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喷射吸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50824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7 1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液喷射吸收器,包括喷射吸收器主体和液相进口管,所述喷射吸收器主体分为依次连通的吸入段、喉管段、混合管段以及扩压管段,所述喉管段为缩颈结构,其管径较小端与混合管段一端连通,所述扩压管段为扩径结构,其管径较小端与混合管段另一端连通,所述吸入段为三通套筒结构,在所述吸入段侧面设置有与之连通的气相进气口,所述液相进口管插入吸入段内并与之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喷射器结构的设计,使得气液两相在进入喷射器后,被高速分散而处于高速湍流态,即射流变成泡沫流,气液相间比表面不断更新,传质系数增大,从而实现气液快速吸收,快速传递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液喷射吸收器,包括喷射吸收器主体和液相进口管,所述喷射吸收器主体分为依次连通的吸入段、喉管段、混合管段以及扩压管段,所述喉管段为缩颈结构,其管径较小端与混合管段一端连通,所述扩压管段为扩径结构,其管径较小端与混合管段另一端连通,所述吸入段为三通套筒结构,在所述吸入段侧面设置有与之连通的气相进气口,所述液相进口管插入吸入段内并与之连通。本技术通过对喷射器结构的设计,使得气液两相在进入喷射器后,被高速分散而处于高速湍流态,即射流变成泡沫流,气液相间比表面不断更新,传质系数增大,从而实现气液快速吸收,快速传递的目的。【专利说明】
本技术属于气液高速传质、吸收
,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气液传质分 离的气液喷射吸收器。 气液喷射吸收器
技术介绍
在物料输送、化学吸收、氢化、磺化等诸多化工过程中,气液传质的控制是非常重 要的工序。喷射器与传动的设备相比,其设计紧凑、工作稳定、快速传质,因此在多相混合传 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关于喷射器的结构对两相流传质过程的研究报道很多。通常认为:在低气液 比时,气液两相呈均匀的泡状流;在高气液比时,气液两相流进入喷射器后,液体以射流,气 体以环流同轴向下流动。当液相进入喷射器,其喷嘴孔径大小将直接影响液相流体在混合 段部的动能及压力降。喷嘴孔径越大,喷出流体质量越大,流体动能,相反气相流通面积减 小,压力降增大。当两相流进入混合管段,若混合管段长度过小,流体混合时间过短,不利于 两相传质;若混合管段长度过大,将导致扩压管段流体返混,降低气液传质系数。 技术内容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气液快速 吸收,快速传递的气液喷射吸收器。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气液喷射吸收器,包括喷射吸收器主体和 液相进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吸收器主体分为依次连通的吸入段、喉管段、混合管段 以及扩压管段,所述喉管段为缩颈结构,其管径较小端与混合管段一端连通,所述扩压管段 为扩径结构,其管径较小端与混合管段另一端连通,所述吸入段为三通套筒结构,在所述吸 入段侧面设置有与之连通的气相进气口,所述液相进口管插入吸入段内并与之连通。 本技术所述的气液喷射吸收器,其所述喉管段以60°锥度缩颈与混合管段一 端连通。 本技术所述的气液喷射吸收器,其所述扩压管段以7. 5°锥度扩径与混合管 段另一端连通。 本技术所述的气液喷射吸收器,其所述液相进口管置于喉管段内的喷嘴以 60°锥度缩颈。 本技术所述的气液喷射吸收器,其所述混合管段的直径Dm为喷嘴端部直径的 3?5倍。 本技术所述的气液喷射吸收器,其所述液相进口管的喷嘴的孔径为2mm? 15mm〇 toon] 本技术所述的气液喷射吸收器,其所述喷嘴与其对应的喉管段端部之间的距 尚 Le=2Dm。 本技术所述的气液喷射吸收器,其所述混合管段的长度Lm=3?6Dm。 本技术所述的气液喷射吸收器,其所述液相进口管插入吸入段部分通过至少 三个均匀分布的固定片固定在吸入段内。 本技术所述的气液喷射吸收器,其在所述喷射吸收器主体外部设置有一层硅 酸铝作为保温隔热层。 本技术通过对喷射器结构的设计,使得气液两相在进入喷射器后,被高速分 散而处于高速湍流态,即射流变成泡沫流,气液相间比表面不断更新,传质系数增大,从而 实现气液快速吸收,快速传递的目的。