杆、107-放置台、108-紫外线灯、109-抽拉窗口、110-手柄、111-日光灯、112-内箱灭菌灯、201-检测仓、202-连接管、203-密封球、204-契合球台、205-集容腔、206-检测器、207-外通管、208-截止阀、209-泄气阀、210-吸气球、211-导液管、212-吸液球、13-开关阀、31-处理器、3-连接线、33-控制面板、34-支撑板、35-转向臂、36-旋转收缩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无菌操作试验培养箱,包括培养装置、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在所述的培养装置上设有箱体101、培养基座102、营养槽103、进物室104、旋拉口 105、支撑杆106、放置台107、紫外线灯108、抽拉窗口 109、手柄110、日光灯111、内箱灭菌灯112 ;在所述的检测装置上设有检测仓201、连接管202、密封球203、契合球台204、集容腔205、检测器206、外通管207、截止阀208、泄气阀209、吸气球210、导液管211、吸液球212、开关阀213 ;在所述的控制装置上设有处理器31、连接线32、控制面板33、支撑板34、转向臂35、旋转收缩爪36。 培养基座102放置在箱体内部下端的中间区域,营养槽103位于培养基座102上端面的中间,所培养的种子或者细胞组织等可以放置在添加了营养液后的营养槽103内。 进物室104安置在箱体101的左下端,旋拉口 105位于进物室104上端面的中间区域,通过百叶旋转连接,旋拉口 105的四边连接处都需要进行密封处理,支撑杆106的两端分别和进物室104前后两壁面固定连接,高度水平一致,放置台107的两端通过穿孔和支撑杆106连接,紫外线灯108位于进物室104的上下壁面上,一侧设置两个,为了使得紫外线消毒时能够全面细致,将放置台107设置成上下面都有密致网格的通板,这样可以使得下端面的紫外线灯光也能够照射到放入的物品。 抽拉窗口 109位于箱体101的壁面上,和进物室104连通,所述的手柄110通过螺栓固定在抽拉窗口 109上,由于此处是主要的内外连接处,为了使得消毒效果能够得到保证,抽拉窗口 109关闭后的结合面同样需要做密封处理。 日光灯111位于箱体101的内壁,环绕在四个面上,灯光的强弱可调节,四面都有灯光,可以控制培养对象的受照方向,内箱灭菌灯112安置在箱体101内壁的上端面中间位置,主要对向内的空气进行检测后确定需要消毒时使用。 检测仓201位于箱体101内侧的右上角,连接管202的下端固定在检测仓201下端面上,内孔和箱体101连通,使得向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此处进行流通,上端和集容腔205的球形外壁固定连接,密封球203位于连接管202内,和连接管202内管下端的契合球台204配合作用,当吸气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菌操作试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装置、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在所述的培养装置上设有箱体(101)、培养基座(102)、营养槽(103)、进物室(104)、旋拉口(105)、支撑杆(106)、放置台(107)、紫外线灯(108)、抽拉窗口(109)、手柄(110)、日光灯(111)、内箱灭菌灯(112);在所述的检测装置上设有检测仓(201)、连接管(202)、密封球(203)、契合球台(204)、集容腔(205)、检测器(206)、外通管(207)、截止阀(208)、泄气阀(209)、吸气球(210)、导液管(211)、吸液球(212)、开关阀(213);在所述的控制装置上设有处理器(31)、连接线(32)、控制面板(33)、支撑板(34)、转向臂(35)、旋转收缩爪(36);所述的培养基座(102)放置在箱体内部下端的中间区域,所述的营养槽(103)位于培养基座(102)上端面的中间,所述的进物室(104)安置在箱体(101)的左下端,所述的旋拉口(105)位于进物室(104)上端面的中间区域,通过百叶旋转连接,所述的支撑杆(106)的两端分别和进物室(104)前后两壁面固定连接,高度水平一致,所述的放置台(107)的两端通过穿孔和支撑杆(106)连接,所述的紫外线灯(108)位于进物室(104)的上下壁面上,所述的抽拉窗口(109)位于箱体(101)的壁面上,和进物室(104)连通,所述的手柄(110)通过螺栓固定在抽拉窗口(109)上,所述的日光灯(111)位于箱体(101)的内壁,环绕在四个面上,所述的内箱灭菌灯(112)安置在箱体(101)内壁的上端面中间位置,所述的检测仓(201)位于箱体(101)内侧的右上角,所述的连接管(202)的下端固定在检测仓(201)下端面上,内孔和箱体(101)连通,上端和集容腔(205)的球形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的密封球(203)位于连接管(202)内,和连接管(202)内管下端的契合球台(204)配合作用,所述的检测器(206)通过架杆固定在集容腔(205)的内芯,所述的外通管(207)的下端和集容腔(205)固定连接,上端伸出箱体(101)后和吸气球(210)连接,所述的截止阀(208)位于外通管(207)分叉处下端,所述的泄气阀(209)位于外通管(207)的水平分叉管上,所述的导液管(211)的一端连接培养基座(102),连通营养槽(103),另一端通过检测仓(201),连到箱体(101)上端外侧,所述的吸液球(212)位于导液管(211)上端的直角处,所述的开关阀(213)位于导液管(211)的外端端口处,所述的处理器(31)固定在箱体(101)的内侧上端,所述的连接线(32)的一端和处理器(31)连接,另一端和控制面板(33)连接,所述的支撑板(34)套在处理器(31)的外圈,固定在一起,所述的转向臂(35)的一端和支撑板(34)连接,另一端和旋转收缩爪(36)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建荣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