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分立对置式双离合器及双离合器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20384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6 13:13
一种同轴分立对置式双离合器及双离合器变速器,所述双离合器包括输入轴、第一离合器模块、第二离合器模块、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在装配状态下,以输入轴为基准,两个离合器模块的转动中心相对输入轴同轴设置,并且两个离合器模块面对面相隔一段距离布置;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均为套筒轴,输入轴穿过套筒轴,第一传动轴靠第一离合器模块一侧,第二传动轴靠第二离合器模块一侧。两个离合器模块具有各自的摩擦传动副和作动机构,通过对两个作动机构中的油缸交替充油与泄油,能够使两个离合器摩擦传动副的结合与分离交替进行,从而实现双离合器的传动功能。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由同轴分立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机构和变速器壳体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同轴分立对置式双离合器及双离合器变速器,所述双离合器包括输入轴、第一离合器模块、第二离合器模块、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在装配状态下,以输入轴为基准,两个离合器模块的转动中心相对输入轴同轴设置,并且两个离合器模块面对面相隔一段距离布置;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均为套筒轴,输入轴穿过套筒轴,第一传动轴靠第一离合器模块一侧,第二传动轴靠第二离合器模块一侧。两个离合器模块具有各自的摩擦传动副和作动机构,通过对两个作动机构中的油缸交替充油与泄油,能够使两个离合器摩擦传动副的结合与分离交替进行,从而实现双离合器的传动功能。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由同轴分立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机构和变速器壳体构成。【专利说明】同轴分立对置式双离合器及双离合器变速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传动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将两个离合器分别位于靠近动力输入轴两端位置进行同轴、相对布置的双离合器及采用该离合器的变速器。
技术介绍
变速器是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离合器变速器具有两个离合器,两个离合器具有各自的输出端并分别通过两根独立的传动轴连接变速器的奇数挡和偶数挡,两个离合器的交替分离与结合,可以对变速器相邻挡位的动力中断与结合进行顺序控制,并能够通过换挡执行机构的动作进行挡位预置,对下一步需要换入的挡位实现先挂挡后结合动力,而对换出的挡位则实现先中断动力后摘挡,可以使换挡过程中动力传动中断的时间极短甚至不中断动力,有效地避免了换挡冲击,使变速器具有优秀的换挡平顺性,同时也更适合用于自动变速传动系统。此外,由于双离合器变速器仍然采用机械式有级变速机构,对传统手动机械式变速器具有良好的工艺继承性,可以使产品生产制造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按照两个离合器的结构布置,现有双离合器变速器主要有同轴同端复合式和平行轴分立并列式两种结构型式。 同轴同端复合式双离合器变速器具有两个干式或湿式离合器,两个离合器同轴布置并封装在一个离合器壳体内、共用动力输入轴的一个端部作为输入端(即同端),但两个离合器具有各自独立的输出端;同轴同端复合式双离合器变速器具有两个独立的变速器传动轴,分别连接变速器的奇数挡和偶数挡,其中一个传动轴为套筒轴,另一个传动轴穿过套筒轴并与套筒轴同轴布置,两个离合器输出端对应与变速器的两个传动轴的端部传动连接;结合换挡执行机构的动作,通过控制两个离合器的交替分离与结合,能够完成对变速器相邻挡位的动力中断与结合的顺序控制,实现对下一步需要换入的挡位进行先挂挡后结合动力的挡位预置,对换出的挡位则进行先中断动力后摘挡,使换挡过程中动力传动中断的时间极短甚至不中断动力,降低或消除换挡冲击、优化换挡平顺性。由于同轴同端复合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的两个离合器位于动力输入轴的同一端部且封装在同一个离合器壳体内,使得变速器整体结构紧凑、重量相对较轻,但是,两个离合器封装在一个离合器壳体内同时也导致了机构复杂、对零部件设计及加工制造精度要求高,并且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随着离合器零部件磨损,容易产生零部件之间的干涉,造成离合器失效。 平行轴分立并列式双离合器变速器具有一根固设有一个或两个齿轮的动力输入轴和两个干式或湿式离合器,两个离合器封装在各自的离合器壳体内,并具有各自的离合器动力输入轴和输出轴,其中:两根离合器输入轴上皆固设有一个齿轮与变速器动力输入轴上的齿轮常啮合,使变速器动力输入轴输入的动力可以分别通过相应的齿轮副传递给两根离合器动力输入轴,而两根离合器动力输出轴分别连接变速器的奇数挡和偶数挡;同样,结合换挡执行机构的动作,通过控制两个离合器的交替分离与结合,能够完成对变速器相邻挡位的动力中断与结合的顺序控制,实现对下一步需要换入的挡位实现先挂挡后结合动力的挡位预置,对换出的挡位则实现先中断动力后摘挡,形成与同轴同端复合式双离合器变速器同样的换挡效果。在平行轴分立并列式双离合器变速器中,由于两个离合器分离布置,可以采用相同规格的离合器,离合器结构比同轴同端复合式双离合器简单,对设计与加工制造精度要求也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在两个离合器的输入端,需要先行通过变速器动力输入轴与两根离合器动力输入轴之间的齿轮传动副传递动力,会使系统传动效率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增加了零部件数量,会使变速器总体结构尺寸及重量皆有所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专门为双离合器变速器而设计的同轴分立对置式双离合器;本专利技术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同轴分立对置式结构的双离合器变速器。