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电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15360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6 1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过电保护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继电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桥堆、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其中:所述继电器包括线圈、第一常闭开关和第二常闭开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有效实现过压保护,最高可承受380V的高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过电保护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继电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桥堆、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其中:所述继电器包括线圈、第一常闭开关和第二常闭开关。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有效实现过压保护,最高可承受380V的高压。【专利说明】—种过电保护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过电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可携式电子装置可通过电源供应连接单元连接至外部的电压源,得到供电。然而,随着用户身边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增多,各式类型的电源供应连接单元亦也随之增多,这些电源供应连接单元具有不同的电气特性。若用户使用错误规格的电源供应连接单元,将会直接地对可携式电子装置造成损坏。因此,需要提供过压保护。过压保护电路/装置多种多样,除了要能实现过压保护的功能之外,还要尽量考虑经济成本、尺寸大小等因数。设计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新型过压保护电路是本 申请人:致力于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过电保护电路,能有效实现过压保护,最闻可承受:380V的闻压。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种过电保护电路,含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包括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继电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桥堆、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其中: 所述继电器包括线圈、第一常闭开关和第二常闭开关; 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串接的所述第二常闭开关和第二电阻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 所述第二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常闭开关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常闭开关并联; 所述第三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常闭开关和第二电阻的相接端,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接所述第二输入端; 所述桥堆的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的相接端,所述桥堆的另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桥堆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 所述电源通过所述线圈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 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其发射极并接地; 所述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其发射极; 所述第三电容一端接所述桥堆的输出端,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接所述桥堆的输出端,阳极接地;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接所述第一输出端,阳极接所述第二输出端。 在上述的过电保护电路中,所述桥堆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其中: 所述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的正向串接支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的正向串接支路并联; 所述第三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的相接端接地; 所述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的相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的相接端; 所述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的相接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 所述第四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的相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 在上述的过电保护电路中,所述过电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七二极管,该第七二极管的阴极接所述电源,阳极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 在上述的过电保护电路中,所述过电保护电路还包括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常闭开关之间的保险丝。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桥堆、三极管、继电器、电阻等电子器件的有效配置组合,实现最高380V的过压保护,置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一体,从而不会因接入电压过高而损坏可携式电子装置。并且,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过电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过电保护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J1、第二输入端J2、第一输出端J3、第二输出端J4、电源VDD、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继电器、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桥堆、三极管Q、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七二极管D7和保险丝N,其中: 继电器包括线圈S、第一常闭开关Kl和第二常闭开关K2 ; 桥堆包括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其中: 第一输入端Jl通过串接的第二常闭开关K2和第二电阻R2连接第一输出端J3 ; 第二输入端J2依次通过保险丝N和第一常闭开关Kl连接第二输出端J4 ; 第一电阻Rl与第二常闭开关K2并联; 第三电阻R3 —端连接第二常闭开关K2和第二电阻R2的相接端,另一端依次通过第四电阻R4和保险丝N接第二输入端J2 ; 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正向串接支路与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的正向串接支路相互并联; 第三二极管D3和第五二极管D5的相接端接地;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的相接端连接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相接端;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相接端通过保险丝N连接第二输入端J2 ;第四二极管D4和第六二极管D6的相接端连接三极管Q的基极; 电源VCC通过线圈S接三极管Q的集电极; 三极管Q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容Cl连接发射极,并接地; 三极管Q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D2连接发射极; 第三电容C3 —端接第四二极管D4和第六二极管D6的相接端,另一端接地; 第一二极管Dl的阴极接第四二极管D4和第六二极管D6的相接端,阳极接地; 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接第一输出端J1,阳极接第二输出端J4 ; 第七二极管D7,该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接电源VCC,阳极接三极管Q的集电极。 第一输入端Jl和第二输入端J2接入电压,这个电压经过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分压后,通过桥堆,输出测量电压VS,当第一输入端Jl和第二输入端J2接入电压大于最高限制电压时,测量电压VS大于三极管Q的导通电压,此时三极管Q导通,从而线圈S得电,使得第一常闭开关Kl和第二常闭开关K2均打开,第一电阻Rl接入电路,第二输入端J2和第二输出端J4之间截断,从而起到过压保护。当强电压消失后,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技术之用,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有关
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技术的范畴,应由各权利要求所限定。【权利要求】1.一种过电保护电路,含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继电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桥堆、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其中: 所述继电器包括线圈、第一常闭开关和第二常闭开关; 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串接的所述第二常闭开关和第二电阻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 所述第二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常闭开关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常闭开关并联; 所述第三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常闭开关和第二电阻的相接端,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接所述第二输入端; 所述桥堆的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的相接端,所述桥堆的另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桥堆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 所述电源通过所述线圈接所述三极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过电保护电路,含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继电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桥堆、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其中:所述继电器包括线圈、第一常闭开关和第二常闭开关;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串接的所述第二常闭开关和第二电阻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常闭开关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常闭开关并联;所述第三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常闭开关和第二电阻的相接端,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接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桥堆的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的相接端,所述桥堆的另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桥堆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电源通过所述线圈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其发射极并接地;所述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其发射极;所述第三电容一端接所述桥堆的输出端,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接所述桥堆的输出端,阳极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接所述第一输出端,阳极接所述第二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从明顾悦鲍长庚宋旻吴才彪李陆梅柯德源张树欣朱伟剑闫贻鹏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南京源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