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直管管道连接结构,包括呈圆柱形、可套接的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其中:第一管道,其具有安装端部,所述安装端部的外表面配置有突起物;第二管道,其具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一隆起部,所述第二管道内、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可套设于所述安装端部外表面的弹性扣环,所述弹性扣环具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二隆起部,当所述安装端部插入所述弹性扣环内时,所述突起物嵌入于所述第二隆起部内,所述第二隆起部嵌入于所述第一隆起部内。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这种直管管道连接结构,便于对管道连接。(*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直管管道连接结构,包括呈圆柱形、可套接的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其中:第一管道,其具有安装端部,所述安装端部的外表面配置有突起物;第二管道,其具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一隆起部,所述第二管道内、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可套设于所述安装端部外表面的弹性扣环,所述弹性扣环具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二隆起部,当所述安装端部插入所述弹性扣环内时,所述突起物嵌入于所述第二隆起部内,所述第二隆起部嵌入于所述第一隆起部内。采用本技术的这种直管管道连接结构,便于对管道连接。【专利说明】直管管道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管道领域,具体来说,本技术涉及到一种直管管道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工业
以及日常生活中,管道被广泛采用,其可以用于输送气体、液体或带固体颗粒的流体等。管道的用途很广泛,主要用在给水、排水、供热、供煤气、长距离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农业灌溉、水力工程和各种工业装置中。 现有技术中,管道与管道之间的连接方式通常为先将某一管道的端部插入另一管道的端部,再在连接处通过螺母紧固。这种连接机构虽然可以实现管道的紧固连接,但是必须通过扳手等工具配合使用,费时费力,且效率低。此外,还有通过分别对两个待连接管道进行加工,以便直接将其压装,但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结构较为复杂,加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管道连接结构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经过改进的直管管道连接结构,其便于对两个直管管道进行连接,且结构简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直管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圆柱形、可套接的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其中: 第一管道,其具有安装端部,所述安装端部的外表面配置有突起物; 第二管道,其具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一隆起部,所述第二管道内、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可套设于所述安装端部外表面的弹性扣环,所述弹性扣环具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二隆起部,当所述安装端部插入所述弹性扣环内时,所述突起物嵌入于所述第二隆起部内,所述第二隆起部嵌入于所述第一隆起部内。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道包括主体部以及用于容纳所述安装端部与弹性扣环的配合端部,所述配合端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通过锥形过渡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突起物为环状突起物,所述第一隆起部及第二隆起部均为环状。 进一步地,所述环状突起物的断面为半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环状突起物、第一隆起部以及第二隆起部的数量均为三个。 进一步地,三个所述环状突起物、三个所述第一隆起部以及三个所述第二隆起部均呈等间距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隆起部内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所述密封圈为橡胶材质。 优选地,所述弹性扣环的数量为两个。 实施本技术的直管管道连接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二管道上设置第一隆起部,弹性扣环上设置第二隆起部,使用时,将第一管道的安装端部插入于弹性扣环内,即可将弹性扣环向外推出,使得弹性扣环的第二隆起部嵌入于第二管道的第一隆起部内,同时,安装端部表面的突起物嵌入于第二隆起部内,进而保证二者之间的连接。在第一隆起部内设置的密封圈,能够保证弹性扣环与第一管道之间的密封性能,防止流体泄露。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技术的直管管道连接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管道;101,安装端部;102、突起物;2、第二管道;201、配合端部;202、第一隆起部;203、锥形过渡部;204、主体部;3、密封圈;4、弹性扣环;401、第二隆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直管管道连接结构,其能够实现两个管道之间的连接。如图中所示,总体来说,本技术的管道连接结构包括呈圆柱形、可套接的第一管道I及第二管道2。 第一管道I,其具有安装端部101,安装端部101的外表面配置有突起物102,该突起物102形状可以选择为多种,例如,较小的半球状,其沿着安装端部101的圆周表面均匀布置多个。 作为优选,突起物102选择为环状突起物,并且,环状突起物的断面优选为半圆形。 第二管道2,其具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一隆起部202,第二管道2内、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可套设于前述的安装端部101外表面的弹性扣环4,该弹性扣环4具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二隆起部401,当安装端部101插入弹性扣环4内时,突起物102嵌入于第二隆起部401内,第二隆起部401嵌入于第一隆起部202内,从而将第一管道I与第二管道2可靠连接。 第二隆起部401的形状应当能够容纳突起物102,并且便于二者形成紧密接触,类似地,第一隆起部202的形状应当能够容纳第二隆起部401,并且便于二者形成紧密接触。故当突起物102为环状时,对应地,第一隆起部202及第二隆起部401均为环状。当安装端部101插入于弹性扣环4时,其表面的环状突起物102将使得弹性扣环4向外扩张,最终,该环状突起物102嵌入于第二隆起部401内,第二隆起部401嵌入于第一隆起部202内,进而使得第一管道I与第二管道2可靠连接。这种方式,连接完成后,无需在第二管道2外部施加挤压力压合,便于操作。 本技术中,第二管道2包括主体部204以及用于容纳安装端部101与弹性扣环4的配合端部201,配合端部201与主体部204之间通过锥形过渡部203连接。该锥形过渡部203由配合端部201向着主体部204延伸,其直径尺寸逐渐缩小,构成为锥形。 前面所提及的环状突起物102、第一隆起部202及第二隆起部401的数量可以自由选择,其数量通常应一致,以便实现安装。作为一种方式,环状突起物102、第一隆起部202以及第二隆起部401的数量均为三个。优选为,三个环状突起物102、三个第一隆起部202以及三个第二隆起部401均呈等间距排布,这样,能够产生均匀的作用力。 进一步地,为保证第二管道2与弹性扣环4之间的密封性能,在第一隆起部202内设置有密封圈3。安装端部101插入弹性扣环4内、第二隆起部401嵌入于第一隆起部202内时,第二隆起部401的外表面抵靠在密封圈3上,从而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良好密封。该密封圈3的材质可以作诸多常规选择,例如橡胶材质等。 进一步地,弹性扣环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多个,为使用方便,本技术中优选为两个。该两个弹性扣环4形状及结构一致,呈面对面的方式布置。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直管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圆柱形、可套接的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其中: 第一管道,其具有安装端部,所述安装端部的外表面配置有突起物; 第二管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管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圆柱形、可套接的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其中:第一管道,其具有安装端部,所述安装端部的外表面配置有突起物;第二管道,其具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一隆起部,所述第二管道内、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可套设于所述安装端部外表面的弹性扣环,所述弹性扣环具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二隆起部,当所述安装端部插入所述弹性扣环内时,所述突起物嵌入于所述第二隆起部内,所述第二隆起部嵌入于所述第一隆起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天亿通管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