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多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04851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5 1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多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将在导体的外周设置了绝缘层的两根芯线平行配置,以一并覆盖该两根芯线的方式设置外部导体,上述绝缘层构成为在上述导体的外周依次设置由非发泡的树脂构成的内层皮层、由发泡树脂构成的发泡层、由非发泡的树脂构成的外层皮层,上述外层皮层的相对介电常数比上述内层皮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大。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即使是产生差动-同相间耦合的场合,也能够抑制传输特性恶化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多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多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将在导体的外周设置了绝缘层的两根芯线平行配置,以一并覆盖该两根芯线的方式设置外部导体,上述绝缘层构成为在上述导体的外周依次设置由非发泡的树脂构成的内层皮层、由发泡树脂构成的发泡层、由非发泡的树脂构成的外层皮层,上述外层皮层的相对介电常数比上述内层皮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大。根据本技术,能够提供即使是产生差动-同相间耦合的场合,也能够抑制传输特性恶化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多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专利说明】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多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本技术涉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多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图2所示那样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21。 图2所示的现有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21将在一根导体22的外周设置了绝缘层23的两根芯线24平行配置,以一并覆盖两根芯线24的方式设置外部导体25。 在作为绝缘层23使用由发泡树脂构成的材料的场合,普遍在与导体22接触的绝缘层23的内侧的部分、以及与外部导体25接触的绝缘层23的外侧的部分设置被称为皮层的非发泡的层。以下,将内侧的皮层称为内层皮层26,将外侧的皮层称为外层皮层28,将设在内层皮层26与外层皮层28之间的由发泡树脂构成的绝缘层23称为发泡层27。 内层皮层26用于抑制由于空气贮存在发泡层27与导体22之间引起的绝缘层23与导体22的密合性的下降,外层皮层28用于抑制水分进入发泡层27。作为内层皮层26、发泡层27、外层皮层28,普遍使用只有是否有无发泡方面不同而其他方面相同的材料,形成这种三层的绝缘层23被称为三层挤压等,一直以来都普遍地实施。 外部导体25通过卷绕在带状的树脂的一个面上形成金属层的导体带而形成。作为导体带的卷绕方式,已知有卷绕为螺旋状的横向卷绕或纵向卷绕。 在使导体带横向卷绕而形成外部导体25的场合,为沿电缆长度方向周期性地排列树脂层与金属层的状态,传输特性在特定的频率下恶化。为了抑制该情况,在用于高速传输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21中,期望使用使导体带为纵向卷绕的外部导体25。 另外,作为与该申请的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具有专利文献I。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58841号公报 然而,在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21中,具有利用一对导体22传输差动信号的差动模式、利用一对导体22传输同相信号的同相模式这两个传输模式。 在差动模式的信号传输中,由于电场集中在导体22附近,因此差动模式的传播速度主要由位于导体22间的绝缘层23的相对介电常数决定。 另一方面,在同相模式的信号传输中,由于电场集中在导体22与外部导体25之间,因此,同相模式的传播速度由位于导体22与外部导体25之间的绝缘层23的相对介电常数决定。 在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21中,在两根芯线24与外部导体25之间产生间隙(称为空气层29)。该空气层29大多位于外部导体25的附近,因此与差动模式相比,同相模式容易受到其影响。因此,同相模式的传播速度比差动模式的传播速度快,在差动模式与同相模式中,传播速度不同。即,在现有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21中,在差动、同相模式间产生偏差。 由于在高速传输中主要使用差动信号,因此,理想的是,差动、同相模式间的偏差不会对传输特性带来影响。但是,在由于制造上的偏差等,电缆结构的对称性被破坏的场合等,在产生从差动模式到同相模式、从同相模式到差动模式之类的相互耦合(差动-同相间率禹合(SCD21、SDC21))的场合,产生由于差动、同相模式间的偏差,传输特性(差动信号的偏差特性)恶化之类的问题。 在使导体带为横向卷绕而形成外部导体25的场合,由于同相成分衰减,因此普遍不会产生较大的问题,但在使导体带纵向卷绕而形成外部导体25的高速传输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21中,由于同相成分不会衰减地传输,因此容易受到差动、同相模式间的偏差的影响,显著地产生由差动-同相间耦合引起的传输特性的恶化。 由于难以使差动-同相间耦合完全消失,因此期望即使是产生差动-同相间耦合的场合,也能够抑制传输特性恶化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是产生差动-同相间耦合的场合,也能够抑制传输特性恶化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多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本技术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完成的,本技术的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将在导体的外周设置了绝缘层的两根芯线平行配置,以一并覆盖该两根芯线的方式设置外部导体,上述绝缘层构成为在上述导体的外周依次设置由非发泡的树脂构成的内层皮层、由发泡树脂构成的发泡层、由非发泡的树脂构成的外层皮层,上述外层皮层的相对介电常数比上述内层皮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大。 在上述方案中,上述外层皮层的相对介电常数是3以上。 在上述方案中,上述外层皮层的厚度比上述内层皮层的厚度大。 在上述方案中,上述内层皮层的厚度是0.1mm以下。 在上述方案中,上述外部导体通过在上述两根芯线的外周使导体带纵向卷绕而形成。 在上述方案中,上述外层皮层由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亚胺树脂及聚酯树脂中的任一种材料构成。 在上述方案中,上述内层皮层的上述非发泡的树脂是非发泡聚乙烯,上述发泡层的上述发泡树脂是发泡聚乙烯,上述外层皮层的上述非发泡的树脂是添加了二氧化硅的非发泡聚乙烯。 本技术的另一方案提供一种多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多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设在该多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周围的保护用的套,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将在导体的外周设置了绝缘层的两根芯线平行配置,以一并覆盖该两根芯线的方式设置外部导体,上述绝缘层构成为在上述导体的外周依次设置由非发泡的树脂构成的内层皮层、由发泡树脂构成的发泡层、由非发泡的树脂构成的外层皮层,上述外层皮层的相对介电常数比上述内层皮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大。 在上述另一方案中,上述外层皮层的相对介电常数是3以上。 在上述另一方案中,上述外层皮层的厚度比上述内层皮层的厚度大。 在上述另一方案中,上述内层皮层的厚度是0.1mm以下。 在上述另一方案中,上述外部导体通过在上述两根芯线的外周使导体带纵向卷绕而形成。 在上述另一方案中,上述外层皮层由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亚胺树脂及聚酯树脂中的任一种材料构成。 在上述另一方案中,上述内层皮层的上述非发泡的树脂是非发泡聚乙烯,上述发泡层的上述发泡树脂是发泡聚乙烯,上述外层皮层的上述非发泡的树脂是添加了二氧化硅的非发泡聚乙烯。 本技术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技术,能够提供即使是产生差动-同相间耦合的场合,也能够抑制传输特性恶化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多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横剖视图。 图2是现有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横剖视图。 图中: I—差动/[■号传输用电缆,2—导体,3—绝缘层,4一芯线,5—外部导体,6 —内层皮层,7一发泡层,8—外层皮层,9一漏极线,10一空气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将在导体的外周设置了绝缘层的两根芯线平行配置,以一并覆盖该两根芯线的方式设置外部导体,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层构成为在上述导体的外周依次设置由非发泡的树脂构成的内层皮层、由发泡树脂构成的发泡层、由非发泡的树脂构成的外层皮层, 上述外层皮层的相对介电常数比上述内层皮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山刚博石松洋辅中山明成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