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52843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9 15: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电端子,用以通过大电流,包括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为中空柱体结构,多个接触件与所述主体部一体冲压成型,每一所述接触件具有一基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和一导接部由所述基部延伸;其中,相邻两排或相邻两列的多个所述接触件相互错位排列,增加了所述接触件在所述主体部上的排列密度,可有效的增加电流的流通量,能导通更大的电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电端子,用以通过大电流,包括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为中空柱体结构,多个接触件与所述主体部一体冲压成型,每一所述接触件具有一基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和一导接部由所述基部延伸;其中,相邻两排或相邻两列的多个所述接触件相互错位排列,增加了所述接触件在所述主体部上的排列密度,可有效的增加电流的流通量,能导通更大的电流。【专利说明】 导电端子【
】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多个接触点的导电端子。 【
技术介绍
】 目前市面上,在面临需要通过高电流的需求时,通常使用低阻抗的导电材料,但是有时使用低阻抗的导电材料也仍然无法满足通过高电流的需求,现有技术则是通过增加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的接触点来提高电流的流通量,两个导电端子之间的接触点越多、导电面积越大,流过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电流就可以越大。 一篇专利号为CN201020273131.4的专利(如附图6)揭示了一种母端子具有中空圆柱体I结构及多个悬梁臂11,多个所述悬梁臂11在所述中空圆柱体I上成纵横都对齐的矩阵排列,每一所述悬梁臂11 一端均与所述中空圆柱体I连接,另一端均为向内张开的自由端111。当公端子完全插入母端子时,母端子上的悬梁臂11与公端子的外表面紧密接触,由于多个悬梁臂11作为导电的接触点,所以所有悬梁臂11的导电能力加起来就是整个母端子的导电能力。 但是多个所述悬梁臂11在所述中空圆柱体I纵横都对齐的矩阵排列,在冲压的过程中,由于要保障两相邻所述悬梁臂11之间的所述中空圆柱体壁12不会因冲击力过大而发生扭曲变形或断裂现象,两相邻所述悬梁臂11之间的间距D必须足够大。在所述中空圆柱体I具有有限表面积的情况下,所述悬梁臂11的数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即在有限的面积上不能冲压出更多的所述悬梁臂以满足通过更大电流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导电端子,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有限的面积上设置更多的接触件以满足通过更大电流的需求的导电端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导电端子,与一对接端子配合,用以通过大电流,包括: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为中空柱体;多个接触件与所述主体部一体冲压成型,每一所述接触件具有一基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和一导接部由所述基部延伸,相邻两排或相邻两列的多个所述接触件相互错位。 进一步,所述导接部为直片形,所述导接部也可为弯弧形。 进一步,所述基部宽于所述导接部。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为卷曲成的圆柱形,或者所述主体部为弯折成的多边形。 进一步,所述接触件为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凹陷的一凹部,所述导接部位于所述凹部的底端。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具有在竖直方向上断开设置的一第一侧边和一第二侧边。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对应多个所述接触件分别设有多个镂空孔,所述接触件于多个所述镂空孔撕裂成型。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对应多个所述接触件分别设有多个镂空孔,每一所述接触件的面积小于对应的每一所述镂空孔的面积。 进一步,所述对接端子沿所述接触件延伸的方向插入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接触件电性接触。 进一步,包括一中空套筒套设于所述主体部外,所述中空套筒具有相对设置的二开口,至少二止挡部分别临近所述二开口设置,所述主体部定位于所述二止挡部之间。 进一步,包括一中空套筒套设于所述主体部外,所述主体部利用本身向外的弹力固定于所述中空套筒中。 进一步,所述中空套筒与所述导电端子之间具有一弹性体。 一种达到上述目的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相邻两所述接触件之间的斜线距离大于相邻两所述接触件之间的直线距离,所以相邻排或相邻列的所述接触件在所述导电端子上相互错位,增大了相邻排或相邻列的所述接触件在所述导电端子上的间距,足够大的间距确保了两相邻所述接触件之间的所述中空柱体的强度,使所述中空柱体在冲压过程中不易发生扭曲变形或断裂现象,同时,错位排列结构充分利用了所述中空柱体的有限面积,增加了所述接触件在所述导电端子上的排列密度,即增加了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点,从而增加了所述导电端子的导电能力,使其可以通过更大的电流。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2为本技术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对接前的剖视图; 图3为图2对接后的剖视图; 图4为图3局部放大图; 图5为为本技术导电端子的俯视图; 图6为习知技术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导电端子I loo I主体部I ?ο I镂空孔[TI 第一侧边12 第二侧边13接触件20 mm 21 导接部22 中空套筒200~止挡部~201对接端子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本技术的导电端子100,用于与一对接端子300导接,并且可以通过大电流,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所述导电端子100套设于一中空套筒200内,包括一主体部10,多个接触件20与所述主体部10 —体冲压成型。 如图1,所述主体部10由一金属片材卷曲成一中空柱体结构,在本实施例当中,如图1和图5,所述柱体结构为圆柱体结构,在其它实施例当中,所述柱体结构还可以是多边柱体结构或椭圆柱结构。所述主体部10在竖直方向上具有断开设置的一第一侧边12和一第二侧边13,所述竖直方向垂直于所述柱体结构假想的上、下底面。所述主体部10具有多个镂空孔11,所述镂空孔11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三角形,还可以是其它形状,相邻排或相邻列的所述镂空孔11相互错位。 如图1至图4,所述主体部套设于所述中空套筒200内,所述中空套筒200具有相对设置的二开口(未图示),所述二开口(未图示)位于所述中空套筒200的两端,所述中空套筒200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变化,不局限为圆筒形或多边筒形,因为所述主体部10在竖直方向上具有断开设置的一第一侧边12和一第二侧边13,即所述主体部10为非封闭的圆柱体结构或其它方柱体结构,所以所述主体部10在外力的作用下具有收拢和张开的属性。所述中空套筒200的最小直径小于所述主体部10的最大直径,所述主体部10从其中之一所述开口(未图示)组装入所述中空套筒200后,所述主体部10由于受到所述中空套筒200的挤压而产生向外地弹性张力,使所述主体部10不需要焊接就可以紧紧的固定于所述中空套筒200内。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所述二开口(未图示)的内侧分别设有一止挡部201,所述主体部10组装入所述中空套筒200后固定在所述二止挡部201之间,使所述主体部10不需要焊接于所述中空套筒200就可以防止所述主体部10脱落。另夕卜,为了使所述导电端子100的连接器具有防震作用,可以在所述中空套筒200与所述主体部10之间设一弹性体。当所述中空套筒200与所述主体部10之间具有弹性体时,所述中空套筒200的最小直径可以大于所述主体部10的最大直径。 如图1、图2所示,对应多个所述镂空孔11设有多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电端子,与一对接端子配合,用以通过大电流,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为中空柱体;多个接触件与所述主体部一体冲压成型,每一所述接触件具有一基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和一导接部由所述基部延伸,相邻两排或相邻两列的多个所述接触件相互错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永生
申请(专利权)人:得意精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