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94485 阅读:2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20:28
血液分离装置,用于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包含:套筒,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形成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内杆组件,以套接方式同轴设置于套筒内,使内杆组件于套筒内沿轴向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内杆组件进一步包含杆体与槽体,两者以螺纹连接,使杆体连接至槽体后可任意卸除;顶盖,与套筒同轴设置于第一端以套接于第一开口,藉以封闭第一开口;以及底盖,与套筒同轴设置于第二端以套接于第二开口,藉以封闭第二开口;底盖具有一中心通孔,使杆体穿越中心通孔与槽体连接。用于提供一简化、便利且可靠的装置与方法以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血液分离装置,用于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包含:套筒,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形成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内杆组件,以套接方式同轴设置于套筒内,使内杆组件于套筒内沿轴向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内杆组件进一步包含杆体与槽体,两者以螺纹连接,使杆体连接至槽体后可任意卸除;顶盖,与套筒同轴设置于第一端以套接于第一开口,藉以封闭第一开口;以及底盖,与套筒同轴设置于第二端以套接于第二开口,藉以封闭第二开口;底盖具有一中心通孔,使杆体穿越中心通孔与槽体连接。用于提供一简化、便利且可靠的装置与方法以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专利说明】血液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血液分离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基于离心方法使血液中产生分层,藉以分离并采集特定血浆层的装置。
技术介绍
血液中富含多种成分且不同成分的功能各异。传统上,直接由抽血方式取得的周边血液即为“全血”,内含有血球、血清、血浆与繁多的生化分子,且不同成分各具不同的医疗用途。全血的分离是现今医疗行为中极为普遍的作业,其中,离心方法是极常用的分离方法;藉由离心使血液成分因比重差异而分层,进而取得所需的血液成分。 一般而言,在取得患者的血液并进行抗凝血剂处理之后,藉由离心方法可将血液按其比重分层,可明显地观察到上层的血浆和下层的红血球沈淀,其中上层的血浆大致上又依可分比重较小的“少量血小板血衆” (platelet-poor plasma ;简称PPP)以及比重较大的“富含血小板血衆” (plate-rich plasma ;简称PRP);如更加细分,介于上层的血衆与红血球沈淀之间则存有一成份特殊的血浆层称作“血沉棕黄层”(buffy coat),其广义而言仍属富含血小板血浆的一部分,然而,血沉棕黄层相较于前述上层的血浆或下层的红血球沈淀所占的体积而言,血沉棕黄层的体积相当小,仅占整体血液体积1%左右,因而在分层后的血液中呈现薄层状。 上述血液成分中,血浆部分的医疗价值近年来逐渐被发掘并深获重视。具体而言,自体来源(autologous)的富含血小板血衆(以下简称PRP)与血沉棕黄层的医疗用途广泛,更具有医疗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的诸多优点。尤其血沉棕黄层富含了高浓度的血小板、淋巴球、生长因子以及少量的干细胞而更显珍贵。 已知PRP中血小板经由适当刺激后,可分泌丰富且多元的生长因子,并对应启动生化机制,引发细胞产生增生、移动、分化以及胶原蛋白合成等多种生理修复机制?’另一方面,血沉棕黄层亦含有少量而珍贵的成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cells)以及间叶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且在上述血小板与生长因子的环境下,干细胞活化后亦能参与并促进组织修复,使PRP的研究与应用成为再生医学的一重要领域。PRP可促进组织修复功能已受到广泛研究并实际应用至临床医疗上,其主要用于促进伤口愈合与组织修复的用途,例如:牙科治疗、骨科治疗、眼科治疗、关节炎治疗、整形医疗、美容医疗、眼科治疗等,深具应用价值。 目前取得PRP所采用的方法仍以离心试管提取为主。然而,由于血液经分层离心后PRP于整体血液体积的占比相对小。