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宪忠专利>正文

轮胎快速拆胎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5705 阅读:3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轮胎快速拆胎器,基部一端部开设一通孔;一自基部另一端部向下向前延伸且平行的弧钩部;基部两侧分别向外延伸且分别具有一弧度的两侧翼部;基部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具有一弧度的两侧翼部;基部背面设有一处向下向后延伸且平行的支柱。拆卸泄气轮胎时,支柱顶持于轮框表面,两侧翼部及钩部插入轮胎与轮框间,并施力使拆胎器以支柱为支点作杠杆运动,使两侧翼部、基部与弧钩部共同将轮胎撑离轮框,用弧钩部将轮胎胎缘钩出轮框外。(*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轮胎拆卸的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方便、有效率、省力且经济、轻便、零故障、不占空间的轮胎快速拆胎器。汽车轮胎泄气时,是需要使用轮胎器进行补胎,习用轮胎器多是借由两支撬杆在轮胎与轮框间缓慢进行拆卸工作。因需耗费相当大的气力,且又需翻转笨重的轮胎,故并非一般人所能胜任;且操作时间过长,在时间与人力的消耗上并不经济,故效率甚低。本创作人鉴于上述习用轮胎器所存在的各项缺点,积极改良创新,并经多年苦心研究,终于研制成功本技术。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快速拆胎器,其是以一拆胎器伸入已泄气的轮胎与轮框间,并借一杆件根据杠杆原理可轻易将轮胎自轮框上分离,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本技术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快速拆胎器,可借由基部底端的弧钩部,轻易地勾持到该轮胎的第二端缘部,在拆卸大型轮胎时,不必费力翻滚笨重的轮胎,而使整个轮胎自轮框上完全脱离。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快速拆胎器,其基部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出具有一弧度的两侧翼部,可供较大型车辆轮胎拆卸用,故即使是非专业人员,亦只需稍做讲解即可轻易进行轮胎拆卸的工作。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快速拆胎器,可借由一杆件作为辅助轮胎拆卸工具,而无需借助任何辅助器具,可有效地进行轮胎拆卸工作。拆卸已泄气轮胎时,支柱顶持于轮框表面,两侧翼部、弧钩部则伸入轮胎与轮框之间,并利用一杆件沿该基部顶端的通孔穿置,施力板动该拆胎器,使其支柱为支点作一杠杆运动,促使两侧翼部、基部与弧钩部共同将轮胎翻出轮框外,并借由弧钩部轻易地钩持到该轮胎的第二端缘,并勾出于轮框之外,而将整个轮胎自轮框内完全翻脱。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轮胎快速拆胎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基部,其于一端部开设一供一杆件穿置的通孔;一自该基部另一端部向下向前延伸且平行的弧钩部;自该基部两侧分别向外延伸且分别具有一弧度的两侧翼部;以及一处自该基部的一表面向下向后延伸而与该弧钩部形成一相反走向的支柱。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轮胎快速拆胎器,该平行的弧钩部末端间枢设有一第二滚轮。前述的轮胎快速拆胎器,该基部延伸且平行的支柱末端间枢设有一第一滚轮。前述的轮胎快速拆胎器,该杆件可为一带弯折状型。前述的轮胎快速拆胎器,该杆件可为一齿状弯头型。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伸入于一轮框与一轮胎间,以拆离该轮胎第一端缘的第一步骤剖视图。图4是近似于图3,是使用本技术拆离轮胎第一端缘的第二步骤剖视图。图5是似于图3及图4,是使用本技术拆离轮胎第一端缘的第三步骤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伸入于一轮框与一轮胎间,以拆离该轮胎第二端缘的第一步骤剖视图。图7是近似于图6,是使用本技术拆离轮胎第二端缘的第二步骤剖视图。图8是辅助本技术进行拆卸与装入轮胎作业的第一杆件平面图。图9是辅助本技术进行拆卸作业的第二杆件平面图。图10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将可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其功效。