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73775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0:23
一种燃料电池(B1-B4)包括:膜电极接合体(C),隔离体(15)和框体(20),膜电极接合体(C)包括:电解质膜(50);催化剂层(60、70),其堆叠在电解质膜(50)的两侧;以及两个或更多个多孔体(80、90),其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且设置于催化剂层(60、70)中的一个催化剂层的表面,隔离体(15)限定隔离体(15)和膜电极接合体(C)之间的气体流路,框体(20)围绕电解质膜(50)的外周。两个或更多个多孔体(80、90)中的与隔离体(15)邻接的多孔体(80)包括外缘部,外缘部包括延伸成与框体(20)重叠的外延部(80a)。弹性体(40)设置于外延部(80a)和框体(20)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燃料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诸如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以下称为“PEFC”)等的燃料电池。
技术介绍
关于该类型的燃料电池的技术包括在名称为“膜电极接合体”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内容。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膜电极接合体包括膜-膜增强构件接合体、阳极催化剂层(或者第一催化剂层)、阴极催化剂层(或者第二催化剂层)、阳极气体扩散层(或者第一气体扩散层)和阴极气体扩散层(或者第二气体扩散层)。膜-膜增强构件接合体包括聚合物电解质膜、一个或多个膜片状的第一膜增强构件和一个或多个膜片状的第二膜增强构件,该第一膜增强构件以整体沿着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周缘延伸的方式布置于聚合物电解质膜的主表面的顶部,该第二膜增强构件以整体沿着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周缘延伸并且从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厚度方向看时使其内缘与第一膜增强构件的内缘错开的方式布置于第一膜增强构件的顶部。附带地,第一膜增强构件和第二膜增强构件主要由合成树脂制成。阳极催化剂层被形成为在填充形成于第一膜增强构件中的开口的同时覆盖聚合物电解质膜的主表面,并且同样地,阴极催化剂层被形成为覆盖聚合物电解质膜的主表面。阳极气体扩散层被布置成覆盖阳极催化剂层和第一膜增强构件的主表面的一部分,且阴极气体扩散层被布置成覆盖阴极催化剂层和第一膜增强构件的主表面的一部分。上述构造意图通过防止由与气体扩散层的端部接触导致的对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损害以及通过更可靠地抑制由第一膜增强构件的端部导致的对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损害来提高耐久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专利申请WO/2008/12635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这方面,近年来,为了减小燃料电池的尺寸,已经对使用多孔金属材料而非碳材料用作气体扩散层的材料进行了研究。当将多孔金属材料用于气体扩散层且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地将气体扩散层布置成覆盖第一膜增强构件时,过大的表面压力作用于气体扩散层和第一膜增强构件的重叠部(或者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周缘部),因此难以确保其上形成有催化剂层的聚合物电解质膜上的适当的表面压力,且该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其能够通过防止在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周缘部上施加过大的表面压力来确保聚合物电解质膜上的适当的表面压力。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包括:膜电极接合体,其包括:电解质膜,堆叠在电解质膜的两侧的催化剂层和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且设置于催化剂层中的一个催化剂层的表面的两个或更多个多孔体;隔离体,其限定隔离体和膜电极接合体之间的气体流路;以及框体,其围绕电解质膜的外周。两个或更多个多孔体中的与隔离体邻接的多孔体包括外缘部,外缘部包括延伸成与框体重叠的外延部。弹性体设置于外延部和框体之间。附图说明图1是通过堆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形成的燃料电池堆的立体图。图2A是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一部分的框体和膜电极接合体的平面图。图2B是沿着图2A的带箭头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图3是示出了燃料电池的与图2B中的虚线II包围的区域对应的部分的细节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与图2B中的虚线II包围的区域对应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与图2B中的虚线II包围的区域对应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与图2B中的虚线II包围的区域对应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通过堆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形成的燃料电池堆的立体图;图2A是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一部分的框体和膜电极接合体的平面图;图2B是沿着图2A的带箭头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以及图3是示出了燃料电池的与图2B中的虚线II包围的区域对应的部分的细节的局部放大图。