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循环保温转液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26894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4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储液罐技术领域,是一种自动循环保温转液罐,包括储液罐体、转液泵、进液管、出液管和排污管线,储液罐体的右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出口分别与储液罐体内腔相通的转液泵和不少于一个的进液管,储液罐体的左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入口分别与储液罐体内腔相通的出液管和排污管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其通过增设转液泵可实现向储液罐体内抽汲液体的过程,且不需额外配备液体压入设备,增设清洗管可简化其清洗过程,增设保温管可改善其保温效果,具有操作过程简单方便,省时省力,清洗效率高,保温效果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储液罐
,是一种自动循环保温转液罐,包括储液罐体、转液泵、进液管、出液管和排污管线,储液罐体的右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出口分别与储液罐体内腔相通的转液泵和不少于一个的进液管,储液罐体的左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入口分别与储液罐体内腔相通的出液管和排污管线。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其通过增设转液泵可实现向储液罐体内抽汲液体的过程,且不需额外配备液体压入设备,增设清洗管可简化其清洗过程,增设保温管可改善其保温效果,具有操作过程简单方便,省时省力,清洗效率高,保温效果好的特点。【专利说明】自动循环保温转液罐
本技术涉及储液罐
,是一种自动循环保温转液罐。
技术介绍
油田常规储液罐只具备保温、储存和搅拌功能,随着施工工艺技术的提高,常规的装置已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其不但无法向罐内抽汲或向罐外输送液体,还存在清洗过程复杂,需操作人员进入罐内才能实施罐内的清洁工作,费时费力,清洗效率低,以及在施工井场转移时必须将罐内液体排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循环保温转液罐,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储液罐存在的无法向罐内抽汲或向罐外输送液体,清洗过程复杂,费时费力,清洗效率低,以及在施工井场转移时必须将罐内液体排出的问题。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自动循环保温转液罐,包括储液罐体、转液泵、进液管、出液管和排污管线,储液罐体的右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出口分别与储液罐体内腔相通的转液泵和不少于一个的进液管,储液罐体的左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入口分别与储液罐体内腔相通的出液管和排污管线。 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在储液罐体内侧可环绕有清洗管,清洗管的侧壁上分布有喷水孔,清洗管的进口和出口均分布在储液罐体外侧。 上述每个进液管的入口上均可固定安装有进液阀;出液管上固定安装有至少两个出液阀;排污管线的出口上固定安装有排污阀;转液泵的入口上固定安装有转液连通管,转液连通管上固定有至少两个转液阀;转液泵上分布有至少两个出口,其中有一个出口与清洗管的入口相通,且至少有一个出口与储液罐体内腔相通。 上述在储液罐体内侧可环绕有保温管,保温管的进口和出口均分布在储液罐体外侧。 上述储液罐体的侧壁可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层压在一起的钢板层、保温夹层和瓦楞板层,储液罐体的底部包括两层分别位于内侧和外侧的钢板层以及夹压在两层钢板层中部的保温夹层;储液罐体的底部呈左低右高的单坡底,且储液罐体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呈向中侧下方倾斜状,对应排污管线入口位置的储液罐体左侧底部分布有便于积蓄污垢的积污凹槽。 上述保温夹层为可岩棉层或EVA发泡片材层。 上述储液罐体可座于撬装式底座上,撬装式底座的左端和右端均固定有便于整体拖动的拖杠,且在撬装式底座的左部和右部均固定有能伸缩且便于起吊的吊杠;储液罐体顶面的左侧和右侧均分布有观察孔,观察孔上固定安装有密封式滑盖;储液罐体顶面分布有投料口,投料口上固定安装有能开合的投料盖板;储液罐体顶面固定有搅拌器,对应密封式滑盖和投料盖板侧位置的储液罐体顶面上均设有可拆卸安全防护网;储液罐体顶部环绕有通过铁链条连接的可折叠栏杆;储液罐体顶面的左侧或右侧或左右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滑轮式液位计;对应观察孔位置的储液罐体的左右侧壁上均固定有爬梯;储液罐体的侧壁上分布有至少一个能容成人通过的圆人孔,圆人孔上固定安装有人孔盖板。 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其通过增设转液泵可实现向储液罐体内抽汲液体的过程,且不需额外配备液体压入设备,增设清洗管可简化其清洗过程,增设保温管可改善其保温效果,具有操作过程简单方便,省时省力,清洗效率高,保温效果好的特点。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的右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1的左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I为储液罐体,2为转液泵,3为进液管,4为出液管,5为排污管线,6为清洗管,7为进液阀,8为出液阀,9为转液连通管,10为转液阀,11为保温管,12为瓦榜板层,13为撬装式底座,14为拖杠,15为吊杠,16为排污阀,17为密封式滑盖,18为投料盖板,19为可折叠栏杆,20为滑轮式液位计,21为爬梯,22为人孔盖板,23为搅拌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3、4所示,该自动循环保温转液罐包括储液罐体1、转液泵2、进液管3、出液管4和排污管线5,储液罐体I的右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出口分别与储液罐体I内腔相通的转液泵2和不少于一个的进液管3,储液罐体I的左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入口分别与储液罐体I内腔相通的出液管4和排污管线5。在使用时,可通过软管等媒介连通储存待汲取液体的罐体出口与转液泵2的入口,然后通过启动转液泵2即可将待汲取液体泵入储液罐体I内。这样可使本技术通过转液泵2实现向储液罐体I内抽汲液体的过程,且不需额外配备液体压入设备,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自动循环保温转液罐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3、4所示,在储液罐体I内侧环绕有清洗管6,清洗管6的侧壁上分布有喷水孔,清洗管6的进口和出口均分布在储液罐体I外侧。使用时,可将清洗管6的进口接通清洗水源,将其出口接入回水容器内,然后即可进行储液罐体I内侧的清洗,可通过改变清洗水源的压力调整喷水孔中喷出的水压,从而完成对储液罐体I内侧的冲刷,其冲刷的污垢可通过排污管线5排出;由此可改善其清洗效果,代替传统的人工清洗,减轻劳动强度,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如附图1、2、3、4所示,每个进液管3的入口上均固定安装有进液阀7 ;出液管4上固定安装有至少两个出液阀8 ;排污管线5的出口上固定安装有排污阀16 ;转液泵2的入口上固定安装有转液连通管9,转液连通管9上固定有至少两个转液阀10 ;转液泵2上分布有至少两个出口,其中有一个出口与清洗管6的入口相通,且至少有一个出口与储液罐体I内腔相通。根据需求,转液泵2上还可分布有一个备用出口,用于扩展其操作。在使用时,由于转液泵2可实现加压调压的作用,使其一个出口与清洗管6的入口相通可省去清洗水源的加压装置,直接将普通的清洗水源接通转液阀10即可完成清洗过程。根据需求,进液阀 7、出液阀8和转液阀10可采用现在公知技术,如蝶阀等。 如附图1、2、3、4所示,在储液罐体I内侧环绕有保温管11,保温管11的进口和出口均分布在储液罐体I外侧。在使用时,可将保温管11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气体或液体热源的出液口和回液口接通,然后即可通过高温气体或液体的流通实现对储液罐体I的保温;当有多个储液罐体I同时使用时,可将首位的储液罐体I保温管11的进口和位于尾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循环保温转液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罐体、转液泵、进液管、出液管和排污管线,储液罐体的右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出口分别与储液罐体内腔相通的转液泵和不少于一个的进液管,储液罐体的左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入口分别与储液罐体内腔相通的出液管和排污管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强万福财姚良刘新力敬克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