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以及具有其的电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72760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3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以及具有其的电连接器组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以及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主体部设置有若干收容槽,所述对接部包括顶壁、与所述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一对侧壁以及垂直于所述顶壁和侧壁的前壁,所述顶壁、底壁以及一对侧壁共同围设成收容空间,所述侧壁外侧向内凹陷形成有贯穿所述前壁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的槽底壁向内凹陷形成有扣持槽,所述扣持槽与所述槽底壁相交处形成有导引面。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以及具有其的电连接器组合由于设置有扣持槽,从而可以确保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电连接器之间电性连接的稳定性,防止因插拔次数增多而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以及具有其的电连接器组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以及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主体部设置有若干收容槽,所述对接部包括顶壁、与所述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一对侧壁以及垂直于所述顶壁和侧壁的前壁,所述顶壁、底壁以及一对侧壁共同围设成收容空间,所述侧壁外侧向内凹陷形成有贯穿所述前壁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的槽底壁向内凹陷形成有扣持槽,所述扣持槽与所述槽底壁相交处形成有导引面。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连接器以及具有其的电连接器组合由于设置有扣持槽,从而可以确保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电连接器之间电性连接的稳定性,防止因插拔次数增多而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以及具有其的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 止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之间接触不良结构的电连接器。 电连接器以及具有其的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便于电子产品 的快速组装及维修,从而可以降低生产、维修成本。目前,现有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对 接时,随着插拔次数的增加,对接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之间的配合将会变得松弛,从而可能 造成接触不良,进而影响用户使用。 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及具有其的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 器能够防止出现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之间出现对接松弛的情况。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以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形成的 对接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若干收容槽,所述对接部包括顶壁、与所述顶壁相对设置的底 壁、一对侧壁以及垂直于所述顶壁和侧壁的前壁,所述顶壁、底壁以及一对侧壁共同围设成 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贯穿所述前壁;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对接部处沿垂直于所述电连 接器对接方向向外凸伸形成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置有沿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贯穿所 述安装部的安装孔;所述导电端子收容在所述收容槽内,所述侧壁外侧向内凹陷形成有贯 穿所述前壁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的槽底壁向内凹陷形成有扣持槽,所述扣持槽与所述槽 底壁相交处形成有导引面。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容槽靠近所述底壁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防 呆槽,所述防呆槽的截面呈梯形。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螺帽,所述安装部向内凹陷 形成有容纳槽以收容所述螺帽。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容槽沿所述电连接器的高度方向呈上下堆 叠设置。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容槽包括位于所述主体部后端的收容腔以 及位于所述主体部前端的对接腔,所述收容腔沿所述电连接器横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对接腔 沿所述电连接器横向的宽度。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容腔内壁上设置有卡持槽,所述导电端子 卡持固定于所述卡持槽内。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的主体 段、自所述主体段向前延伸并突伸入所述对接腔的对接端以及自所述主体段另一端向后延 伸并伸出所述主体部的焊脚,所述主体段设置有与所述卡持槽相配合的倒刺。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 括电连接器以及与所述电连接器相配合的对接电连接器;所述对接电连接器包括:第二绝 缘本体、第二导电端子以及扣持臂,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设置有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导电 端子收容在所述第二收容槽内,所述扣持臂安装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侧壁上;所述电连 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以及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 部向前延伸形成的对接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第一收容槽,所述对接部包括顶壁、与所述顶 壁相对设置的底壁、一对侧壁以及垂直于所述顶壁和侧壁的前壁,所述顶壁、底壁以及一对 侧壁共同围设成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贯穿所述前壁;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对接部处沿 垂直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向外凸伸形成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置有沿所述电连接器 对接方向贯穿所述安装部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收容在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所述侧 壁外侧向内凹陷形成有贯穿所述前壁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的槽底壁向内凹陷形成有与所 述扣持臂相配合的扣持槽,所述扣持槽与所述槽底壁相交处形成有导引面。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向前 凸伸形成的舌板,所述第二收容槽贯穿所述基部和舌板。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持臂包括安装在所述基部上的支撑部、自 所述支撑部向前延伸形成的指形部以及自所述支撑部向后延伸形成的按压部,所述指形部 前端设置有与所述扣持槽相配合的凸块。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连接器以及具有其的电连接器组合由于设置有扣 持槽,从而可以确保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电连接器之间电性连接的稳定性,防止因插 拔次数增多而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对接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对接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技术对接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对的示意图。 图8是本技术对接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对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 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5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电连接器100以及 与所述电连接器1〇〇相配合的对接电连接器200。 请参阅图1以及图2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0以及收容于所 述第一绝缘本体110内的第一导电端子120。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0包括主体部130以及 自所述主体部130向前延伸形成的对接部140。请参阅图3以及图4所示,所述主体部130 设置有贯穿所述主体部130的收容槽131。所述收容槽131包括位于所述主体部130后端 的收容腔132以及对接腔133。所述收容腔132沿所述电连接器100横向的宽度小于所述 对接腔133沿所述电连接器100横向的宽度。所述收容腔132内侧壁上设置有卡持槽134。 所述对接腔133与所述收容腔132之间形成阻挡台阶1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131 为两个,并沿所述电连接器1〇〇高度方向呈上下堆叠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电连接 器100下部的收容槽131还设置有自所述收容槽131底壁向内凹陷形成的防呆槽136,所述 防呆槽136的截面图形大致呈梯形。所述对接部140包括顶壁141、与所述顶壁141相对设 置的底壁142、一对侧壁143以及垂直于所述顶壁141和侧壁143的前壁144。所述防呆槽 136沿着所述对接部140底壁142向前延伸并贯穿所述前壁144。所述顶壁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以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形成的对接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若干收容槽,所述对接部包括顶壁、与所述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一对侧壁以及垂直于所述顶壁和侧壁的前壁,所述顶壁、底壁以及一对侧壁共同围设成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贯穿所述前壁;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对接部处沿垂直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向外凸伸形成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置有沿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贯穿所述安装部的安装孔;所述导电端子收容在所述收容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外侧向内凹陷形成有贯穿所述前壁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的槽底壁向内凹陷形成有扣持槽,所述扣持槽与所述槽底壁相交处形成有导引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永炽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