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河蟹室内养殖成活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742007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15: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名特优水产经济动物科学研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河蟹室内养殖成活率的方法。该方法是在养殖水箱底部构建可拆卸的网格单体进行河蟹单体养殖,网格单体上网孔的直径不大于5mm,每个网格中饲养1只初始体重为0.1~2g的幼蟹,每个网格单体中放置隐蔽物和试验饲料;每天定时吸出饲料残饵并保持网孔水流畅通,同时补充养殖水。该方法能使幼蟹在独立空间生长,便于科学研究和实验观察,减少幼蟹在生长过程中的相互残杀,有效提高河蟹在实验研究中的成活率和增重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属于名特优水产经济动物科学研究
,特别涉及。该方法是在养殖水箱底部构建可拆卸的网格单体进行河蟹单体养殖,网格单体上网孔的直径不大于5mm,每个网格中饲养1只初始体重为0.1~2g的幼蟹,每个网格单体中放置隐蔽物和试验饲料;每天定时吸出饲料残饵并保持网孔水流畅通,同时补充养殖水。该方法能使幼蟹在独立空间生长,便于科学研究和实验观察,减少幼蟹在生长过程中的相互残杀,有效提高河蟹在实验研究中的成活率和增重率。【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属于名特优水产经济动物科学研究
,特别涉及一种提高河蟹室内 养殖成活率的方法。
技术介绍
河蟹,俗称螃蟹、毛蟹、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特 有的水产养殖珍品。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部沿海的咸淡水或淡水水域中,北起辽河、南至欧 江均有出产,而以长江流域所产品质为最佳。因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风味独特,成为我国 传统的名优水产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蜚声海外,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优势水产品之 一,倍受国内外市场青睐。 河蟹是以爬行为主的甲壳动物,喜欢打洞穴居,常隐蔽在石缝间、水草丛中、水底, 但攀爬能力很强,因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逃逸能力非常强。2010年12月8日公开的申请 号为200810123153. X的专利技术创造、2012年5月23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1010552040. 9的发 明创造、2014年4月16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1310733494. X的专利技术创造均属于提高河蟹在 池塘或大水域中的养殖产量,饲养大规格商品蟹的方法,旨在增加经济效益。而上述方法不 适用于科学研究,不利用观察幼蟹的摄食规律及生长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该方法能使幼蟹在 独立空间生长,便于科学研究和实验观察,减少幼蟹在生长过程中的相互残杀,有效提高河 蟹在实验研究中的成活率和增重率。 本专利技术解决所述问题的方案是:,包括如下 技术步骤: (1)在养殖水箱底部构建可拆卸的网格单体进行河蟹单体养殖,网格单体上网孔 的直径不大于5mm ; (2)每个网格中饲养1只初始体重为0. 1?2g的幼蟹,每个网格单体中放置隐蔽 物和试验饲料; (3)每天定时吸出饲料残饵并保持网孔水流畅通,同时补充养殖水。 作为改进,所述养殖水箱底部呈60cmX80cm的长方形,所述网格单体为24个 10cmX 20cm的小长方形,网格单体的高度大于10cm。 作为改进,所述养殖水箱底部呈60cmX80cm的长方形,所述网格单体为48个 10cmX 10cm的小长方形,网格单体中投放初始体重0. 1?lg的仔蟹。 作为改进,所述养殖水箱底部呈60cmX80cm的长方形,所述网格单体为12个 20cmX20cm的小长方形,网格单体中投放初始体重1?2g的幼蟹。 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专利技术有利于河蟹幼蟹的实验室研究。(2)减少因蜕壳和大小差异而造成的 相互残杀。(3)网格单体具有一定高度,减少攀爬逃逸。(4)可在同一养殖箱内饲养不同规 格的幼蟹。(5)有利于对幼蟹的摄食和生长进行实验观察。