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轮胎快速拆胎器1,包括一具有适当弧度而可被伸入于一已泄气轮胎及轮框间的基部10,该基部10近顶端处设有可供一杆件2穿置的一通孔11,且其亦可将杆件2直接焊接于通孔11处。基部10底端向下向前延伸出一平行的弧钩部12,而基部10背面设有一处向下向后延伸且平行的支柱14,支柱14末端间枢设有一可自由滚动的第一滚轮15,其中该滚轮15可以一自润性材料制成。另外,在该弧钩部12的末端间必要时亦可枢设一可自由滚动的第二滚轮16,该滚轮可以自润性材料制成,以增加使用时的滑顺性。请同时参阅图3至图5,为本技术在进行拆离轮胎第一端缘20时的分解动作示意图,使用者先将该基部10底端的弧钩部12沿卧置已泄气的轮胎17与轮框18的间隙伸入,在令该弧钩部12确实勾扣于该轮胎17与轮框18的第一端缘20,而该基部10背面的支柱14则恰跨于该轮框18顶缘向内突伸处,最后使用者再取一杆件2以一端部自外向内沿该基部10顶侧的通孔11穿置。借该杆件2提供的力臂,使用者只要握紧杆件的另一端向内板动,通过杆件2并以该支柱14末端或第一滚轮15顶靠于轮框18内面所形成的支点,而将力量集中于基部10底端弧钩部12之间,此时借由杠杆原理,轮胎17的第一端缘20可很轻易地受基部10底端的弧钩部12向上勾持,最后将整个轮胎17的第一端缘撑离轮框18之外。如图6及图7所示,欲将整个轮胎17自轮框18上完全拆卸脱离时,无需翻动轮胎17及轮框18,亦无需其他辅助工具,只需依上述的动作将基部10稍微向下伸入,则该基部10上的弧钩部12可很轻易地勾持到该轮胎17的第二端缘21,然后依上述要领,可将整个轮胎17自轮框18上完全翻脱。请参阅图8、图9,本技术可依需要使用各种形状的杆件,可分为带弯折状杆件22及齿状弯头杆件23,其主要供轮胎17直接敲出轮框18外及装入使用,另外也可提供一力臂,借由杠杆原理将整个轮胎17自轮框18内完全脱离。另请参阅图10所示,其中该快速拆胎器1,于基部10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出翼部24,其两侧翼部24具有一适当的弧度,使其较易插伸置入预拆卸的泄气轮胎于轮框18中,亦可供拆卸大型车辆轮胎之用,且为了增加轮胎拆卸时的勾扣受力面积,该翼部24与基部10为一体成型的态样。本技术所提供的轮胎快速拆胎器,在实施拆胎作业时,可借由基部底端的弧钩部,轻易地钩持到该轮胎的第二胎缘,而使整个轮胎自轮框上完全脱离,不但无需费力翻动笨重轮胎的动作,而且在不用借助其他辅助器具的情况下,便可很轻易的将轮胎自轮框上完全翻脱,是件省力又快速的工作良伴。除可令一般使用者能轻松胜任的优点外,就连妇女、青少年都可轻易胜任,亦可显著地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危险性,操作使用也很便利。由于基部二侧可同时向外延伸出具有弧度的两侧翼部,可供较大型车辆轮胎拆卸用,故即使是非专业人员也可轻易进行轮胎拆卸工作,同时在拆卸时操作顺手,不会刮伤轮胎内唇缘,亦具有降低轮胎维修成本的功效。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轮胎快速拆胎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基部,其于一端部开设一供一杆件穿置的通孔;一自该基部另一端部向下向前延伸且平行的弧钩部;自该基部两侧分别向外延伸且分别具有一弧度的两侧翼部;以及一处自该基部的一表面向下向后延伸而与该弧钩部形成一相反走向的支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快速拆胎器,其特征在于,该平行的弧钩部末端间枢设有一第二滚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快速拆胎器,其特征在于,该基部延伸且平行的支柱末端间枢设有一第一滚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快速拆胎器,其特征在于,该杆件可为一带弯折状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快速拆胎器,其特征在于,该杆件可为一齿状弯头型。专利摘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快速拆胎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基部,其于一端部开设一供一杆件穿置的通孔;一自该基部另一端部向下向前延伸且平行的弧钩部;自该基部两侧分别向外延伸且分别具有一弧度的两侧翼部;以及一处自该基部的一表面向下向后延伸而与该弧钩部形成一相反走向的支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宪忠
申请(专利权)人:林宪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