旨在有效利用和发挥双离合器的工作特点和特性,结合并吸收同轴同端复合式双离合器变速器和平行轴分立并列式双离合器变速器两者的优点,克服其不足,从而提升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整体水平。 为达到上述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同轴分立对置式双离合器,包括输入轴、第一离合器模块、第二离合器模块、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其中:所述输入轴为动力输入轴且形成转动支承,所述第一传动轴为第一离合器模块的输出轴,所述第二传动轴为第二离合器模块的输出轴。 在装配状态下,以输入轴为基准,第一离合器模块的转动中心和第二离合器模块的转动中心相对输入轴同轴设置,并且第一离合器模块与第二离合器模块面对面相隔一段距离布置。 所述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均为套筒轴,输入轴穿过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的套筒,并与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同轴布置,其中:第一传动轴相对于输入轴转动支承且靠第一离合器模块一侧,第二传动轴相对于输入轴转动支承且靠第二离合器模块一侧。 所述第一离合器模块包括第一离合器摩擦传动副、第一离合器输入端、第一离合器输出端和第一离合器作动机构;所述第一离合器输入端与所述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离合器输出端与第一传动轴固定连接,当第一离合器摩擦传动副摩擦结合时,输入轴的动力经过第一离合器输入端和第一离合器输出端传递给第一传动轴,当第一离合器摩擦传动副分离时,输入轴传递给第一传动轴的动力中断。 所述第二离合器模块包括第二离合器摩擦传动副、第二离合器输入端、第二离合器输出端和第二离合器作动机构;所述第二离合器输入端与所述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输出端与第二传动轴固定连接,当第二离合器摩擦传动副摩擦结合时,输入轴的动力经过第二离合器输入端和第二离合器输出端传递给第二传动轴,当第二离合器摩擦传动副分离时,输入轴传递给第二传动轴的动力中断。 上述第一目的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离合器作动机构和第二离合器作动机构是促使离合器摩擦传动副结合或分离的装置。这种作动机构的结构和形式多种多样,均可适用于本专利技术,但其中较好地是采用液压压紧机构,比如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离合器作动机构包括第一油缸、第一活塞、第一分离轴承和第一膜片弹簧;所述第一油缸为环形油缸,所述第一活塞为环形活塞,所述第一分离轴承为角接触球轴承,所述第一膜片弹簧为中心开有圆形内口的碟型膜片弹簧;所述第一油缸、第一活塞、第一分离轴承和第一膜片弹簧均与所述输入轴同轴布置,其中:第一油缸定位设置,第一活塞置于第一油缸内,第一分离轴承一端的轴承圈与第一活塞固定连接,第一分离轴承另一端的轴承圈与第一膜片弹簧的内口固定连接,第一膜片弹簧的外口作用于第一离合器摩擦传动副。 同理,所述第二离合器作动机构包括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分立对置式双离合器,包括输入轴(Z)、第一离合器模块(LH1)、第二离合器模块(LH2)、第一传动轴(ZT1)和第二传动轴(ZT2),其中:所述输入轴(Z)为动力输入轴且形成转动支承,所述第一传动轴(ZT1)为第一离合器模块(LH1)的输出轴,所述第二传动轴(ZT2)为第二离合器模块(LH2)的输出轴,其特征在于:在装配状态下,以输入轴(Z)为基准,第一离合器模块(LH1)的转动中心和第二离合器模块(LH2)的转动中心相对输入轴(Z)同轴设置,并且第一离合器模块(LH1)与第二离合器模块(LH2)面对面相隔一段距离布置;所述第一传动轴(ZT1)和第二传动轴(ZT2)均为套筒轴,输入轴(Z)穿过第一传动轴(ZT1)和第二传动轴(ZT2)的套筒,并与第一传动轴(ZT1)和第二传动轴(ZT2)同轴布置,其中:第一传动轴(ZT1)相对于输入轴(Z)转动支承且靠第一离合器模块(LH1)一侧,第二传动轴(ZT2)相对于输入轴(Z)转动支承且靠第二离合器模块(LH2)一侧;所述第一离合器模块(LH1)包括第一离合器摩擦传动副、第一离合器输入端(LR1)、第一离合器输出端(LC1)和第一离合器作动机构;所述第一离合器输入端(LR1)与所述输入轴(Z)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离合器输出端(LC1)与第一传动轴(ZT1)固定连接,当第一离合器摩擦传动副摩擦结合时,输入轴(Z)的动力经过第一离合器输入端(LR1)和第一离合器输出端(LC1)传递给第一传动轴(ZT1),当第一离合器摩擦传动副分离时,输入轴(Z)传递给第一传动轴(ZT1)的动力中断;所述第二离合器模块(LH2)包括第二离合器摩擦传动副、第二离合器输入端(LR2)、第二离合器输出端(LC2)和第二离合器作动机构;所述第二离合器输入端(LR2)与所述输入轴(Z)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输出端(LC2)与第二传动轴(ZT2)固定连接,当第二离合器摩擦传动副摩擦结合时,输入轴(Z)的动力经过第二离合器输入端(LR2)和第二离合器输出端(LC2)传递给第二传动轴(ZT2),当第二离合器摩擦传动副分离时,输入轴(Z)传递给第二传动轴(ZT2)的动力中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保群王琼汪韶杰卞锦罗冲陆军常佳男胡松华曲凯宁陶晓敏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