(6)同一养殖箱中的每只河蟹 均可饲喂不同种类饲料以及不同投喂量,有利于进行投饲策略的试验研究(7)有利于提高 河蟹室内养殖的成活率和增重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工艺步骤如下: 1.网格单体的构建:选用体积300L,底部60cmX 80cm的养殖水箱,采用宽10cm、 具有一定硬度的塑料薄片,在塑料片上钻出网孔,网孔的大小要小于所选购幼蟹并大于试 验所用饲料,一般网孔的直径不大于5mm,网孔的间隔约lcm。将养殖水箱底部隔成48个 10cmX 10cm的小正方形,即构建成48个网格单体,并使网格单体的高度大于10cm。 2.蟹苗购买:选购5月底繁殖的仔蟹,要求大小均匀、活力强的个体,平均初重约 〇. lg,暂养于室内水泥池中。 3.幼蟹养殖:养殖水箱内打入池塘水,水深30cm,将蟹苗分别放入小正方形网格 中,每个网格1只,每箱48只。在网格中放入适量大小的网片和PVC管作为隐蔽物。采用 饱食投喂法,分别在每个网格中投入适量试验饲料,一小时后观察饲料残余情况,调整饲喂 量。每天投喂两次,第二天早上吸污,检查塑料片上的网孔是否堵塞,保证水流畅通并补充 养殖水。白天不定时观察网格单体中河蟹的生长情况,若有河蟹逃出,应及时抓回,放回原 网格单体中;若发现河蟹蜕壳,可增加水体的钙含量及隐蔽物;若出现病蟹或死蟹应及时 捞出,查明原因,抓紧治疗。饲养8周后,蟹苗已长成2?3g的蟹种,成活率88%左右,比普 通养殖方法的成活率提商20 %左右,成活率提商有利于样品收集和相关指标的检测。 实施例2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工艺步骤如下: 1.网格单体的构建:选用体积300L,底部60cmX 80cm的养殖水箱,采用宽10cm、 具有一定硬度的塑料薄片,在塑料片上钻出网孔,网孔的大小要小于所选购幼蟹并大于试 验所用饲料,一般网孔的直径不大于5mm,网孔的间隔约lcm。将养殖水箱底部隔成24个 lOcmX 20cm的小长方形,即构建成24个网格单体,并使网格单体的高度大于10cm。 2.蟹苗购买:选购6月底繁殖的蟹苗,要求大小均匀、活力强的个体,平均初重约 〇. 5g,暂养于室内水泥池中。 3.幼蟹养殖:养殖水箱内打入池塘水,水深30cm,将蟹苗分别放入小长方形网格 中,每个网格1只,每箱24只。在网格中放入适量大小的网片和PVC管作为隐蔽物。采用 饱食投喂法,分别在每个网格中投入适量试验饲料,一小时后观察饲料残余情况,调整饲喂 量。每天投喂两次,第二天早上吸污,检查塑料片上的网孔是否堵塞,保证水流畅通并补充 养殖水。白天不定时观察网格单体中河蟹的生长情况,若有河蟹逃出,应及时抓回,放回原 网格单体中;若发现河蟹蜕壳,可增加水体的钙含量及隐蔽物;若出现病蟹或死蟹应及时 捞出,查明原因,抓紧治疗。饲养8周后,蟹苗已长成3?5g的蟹种,成活率85%左右,比普 通养殖方法的成活率提高15%左右,明显改善逃逸情况,成活率提高有利于样品收集和相 关指标的检测。 实施例3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工艺步骤如下: 1.网格单体的构建:选用体积300L,底部60cmX 80cm的养殖水箱,采用宽10cm、 具有一定硬度的塑料薄片,在塑料片上钻出网孔,网孔的大小要小于所选购幼蟹并大于试 验所用饲料,一般网孔的直径不大于5mm,网孔的间隔约lcm。将养殖水箱底部隔成24个 10cmX 20cm的小长方形,即构建成24个网格单体,并使网格单体的高度大于10cm。 2.蟹苗购买:选购6月底繁殖的蟹苗,要求大小均匀、活力强的个体,平均初重约 〇. 5g,暂养于室内水泥池中。 3.幼蟹养殖:养殖水箱内打入池塘水,水深30cm,将蟹苗分别放入小长方形网格 中,每个网格1只,每箱24只。在网格中放入适量大小的网片和PVC管作为隐蔽物。将24 只蟹苗分成4组,每组6只,分别饲喂4种不同试验饲料,一小时后观察饲料残余情况,调 整饲喂量。每天投喂两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河蟹室内养殖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技术步骤:(1)网格单体的构建:选用体积300L,底部60cm×80cm的养殖水箱,在养殖水箱底部构建可拆卸的网格单体进行河蟹单体养殖;采用宽10cm、具有一定硬度的塑料薄片,在塑料片上钻出网孔,网孔的大小要小于所选购幼蟹并大于试验所用饲料,网孔的直径不大于5mm,网孔的间隔约1cm;(2)蟹苗购买;(3)幼蟹养殖;养殖水箱内打入池塘水,水深30cm,将蟹苗分别放入小正方形网格中,每个网格中饲养1只初始体重为0.1~2g的幼蟹,每个网格单体中放置网片和PVC管作为隐蔽物;采用饱食投喂法,分别在每个网格中投入适量试验饲料,一小时后观察饲料残余情况,调整饲喂量。每天投喂两次,第二天早上吸污,检查塑料片上的网孔是否堵塞,保证水流畅通并补充养殖水;白天不定时观察网格单体中河蟹的生长情况,若有河蟹逃出,应及时抓回,放回原网格单体中;若发现河蟹蜕壳,可增加水体的钙含量及隐蔽物;若出现病蟹或死蟹应及时捞出,查明原因,抓紧治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霞叶金云王伟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