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电流继电器驱动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15363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6 1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电流继电器驱动保护电路,包括继电器、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和继电器滤波电路,继电器的输入端与继电器驱动电路连接,继电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和继电器滤波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小信号控制继电器驱动负载大电流电路,可以满足高边驱动技术中负载的大电流,同时又能实时监测负载电流的变化,实现负载的过流、开路和短路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大电流继电器驱动保护电路,包括继电器、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和继电器滤波电路,继电器的输入端与继电器驱动电路连接,继电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和继电器滤波电路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小信号控制继电器驱动负载大电流电路,可以满足高边驱动技术中负载的大电流,同时又能实时监测负载电流的变化,实现负载的过流、开路和短路保护。【专利说明】—种大电流继电器驱动保护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电流继电器驱动保护电路,特别是能实现负载开路、过流、短路保护以及继电器自身的触点粘合检测、继电器触点的开路检测,电路可以故障码的形式反馈给显示设备,可作出预警。
技术介绍
在高边驱动技术中,如果负载电流要求输入电流较大,同时又要实现负载的过流、开路、短路保护,往往要求实现的硬件采用高驱智能1C,这种情况下实现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成本的电路,该电路在输入高边驱动技术中负载的大电流时,能实现负载的过流、开路和短路保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电流继电器驱动保护电路,包括继电器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和继电器滤波电路,继电器的输入端与继电器驱动电路连接,继电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和继电器滤波电路连接; 所述继电器电路包括第一电源、电阻Rl和电阻R2、续流二极管Dl和继电器,第一电源的输出端经电阻R2与继电器的线圈连接,续流二极管Dl与继电器的线圈并联,电阻Rl与电阻R2并联; 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l和三极管Q2、电阻R6和电阻R8,继电器的线圈分别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l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地线,继电器驱动的控制信号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以及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地线; 所述继电器滤波电路包括第二电源、电阻R3、电容Cl和二极管D4,第二电源的输出端经电阻R3与电容Cl的一端连接,电容Cl的另一端分别与继电器的开关控制端、以及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接地线; 所述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包括第三电源、第四电源、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7、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二极管D3由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串联而成,第三电源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4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以及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地线,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电源的输出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接地线; 所述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第五电源、康铜片、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和电阻R19、电容C2、电容C3、电容C4和电容C5、电感L1、电感L2、运放和二极管D5,运放由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经电阻R14与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串联组成,二极管D5由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串联组成,继电器的开关控制端分别与康铜片的输出端和输入端连接,康铜片的输入端和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9的一端、以及电容C3的一端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地线,电容C3的一端与电感L2的一端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的一端、以及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8的一端、以及第一运放的正输入端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地线,康铜片的输出端和电阻Rll的一端连接,电阻Rll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9的一端、以及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地线,电容C3的另一端与电感LI的一端连接,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12的一端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lO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以及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一运放的输出端分别与电阻RlO的另一端、电阻R14的一端、以及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二运放的输出端与第二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二运放的输出端分别与电阻R13的一端、以及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地线,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的一端、以及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以及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地线,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五电源,第一运放的参考正电压端与电容C6的一端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以及第一运放的参考负电压端均连接地线。 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电容Cl、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 均为陶瓷电容。 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继电器驱动电路产生一继电器驱动信号,传递至负载中的继电器电路,控制继电器的开合,高边驱动中的继电器的开关信号传递至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电器开路保护电路将其转换成开关信号并传递给MCU,其次高边驱动中的继电器的开关信号传递至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将其转换为模拟信号并传递给MCU,经继电器的RC消弧电路和续流电路,滤除干扰,从而完成电器自身故障检测和负载短路、过流、开路检测。当继电器触点粘合时,在不使用继电器驱动电路时,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反馈为高电平,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反馈信号正常;当继电器触点吸合失效时,在不使用继电器驱动电路时,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反馈为低电平,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反馈信号异常;当继电器输出短路时,使用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反馈为低电平,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反馈信号异常;当继电器输出过流时,使用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反馈为高电平,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反馈信号异常;当继电器输出开路时,使用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反馈为高电平,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反馈信号异常;MCU即可作出预警以故障码的形式反馈给显示设备。MCU中文名是微控制单元。 本技术采用的运放是LM2904、三极管是MMBT5551、二极管是BAV99和MUST120T、R9/R11/R19/R17 是 0.1% 电阻、陶瓷电容是 0.luF、LI 和 L2 是 0805/10uH 电感、Rl和R2是2512/270欧姆电阻、继电器是松川继电器、康铜片是1m欧,输入电源是12V-32V直流电压源,第一电源是IGN_a,第二电源是IGN_Power,第三电源是+5V_a,第四电源是5V,第五电源是5V,均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小信号控制继电器驱动负载大电流电路,满足高边驱动技术中负载的大电流,同时又能实时监测负载电流的变化,实现负载的过流、开路和短路保护。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一种大电流继电器驱动保护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一种大电流继电器驱动保护电路的具体线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描述。 图1和图2给出了本技术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电流继电器驱动保护电路,其特征是,包括继电器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和继电器滤波电路,继电器的输入端与继电器驱动电路连接,继电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和继电器滤波电路连接;所述继电器电路包括第一电源、电阻R1和电阻R2、续流二极管D1和继电器,第一电源的输出端经电阻R2与继电器的线圈连接,续流二极管D1与继电器的线圈并联,电阻R1与电阻R2并联;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电阻R6和电阻R8,继电器的线圈分别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以及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地线,继电器驱动的控制信号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以及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地线;所述继电器滤波电路包括第二电源、电阻R3、电容C1和二极管D4,第二电源的输出端经电阻R3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继电器的开关控制端、以及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接地线;所述继电器开路保护电路包括第三电源、第四电源、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7、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二极管D3由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串联而成,第三电源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4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以及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地线,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电源的输出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接地线;所述继电器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第五电源、康铜片、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和电阻R19、电容C2、电容C3、电容C4和电容C5、电感L1、电感L2、运放和二极管D5,运放由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经电阻R14与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串联组成,二极管D5由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串联组成,继电器的开关控制端分别与康铜片的输出端和输入端连接,康铜片的输入端和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9的一端、以及电容C3的一端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地线,电容C3的一端与电感L2的一端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的一端、以及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8的一端、以及第一运放的正输入端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地线,康铜片的输出端和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9的一端、以及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地线,电容C3的另一端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12的一端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0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以及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一运放的输出端分别与电阻R10的另一端、电阻R14的一端、以及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二运放的输出端与第二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二运放的输出端分别与电阻R13的一端、以及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地线,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的一端、以及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以及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地线,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五电源,第一运放的参考正电压端与电容C6的一端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以及第一运放的参考负电压端均连接地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万训吕卫国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奥联汽车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