附带地,图3中另外示出了隔离体和密封剂。通过堆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多个燃料电池B1形成燃料电池堆A,并且以使得在一对端板10、10之间将一堆叠燃料电池B1堆叠在另一堆叠燃料电池B1的顶部且在燃料电池B1被夹在端板10、10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端板10、10将燃料电池B1压在一起的方式构成燃料电池堆A。燃料电池B1以限定气体流路的方式设置有图3所示的介于一对隔离体15、15之间的膜电极接合体C和框体20(以下称为“框架”),用于发电的气体流过该气体流路。附带地,可以采用垫圈来代替框架用作框体。“用于发电的气体”包括含氢气体和含氧气体。框架20由树脂制成,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从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B1的堆叠方向X看到的主视图中框架20形成为长方形且形成有大于稍后将说明的膜电极接合体C的厚度的特定的板厚度t,且膜电极接合体C布置于框架20的中央部。此外,框架20的抵接膜电极接合体C的外壁面的的内壁面形成为平坦状。如图2A所示,框架20设置有用于供给和排放含氢气体或含氧气体或冷却流体的歧管部M1、M2,该歧管部M1、M2分别形成于框架20的侧部。在侧部的一者中的歧管部M1由歧管孔H1至H3形成。歧管孔H1至H3分别用于供给含氧气体(H1)、用于供给冷却流体(H2)以及用于供给含氢气体(H3),且在图1所示的堆叠方向X上分别形成流路。另一歧管部M2由歧管孔H4至H6形成。歧管孔H4至H6分别用于排放含氢气体(H4)、用于排放冷却流体(H5)和用于排放含氧气体(H6),且在上述堆叠方向X上分别形成流路。附带地,用于供给的歧管孔以及用于排放的歧管孔的相对位置可以局部或整体成相反的顺序。如图3所示,在框架20的上下表面上、在该上下表面和隔离体15的下表面15a之间分别延伸地密封剂11、11,此外,在框架20的内周缘部中、在上下表面上分别延伸地形成弹性体40、40。膜电极接合体C有时被称为MEA(MembraneElectrodeAssembly),且如图3所示,膜电极接合体C具有如下结构:其中由固体聚合物形成的电解质膜50例如以将电解质膜50夹在一对催化剂层60、70之间的方式被保持在催化剂层60、70之间,且气体扩散层100以涂覆催化剂层60、70的表面的方式形成于催化剂层60、70上。电解质膜50的外周由框架20围绕。气体扩散层100包括具有不同弹性模量的第一多孔体80和第二多孔体90。如图2B和图3所示,第一多孔体80和第二多孔体90以第二多孔体90邻接催化剂层60或70且第一多孔体80邻接隔离体15的方式彼此上下堆叠。以如下方式形成第二多孔体90:第二多孔体90的侧面90b与催化剂层60、70的侧壁面Ca(或者边界面)对齐且第二多孔体90的上表面90a的高度比框架20的上表面20a高。如图3所示,第一多孔体80的外缘部朝向框架20的内缘部延伸出,且该延伸部形成了外延部80a。换句话说,如图3所示,外延部80a以外延部80a和框架20的上表面20a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延伸出。上述弹性体40配置于框架20的上表面20a和延伸出的外延部80a之间。弹性体40由从碳材料、弹簧、弹性聚合物、橡胶、粘合剂和这些材料的组合物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形成。弹性体40的弹性模量比第一多孔体80和框架20的压缩弹性模量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弹性体40以粘合剂位于弹性体40和第一多孔体80的外延部80a的下表面之间的方式与第一多孔体80的外延部80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燃料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料电池,其包括:膜电极接合体,所述膜电极接合体包括:电解质膜,催化剂层,所述催化剂层堆叠在所述电解质膜的两侧,以及两个或更多个多孔体,所述多孔体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且设置于所述催化剂层中的一个催化剂层的表面;隔离体,所述隔离体限定所述隔离体和所述膜电极接合体之间的气体流路;以及框体,所述框体围绕所述电解质膜的外周,其中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多孔体中的与所述隔离体邻接的多孔体包括外缘部,所述外缘部包括延伸成与所述框体重叠的外延部,其中弹性体设置于所述外延部和所述框体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3.15 JP 2012-0580961.一种燃料电池,其包括:膜电极接合体,所述膜电极接合体包括:电解质膜,催化剂层,所述催化剂层堆叠在所述电解质膜的堆叠方向上的两侧,以及两个或更多个多孔体,所述多孔体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且以堆叠的关系设置于所述催化剂层中的一个催化剂层的表面;隔离体,所述隔离体限定所述隔离体和所述膜电极接合体之间的气体流路;以及框体,所述框体围绕所述电解质膜的外周,其中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多孔体中的与所述隔离体邻接的多孔体包括外延部,所述外延部以在所述框体的上表面和所述外延部之间在所述堆叠方向上具有间隙的方式朝向与所述堆叠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出,其中弹性体设置于所述间隙,以及所述框体和与所述隔离体邻接的所述多孔体在所述堆叠方向上彼此不直接接触,所述框体的内表面直接夹持所述电解质膜的从所述催化剂层突出的部分的上下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多孔体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沼基小高敏和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