尤其按一般抽血体积(10至20 mL全血),经离心后仅可得一薄层的血沉棕黄层,造成操作者难以从血浆层与红血球层之间分辨并分离血沉棕黄层;此外,薄层状血沉棕黄层是介于血浆层与红血球层之间,操作上势必采取工具深入其中提取,显著干扰了血液分层效果且操作效率不佳;在在均导致操作者难以采集血沉棕黄层。除了操作不便利的问题之外,由于离心方法提取PRP或血沉棕黄层涉及多项繁复的分离程序,尤其,为了分离分层后的血液,需要多重的移液程序亦导致了污染疑虑以及感染风险的安全问题。 因此,目前有部分的制造业者针对前述相关问题提出改善方法。例如:中国大陆专利第CN202478263U号与CN201469752U号专利提出了极为类似的改良方法,两者提出的方法均以传统注射器作为抽血器材,取血后移除注射针头,并以一设有活塞的容器并套接至注射器的开口上(即原注射针头套接处),再使组装后的注射器与套接于其上的容器共同进行离心,离心时是采注射器在上,容器在下的配置方式;因此,离心后的血浆采集方式是将位于底部的血液层向下排出注射器至容器中,使PRP下降至注射器开口处,之后再行装设注射针头,直接将PRP注射回血液来源的患者体内。 然而,就实际操作而言,上述两件专利所述的装置仍存有诸多缺失需改善。具体而言,按上述两件专利所揭露的设计,虽可利用现有的注射器作为抽血与注射装置,然而注射器与加设的容器是以套接方式连接,又两者均为长管型构件,使得整体装置经组装后仍呈现十分不稳定的状态,尤其是套接处松脱的可能性很高;再者,受限于其装置设计与离心分离血液的原理,此装置于离心时必须组装注射器与容器,使两构件共同进行离心,因此,如前述此装置的结构既已不稳定,离心过程中又必然承受强大的作用力,更可能造成松脱的问题,且一旦此装置结构松脱,更可能衍生出血液漏出及污染等严重的安全问题。此外,由于使用前述装置于取得PRP时,为了不干扰离心血液分层后的效果,必然是向下注出比重大于PRP的血球层,并经由人为控制使PRP留滞于注射器近出口处;然而,向下排出液体的操作因受重力影响,易生扰动操作不易,亦可能误将PRP排出,减损提取效果;再者,如欲针对薄层状的血沉棕黄沉层进行分离提取,上述的缺失将更加显著。 另一方面,美国专利申请案公开第20100025342A1号提出了一种血液分离装置,亦基于传统注射器的原理设置,其是采两个注射器,其一为第一注射器,是用于装设注射针头并抽取全血,于取得全血后将注射针头置换为一帽盖将开口密封,接着以注射开口朝下的配置方式,施以较弱的离心程序以初步分离血液,其后,采用带有注射针头的第二注射器置入第一注射器的推柄预留的管道内,吸取初步分离的大部分血浆(即初步离心取得的上层液);之后以另一帽盖置换注射针头,将第二注射器的开口密封,接着进行较强离心,以利将血浆更精确地分层,并向下(即其重力方向)排出特定血液分层,以取得PPR或血沉棕黄层。 然而,针对上述美国专利申请案所揭露的技术方案,其血液分离装置设计原理亦采用传统的注射器,且须采用至少两个注射器方能达成其目的。因此,就实际操作而言,为了使第二注射器能精准置入第一注射器中,并达成稳定吸取分层血液的目标,两注射器的尺寸规格与构型均须加以额外设计,使两注射器能稳定组装,故两注射器势必无法直接采用现有规格的注射器达成,且单次的血液分离即须耗用两个注射器,明显增加了生产成本。再者,就功能而言,虽然此装置可能提高血液分离效果,但操作上涉及了两阶段的离心与移液步骤,因而仍存未能解决繁复工序的问题;另因分离过程中注射器套接的步骤,亦可能衍生出操作污染的疑虑。此外,受限于传统注射器套筒末端的翼片设计,使此装置于离心时的摆放方向受到限制(翼片的存在使传统注射器无法置入常用的离心管座),因而必须采用向下注出的方式取得PRP,且致使用于封口的帽盖于离心时处于施力方向端,又此帽盖为因应强大离心力确实封闭注射器开口,势必须倚赖精确的构型设计,衍生了生产成本提高的缺点。又,为了不干扰离心血液分层后的效果,此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血液分离装置,用于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分离装置包含: 一套筒,沿一轴向方向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该第一端形成一第一开口,该第二端形成一第二开口; 一内杆组件,是以套接方式同轴设置于该套筒内,使该内杆组件于该套筒内沿该轴向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其中,该内杆组件进一步包含一杆体与一槽体,该杆体与该槽体是以螺纹连接,使该杆体连接至该槽体后可任意自该槽体卸除; 一顶盖,是与该套筒同轴设置于该第一端以套接于该第一开口,藉以封闭该第一开口;以及 一底盖,是与该套筒同轴设置于该第二端以套接于该第二开口,藉以封闭该第二开口;其中,该底盖进一步具有一中心通孔,使该杆体沿该轴向方向穿越该中心通孔以及该第二开口与该槽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书睿黄美月
申请(专利权)人:玛旺干细胞医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