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为喷射吸收器主体,la为吸入段,lb为喉管段,lc为混合管段,Id为 扩压管段,2为液相进口管,2a为喷嘴,3为气相进气口,4为固定片,5为保温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如图1所示,气液喷射吸收器,包括喷射吸收器主体1和液相进口管2,所述喷射吸 收器主体1分为依次连通的吸入段la、喉管段lb、混合管段lc以及扩压管段ld,所述喉管 段lb为缩颈结构,其管径较小端与混合管段lc 一端连通,所述扩压管段Id为扩径结构,其 管径较小端与混合管段lc另一端连通,所述吸入段la为三通套筒结构,在所述吸入段la 侧面设置有与之连通的气相进气口 3,所述液相进口管2通过承插的方式插入吸入段la内 并与之连通,所述液相进口管2插入吸入段la部分通过至少三个均匀分布的固定片4固定 在吸入段la内,所述气相进气口的管径为Φ 57X3. 5并与气相输送管以法兰连接,所述液相 进口管的插入直管段为Φ25X2. 5并与液相输送管以法兰连接。 其中,所述喉管段lb以60°锥度缩颈与混合管段lc一端连通,以达到气液两相流 在喉管处产生局部负压,形成高度湍流态,气相呈气泡状分散于液相中,传质速率加快;所 述扩压管段Id以7. 5°锥度扩径与混合管段lc另一端连通,使得高速喷射流体动能转化 为势能;所述液相进口管2置于喉管段lb内的喷嘴2a以60°锥度缩颈,所述混合管段lc 的直径D m为喷嘴2a端部直径的3?5倍,液相进口管2的喷嘴2a的孔径为2mm?15mm, 所述喷嘴2a与其对应的喉管段lb端部之间的距离L e=2Dm,所述混合管段lc的长度Lm=3? 6Dm,在本实施例中,混合管段的直径为Φ32Χ3,混合管段长度为150mm,以保证喷射出的液 相和气相在混合段部,能高速分散而处于高速湍流态,是的射流变成泡沫流,从而提高传质 系数;在所述喷射吸收器主体1外部设置有一层硅酸铝作为保温隔热层5,防止高温气相、 液相进入喷射器,对人体造成烫伤或破坏。 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将喷射器的气相进气口和液相进口管分别与气相输送管 和液相输送管相连接,打开进气、进液管路,气液两相在喉管处汇合,在缩径处,流体处于高 速湍流态,流体由射流变为泡沫流,从而使得两相相间比表面不断更新,传质系数增大,实 现气液快速吸收,快速通过。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 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 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 气液喷射吸收器,包括喷射吸收器主体(1)和液相进口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喷 射吸收器主体(1)分为依次连通的吸入段(la)、喉管段(lb)、混合管段(lc)以及扩压管段 (ld),所述喉管段(lb)为缩颈结构,其管径较小端与混合管段(lc) 一端连通,所述扩压管 段(Id)为扩径结构,其管径较小端与混合管段(lc)另一端连通,所述吸入段(la)为三通套 筒结构,在所述吸入段(la)侧面设置有与之连通的气相进气口(3),所述液相进口管(2)插 入吸入段(la)内并与之连通。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喷射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喉管段(lb)以60°锥度 缩颈与混合管段(lc) 一端连通。3. 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气液喷射吸收器,包括喷射吸收器主体(1)和液相进口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吸收器主体(1)分为依次连通的吸入段(1a)、喉管段(1b)、混合管段(1c)以及扩压管段(1d),所述喉管段(1b)为缩颈结构,其管径较小端与混合管段(1c)一端连通,所述扩压管段(1d)为扩径结构,其管径较小端与混合管段(1c)另一端连通,所述吸入段(1a)为三通套筒结构,在所述吸入段(1a)侧面设置有与之连通的气相进气口(3),所述液相进口管(2)插入吸入段(1a)内并与之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纪龙邓敏熊兴和付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