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548483 阅读:4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6 15: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涉及农业繁殖方法领域。该方法的步骤包括组培苗继代培养、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所述组培苗继代培养是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所述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是: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在培养室的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其中所述培养基B为MS(或1/2MS)+0.01~0.02mg/LNAA+40~5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木薯组培苗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等问题,苗与根的诱导质量好,提高了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涉及农业繁殖方法领域。该方法的步骤包括组培苗继代培养、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所述组培苗继代培养是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所述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是: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在培养室的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其中所述培养基B为MS(或1/2MS)+0.01~0.02mg/LNAA+40~5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本专利技术克服了木薯组培苗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等问题,苗与根的诱导质量好,提高了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繁殖方法领域,具体为木薯的繁殖方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木薯 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
技术介绍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又名树薯,树番薯,木番薯,是大戟科 (Euphorbiaceae)木薯属(Manihot)植物,是三大薯类作物之一,是全球第六大粮食作物, 热区第三大粮食作物,可食用、饲用和工业用,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空间。 由于木薯遗传背景复杂、有性子代存在严重分离,生产上通常采用种茎繁殖,这一 繁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木薯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和生产。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时间 内获得大量的繁殖体,这对加快良种繁育和新品种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组织培养 技术也是开展木薯生物技术育种的重要基础。 但培养的木薯组培苗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导致移栽成活率较低。目前国内也有 少量对木薯组织培养的试验结果报道。如,黎萍等(2012)研究表明,添加4mg/L多效唑可 提高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但本课题组研究表明,多效唑不能有效促进木薯组培苗壮苗, 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也较低。很多研究单位采用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IAT)通用的 木薯组培苗生根培养基配方进行组培苗生根培养,即1/3MS添加0. 02mg/LNAA和20g/L蔗 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 = 5. 8),但本课题组研究表明,在这一培养基条件下,培养的木薯组 培苗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导致移栽成活率较低,常低于50%。 组培苗生根质量直接决定了后期移栽的成活率,生根的好坏又直接受前期分化苗 质量的影响,若苗短小、细弱,生根质量也差。因此亟待解决木薯组培苗生产中出现的难题。 由此可见,目前的木薯组培苗生根培养方法未能满足木薯组培苗生产和科研需 求,因此,完全有必要对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基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木薯组培苗移栽成 活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 克服传统木薯组培苗在炼苗移栽过程中较脆易断、易失水萎焉等问题,提高木薯组培苗移 栽成活率,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步骤包括组培苗继代培养、组培苗壮苗生根 培养、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所述组培苗继代培养是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 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所述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是:将增殖继代 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7土1°C,光照 强度为1500?20001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其中所述培养基B为MS (或 l/2MS)+0. 01?0. 02mg/LNAA+40?5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 8。 所述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是:将长至5?7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 室移入温室炼苗7?10d,然后取出炼苗后的组培苗并洗净,移栽至栽培基质中,移栽7? l〇d内要控温通风保湿,移栽30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培养基A为MS+0. 01?0. 02mg/LBA+0. 02mg/ LNAA+3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 8。 进一步地,所述增殖继代培养是在培养温度为27±1°C,光照强度为1500? 20001x,光照时间为12h/d的条件下培养,其培养周期为40d。 进一步地,所述栽培基质是由泥炭土、细沙和珍珠岩组成并按体积比为2:1:1的 比例混合而成的。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木薯组 培苗壮苗生根方法,提高了木薯生根组培苗质量,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组培苗干物质 含量明显增加,苗与根的诱导质量好,克服了传统木薯组培苗在炼苗移栽过程中较脆易断、 易失水萎焉等问题,明显提高了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5%以上,进而 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 此理解为本专利技术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1 首先,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 养,培养基A为MS+0. 01mg/LBA+0. 02mg/LNAA+3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 8, 在培养温度为27±1°C、光照强度为15001x、光照时间为12h/d的条件下培养,培养周期为 40d。然后,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基 B为MS+0. 01mg/LNAA+4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 8,培养温度为27±1°C,光照 强度为15001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最后,将长至5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 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大棚炼苗7d,然后取出炼苗后的组培苗并洗净,移栽至由泥炭土、细沙 和珍珠岩组成并按体积比为2: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栽培基质中,移栽7d内要控温通风保 湿,移栽30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 经过继代培养后,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对100株组培苗进行壮苗生根,生根率为 100%,并且移至培养基后,99 %木薯组培苗茎段明显增粗,超过2mm以上,平均约2. 5mm, 组培苗干物质含量增加,且99%的组培苗全部生出3条以上的根,根长超过2cm,平均约 3. 5cm,且不定根粗壮,达到移栽要求,木薯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5. 5 %。 而普通组培苗壮苗生根方法,生根率虽然可达95%以上,但生根组培苗茎段纤细 不到2mm、易脆易断,易失水萎蔫,且不定根较弱,毛细根不发达,导致移栽成活率常低于 50%。 实施例2 首先,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 养,培养基A为MS+0. 01mg/LBA+0. 02mg/LNAA+3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 8, 在培养温度为27±1°C、光照强度为15001x、光照时间为12h/d的条件下培养,培养周期为 40d。然后,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基 B为MS+O. 01mg/LNAA+45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 8,培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木薯组培苗壮苗生根的方法,其步骤包括组培苗继代培养、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所述组培苗继代培养是将无菌木薯组培苗分切成单芽茎段,并转接到培养基A中进行增殖继代培养,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培苗壮苗生根培养是将增殖继代培养后的木薯组培苗单芽茎段,转接到培养基B中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7±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培养周期为40d,其中所述培养基B为MS(或1/2MS)+0.01~0.02mg/LNAA+40~50g/L蔗糖的半固体培养基,pH值为5.8;所述生根组培苗炼苗移栽成活是将长至5~7cm的无菌壮苗生根组培苗从培养室移入温室大棚炼苗7~10d,然后取出炼苗后的组培苗并洗净,移栽至栽培基质中,移栽7~10d内通风保湿,移栽30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华兵曾文丹谢向誉陆柳英周慧文赖大欣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